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一)语文试卷.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乱石****奔波...
  • 文档编号:209341796
  • 上传时间:2021-1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一)语文试卷 号 gzywstk功能介绍 题海泛舟,书山有径收录于话题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一)(新高考)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 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词巾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七子之歌(节选)闻一多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我好比风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与“叫我一声澳门”,表达了澳门对自己新名字的不认同B.“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这句诗是香港的哭诉与表白,表达了香港面积虽小但是位置重要的自我定位。

      C.“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三句诗写出了香港被侵占,被掠夺,被凌辱的历史事实D.“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这三句诗,既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也暗寓了当时祖国母亲积贫积弱的现状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澳门》前四句,节奏逐渐加快,语气变得激越,这种变化带有很浓的感情倾向B.组诗运用反问、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C.这组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时而作,为事而作”,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D.“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这两句诗既倾诉了澳门被外敌掳走的经历,也与下文中的“三百年来”相照应8.如何理解“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4分)9.整组诗的尾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宝,两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初,太祖下令,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繇以为“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议者以为非悦民之道,遂寝及文帝临飨群臣,诏谓“大理欲复肉刑,此诚圣王之法公卿当善共议议未定,会有军事,复寝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继踪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贯之是以继世,仍发明诏,思复古刑,为一代法连有军事,遂未施行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群臣共议出本当右趾而人大辟者,复行此刑使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市,欲斩右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虽斩其足,犹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三千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