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ppt

255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49537522
  • 上传时间:2018-07-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7MB
  • / 2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定义1.定义: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管理的对象:人(人的三种基本行为)• 管理的核心:限制• 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2.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应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1) 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 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 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2) 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概括地说,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和类型 (一)环境管理的性质 •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为(行政管理) (1) 政治性;(2) 权威性;(3) 强制性 (二)环境管理的特点(1) 环境管理的二重性; (2) 环境管理的区域性; (3) 环境管理的综合性; (4) 环境管理的社会性(群众性、广泛性); (5) 环境管理的自适应性; (6) 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三)环境管理的类型1. 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2. 从环境管理的属性来划分: 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 3. 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 计划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监督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 环境管理模式 • 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 区域管理模式(2) 行业管理模式 (3) 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环境管理手段• 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段 (1) 法律手段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和持续性 (2) 经济手段•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主要特征: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 (3) 技术手段• 污染防治技术: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 污染治理监督技术 (4) 行政手段• 主要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和无偿性 (5) 教育手段• 基础环 境教育,专业环 境教育,社会公众环境教育 • 主要特征: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 环境管理的职能:即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能 (1) 计划职能(2) 组织职能(3) 监督职能(4) 协调职能(5) 指导职能(6) 服务职能环境管理的原则、理论、原理与方法 (一) 环境管理的原则 • 环境管理原则:指观察环境管理现象和处理环境管理问题的思维尺度和行动准绳 (1)随机制宜原则:任何环境管理都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 (2)能级分布原则: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

      (3) 管理动力原则:针对环境管理客体而言的一种行为动力原则 • 管理动力激励和惩罚,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4) 管理反馈原则 • 指通过管理系统反馈机制来调整和优化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运行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管理效率 (二)环境管理的理论1.三种生产理论(1)三种生产 • 人和环境组成了世界系统 • 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体现在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 • 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可划分为三个子系 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 环境生产子系统 ①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 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 境生产所资物资的总过程②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会生产力 •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③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2) 人类-环境世界系统模式的演变过程② 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① 古生文明时代:环境生产起主导作用③ 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3) 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历程:② 其后:人类又认识到人口生产系统的存在① 最初:人类只注意到物资生产系统的存在③ 现在:人类才认识到环境生产系统的存在4)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重的地位与作用② 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① 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③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 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2.大系统理论a.把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看成一个大系统的若干子问题; • 大系统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巨型复合系统非常有效的理论: b.通过研究系统整体的协调机制来建定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发展模式; c.由系统优化原理,动态调节原理组成; d.通过矩阵结构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来实现 3.控制论 • 控制:指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 • 控制论:以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变换和控制为对象,研究技术装置、生物体和人类组织等有目的开放系统可能行为方式和可能结构控制的科学 • 控制论的应用: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和社会经济控制(论) 。

      • 社会经济控制论: 以社会管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为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些有目的开放系统内 各组成部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关系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人类的经济 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实施社会调节、 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以实现这些系统的最 优化或准优化控制的目的 • 管理就是控制,实现环境管理目标需要强 制性、控制措施和手段予以保证 4.行为科学 • 是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 中人类行为规 律的科学 (1) 行为与需要: a.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包括生产和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行为 b.需要• 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对良好生存环境的需要 ;• 相互关系需要:爱和尊重 ;• 发展需要:自我发展和团体发展 (2) 行为与需要的关系:需要是行为产生的根源• 行为科学主要通过激励手段使人们在内在的动力驱使下自觉调整和改善在社会组织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 (3) 需要层次论:个体需要层次论、群体需要层次论• 人的行为不仅受其所得到绝对报 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 酬的影响 (5) 需要与行为的改造:教育、奖惩、考核与监督 (4)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三)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1.环境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1)极限性原理-环境容量 (2)区域性原理-环境区划 (3)生态平衡原理-加强资源管理 (4)生物多样性原则-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2.环境管理的系统原理 3.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4.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1.环境管理的规划方法 2.环境管理的控制方法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对策一、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1973~1983年)•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8.5~8.20)的召开背景a.大连湾污染事件—第一声警钟b.北京鱼污染事件—第一次治理c.72年6.5~6.16,联合国人-环会议—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 起步阶段的主要标志a.初步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转变:“三废”治理—环境保护;b.初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的转变—依法管理;c.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d.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二)发展阶段(1984~1995)• 分为两个时期:1.第一个时期(1984~1988)• 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标志: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1983.12.31~1984.1.7)a.确立了一整套用以长期指导中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环境管理方针、政策和制度,如: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环保工作的“三大政策”;“新五项制度”b.明确了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c.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2.第二个时期(1989~1995)• 环境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探索时期• 在该期面临着两大挑战:a.实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b.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该时期的标志:a.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1989.4.28~5.1)b.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c.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行清洁生产(三)深化阶段(1996~)• 是中国环境管理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总体特点是:环境保护从管理策略、管理 体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都进行了重大的 改革和调整 • 该阶段的标志: a.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1996.7.15 ~7.17)一个目标;两大举措;一个策略;若 干任务 b.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四 大机制 c.环境保护的地位得到加强二、环境保护方针1.“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在1972年人-环大会上提出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是对“三十二字”方针的重大发展• 是环境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重大进步• 对“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的理解与分 析a. “三同步”的前提和基础是同步规划 — 体现了预防为主b. “三同步”的关键是同步实施c. “三同步”的目的是同步发展 — 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环境保护的政策(一)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在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a.是立国之策,治国之策,兴国之策b.在所有的环境政策中,国策居于最高的地位• 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的原因 : a.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b.是由中国的环境状况决定的;c.是由国际履约责任决定的二)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贯彻预防为主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宏观层次是先决条件b.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宏观和微观层次,是根本保证c.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微观层次是关键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是从日本环境政策中的“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引申过来的。

      • 实现这一政策,要解决两个问题:(1)明确经济行为主体的环境责任问题:a.污染防治责任: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去b.生态保护责任: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 环境责任者的内涵的变化:由企业扩展为经济行为主体,包括:生产行为主体(企业)和消费行为主体• 意义:可解决环境保护资金问题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提出该政策的原因:a.中国在短期内不具备依靠高投入治理污染 的条件 b.中国现有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 引起的• 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 a.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b.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c.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4.“三大政策”的相互关系• 三项基本政策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预防为主的环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