
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
46页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可以说,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主张积极入世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繁荣局面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百百 家家 的的 划划 分分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百百 家家 的的 划划 分分最为流传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 墨家、 杂家、 农家、纵横家、小说家儒家(孔丘、孟轲、荀况)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道家(老聃、庄周)墨家(墨翟)杂家(吕不韦)名家(惠施、公孙龙)农家(许行)兵家(孙武、孙膑)纵横家(苏秦、张仪)阴阳家(邹衍)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Page 9学派代表人物时期著作思想儒家孔子春秋《论语》仁礼德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孟子战国《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战国《庄子》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举贤节俭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兵家孙膑战国《孙膑兵法》诸诸子百家子百家的的“百家争鸣”许多韩国电视剧,其内蕴的文化主要还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与韩国的民族文化交融、整合后的新生物。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出口转内销”——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儒家(对后世影响最大)孔子孟子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1、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儒儒家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儒家家孟子(前孟子(前372~前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三、提倡仁政儒儒家家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 ——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尚贤”“明鬼”等2、 墨家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黄老学派道家道道家家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4 4、、 法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5、阴 阳 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公孙龙:“诡辩”------“白马非马”6、名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7、纵 横 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8、杂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9、农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10、小 说 家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 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11、兵家Page 30孔子(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思思想想教教育育Page 31Page 32仁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二是克己复礼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Page 33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age 34《《论语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历史名人之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书于于战战国初国初期。
因秦始皇期因秦始皇-焚焚书书坑儒,到西坑儒,到西汉时汉时期期仅仅有口有口头传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夹壁中所壁中所得的本子北宋政治家得的本子北宋政治家赵赵普曾有: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有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代价值值孟子的民权与革命思想“人性本善”----民贵君轻----仁政--------------------------为人君者若不行仁政“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道道家家——老老 子子1、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即 李耳),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2、老子的思想有: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Page 37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谥号聃,春秋号聃,春秋时时楚国苦楚国苦县县(今河南鹿邑(今河南鹿邑东东))厉乡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详,大,大约约与孔与孔子同子同时时代,孔子曾代,孔子曾问问礼于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礼于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创始人,始人,曾任曾任东东周王室管理藏周王室管理藏书书的官吏Page 38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的重要思想:“无无为为”“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Page 39“好静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无事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过多干预而提出的Page 40实际上道家的实际上道家的““无为无为””,也就是,也就是““无不无不为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作人,做到外表看,以道家的精神做事作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屋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子譬如盖一栋屋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子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所以在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不费什么,而事实上把可能发生的漏洞,事先都弥补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换句话说,说是现在已经看到,某一件事换句话说,说是现在已经看到,某一件事在将来某一个时候可能发生问题,而现在先把问题解决了,不再出毛病,这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这是很难做到的。
并不是不,这是很难做到的并不是不做事、不管事叫做做事、不管事叫做““无为无为””道家:道家: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Page 42? 墨子,出生日期:约前468 逝世日期:约前376;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主张非攻尚贤节俭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核心思想墨家的科学主义Page 44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著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法法家家——韩韩 非非 子子1、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的著作是 《韩非子》 2、他的主张有:(1)历史是 发展变化的 ;(2)强调 法治;(3)主张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无一不可,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法家的时势精神法家的时势精神兵兵 家家——孙孙膑膑1、兵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 孙膑,他的著作是 《孙膑兵法》 2主要思想:以寡击众 ,以弱胜强.战争观: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强调战争胜负关系社稷安危主张变法革新,发展经济,提高生产,以此建设强大的军队,夺取战争的胜利,促进统一的事业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的原则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传为著名军事理论家孙武后人,著述有《孙膑兵法》,指挥著名战役有“马陵之战”等其故居已经修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