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第二章单元测试卷(B卷)(附答案).doc
8页07-08年高一上物理同步检测 第二章单元测试卷(B卷)(附答案)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B.在时刻t3两木块速度相同C.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D.在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答案:C解析: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所记录下的木块的位置,与木块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有相似之处.如果将木块看作一个质点,那么可以将这张照片当作纸带来处理.根据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可知,上面的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增加量一定;下面的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进一步观察会发现从t2时刻到t5时刻这段时间内两木块的位移相等,因此平均速度也相同.上面木块的平均速度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而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的某瞬时刚好是t2时刻和t5时刻的中间时刻.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2.将近1 000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曾经写了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这首诗当中,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考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飞花”是以运动的船为参考系的 B.“飞花”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考系的C.“云与我俱东”是以运动的船为参考系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红花为参考系的答案:AD解析:诗中所描述的“飞花”,指的“花”是运动的,这是以运动的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意思是说诗人和云都向东运动,这是以两岸或两岸的红花、榆树为参考系的.云与船都向东运动,可以认为云相对船不动.故A、D正确,B、C错.3.如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物体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则物体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v为(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在图中梯形v0Ot1D的面积s,在数值上等于做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0—t1内的位移.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知== 题中物体的v-t图象是曲线,它所围面积比梯形v0Ot1D的面积大,也就是该物体的平均速度=>=,所以B选项正确.4.一人看到闪电12.3 s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30 m/s—340 m/s,光速为3×108 m/s,于是它利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的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 km.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 )A.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B.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的位置与观察者的距离C.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D.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答案:B解析: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使问题简化,一般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光速与声速相差很大,在传播约4.1 km的距离时,光传播的时间对估算距离来说完全可以忽略.声速为0.33 km/s—0.34 km/s,所以: s=vt=(0.33—0.34)t≈=×12.3 km=4.1 km,所以B正确.当声速增大2倍时,上式显然不再成立,D错.5.(2007高考山东参考试卷,19)某科技馆中有一个展品,该展品放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龙头(刚滴出的水滴速度为零),在行光源的照射下,只要耐心地缓慢调节水滴下落的时间间隔,在适当情况下参观者可以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水滴好像都静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不动(如图的A、B、C、D所示,刻度尺上数值的单位是cm).取g=10 m/s2,要想出现这一种现象,所用光源应满足的条件是( )A.持续发光的光源 B.间歇发光,间隔时间为1.4 sC.间歇发光,间隔时间为0.14 s D.间歇发光,间隔时间为0.2 s答案:C解析:水龙头滴下的每一滴水都可以看作是做自由落体运动,A、B、C、D相邻两点间的时间相等,设为T,hCD-hBC=gT2,T= s=0.14 s,只要发光的时间间隔是T的整数倍,就可以看到上述现象,C正确.6.下面是直线运动中的两个公式:s=t ①s==t ②关于这两个公式的使用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两式都可以用来求解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B.①②两式都可以用来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C.①式适用于任何直线运动求位移;②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求位移D.②式适用于任何直线运动求位移;①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求位移答案:BC解析:公式s=t是平均速度定义式=的变形式,对所有的直线运动求位移都适用; 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推论,它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②式也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B、C正确.7.一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该质点的速度v与时间t的图象的是下图中的( )答案:A解析:在s-t图象中,质点开始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一段时间后,又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回到出发点后又静止不动,且两次运动的时间相等,速率相同.所以质点的v-t图象开始时负方向的速度不变,然后静止,速度为零,接着以正方向的速度运动相同的时间后速度为零.所以只有A图是正确的.8.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它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运动到中间时刻的速度是v2,经过全程一半位移时的速度是v3,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v1>v2>v3 B.v1<v2=v3 C.v1=v2<v3 D.v1>v2=v3答案:C解析:因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v1=v2;还是因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多,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少,全程的中间时刻物体处在前一半位移的某位置上,也就是说,中间时刻物体还没有运动到位移的中点处,因此v2<v3.只有C正确.9.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s.在这1 s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 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2答案:BC解析:1 s后速度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此时 a= m/s2=6 m/s2 s=×1 m=7 m 1 s后速度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此时 a= m/s2=-14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s=×1 m=-3 m(负号表示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10.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后,能正确表示其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的图象是(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D解析: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上升阶段速度逐渐减小,下降阶段速度逐渐增加,且变化率为g,是一常数.所以v-t图象为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竖直上抛运动最高点的速度为0.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二、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1.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在OA段做____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_____ m/s2,在AB段做_____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_____ m/s2.(2)物体在2 s末的速度是__________ m/s,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是__________ m.答案:(1)匀加速 1 匀减速 -2 (2)2 12解析:由图象知,OA段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1= m/s2=1 m/s2;在AB段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2= m/s2=-2 m/s2.物体在2 s末的速度:v2=a1t=1×2 m/s=2 m/s;整个过程物体的位移等于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s= m=12 m.12.某同学身高是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是__________ m/s.(g取10 m/s2)答案:4.2解析:跳高运动可近似看作竖直上抛运动.该同学起跳时重心的高度是0.9 m,身体横着越过1.8 m高的横杆时重心的高度是1.8 m,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h=1.8 m-0.9 m=0.9 m,所以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v== m/s=4.2 m/s.13.一矿井深125 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落下一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下落时,第一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那么相邻小球间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第一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___________ m.(g取10 m/s2)答案:0.5 s 35解析:设小球从井口下落至井底所需要的时间为t,则h=,t= s=5 s.从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时计时,当第11个小球开始下落时共经历10个时间间隔,那么相邻小球间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T==0.5 s.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为h,则h=g[(11-3)T]2g[(11-5)T]2=×10×42 m ×10×32 m=35 m.14.(2007河南郑州高三一检,11)某同学做了一次较为精确的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实验所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设O点是计数的起始点,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则第一个计数点与O点的距离x1应为__________ cm,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___ m/s2.答案:4 1解析:因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邻相等时间里的位移差相等, 故x23-x12=x12-x01,即(15-9)-(9-x1)=(9-x1)-x1 x1=4 cm. 根据x23-x12=aT2,a== m/s2=1 m/s2.15.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因为从驾驶员看见某一种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然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思考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停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下表给出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思考距离和制动距离等部分数据.请分析这些数据,完成表格.速度/(km·h-1)思考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45914237515389073105217596答案:43 18 55解析:设四种情况下的思考距离分别为x1、x2、x3、x3;制动距离分别为x1′、x2′、x3′、x4′;停车距离分别为s1、s2、s3、s4.驾驶员从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这段时间里,汽车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