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动机原理习题解答.doc
36页1一、名词解释:1.循环热效率 :工质所做循环功 W[J 卢循环加热量 Q1(J )之比t 1QWt2.循环平均压力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tp][KPaVWSt:汽缸工作容积[L]SW :循环所做的功 [J]3.压缩比 :气缸总容积 Va 与压缩容积 Vc 之比=Va/Vc 4.指示功:一个实际循环工质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如图中带剖面线的部分5.平匀指示压力 Pmi:发动机单位气 缸工作容积的指示功Pmi= SiVWi:指示功[J]Vs:气缸工作容积[L]6.指示功率 :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i示功7.指示热效率 :实际循环功与所消耗的i燃料热量之比 指示功[J]1QWiIi循环加热量[J]18.指示燃料消耗率 :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习惯上以每 KW·h 的耗油量表ib示[g/Kw.h]10iiPBB 每小时耗油量 kg/h:指示功率[Kw]i29.有效功率 Pe:发动机曲轴输出功率10.有效扭矩 Rtq:发动机曲轴输出扭矩11.平均有效压力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mep= eSVW:有效功e气缸工作容积s12.有效热效率 :发动机有效功 We(J)与所消耗燃料热量 Q1 之比。
e=e1QW13.有效燃料消耗率 :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习惯上用每 Kw. h 的耗油量表eb示 1000[Kw.h] B 每小时耗油量 kg/hePBPe 有效功率14.升功率 PL: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所发出的功率i 气缸数SeiV气缸工作容积SVPe 发动机有效功率15.比质量 me 发动机净质量与标定功率之比m 发动机净质量 kgePe 标定功率 KW16.强化系数:平均有效压力 与活塞mep平均速度 Cm 的乘积17.机械效率 :有效功率 Pe 与指示功m率 之比i=Pe/mi318.平均机械损失压力 Pmm: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机械损失功SmVWp19.气门叠开——由于排气门的迟关和进气门的早开,存在进、排气门同时开着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20.换气损失——发动机理论换气功与实际换气功之差,由进气损失和排气损失两部分组成21.泵气损失——如图所示,换气损失中的(x+y-d)所表示的负功称为泵气损失22.充气效率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 ml 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v容积的新鲜工质量外之比sv123.残余废气系数 ——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残余废气量 与气缸中新鲜充 rm量 m1 的比值。
1r24.进气马赫数 M——进气门处气体的平均流速 与该处声速 C 的比值 mMa= /Cm25.过量空气系数 α——燃烧 1kg 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 L 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 L0 之比α=L/L 0 26.燃料的低热值 hu——1kg 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料的热值不燃烧产物中水蒸气汽化潜热的热值称为低热值,反之称为高热值27.理论混合气热值——当过量空气系数 α=1 时,燃料与空气所形成的可燃混合气的热值称为理论混合气热值28.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面相对未燃混合气向前推进的速度称为火焰传播速度29.燃烧速度——单位时间燃烧的混合气量30.爆震燃烧——在火焰传播过程中,末端混合气受到已燃气的挤压和热幅射作用,加速了先期反应,在火焰前锋未传到之前就自燃了,这部分混合气燃烧速度极快,气体来不及膨胀产生冲击波,敲击缸壁发出尖锐的敲缸声,这种现象称为爆震燃烧。
31.表面点火——凡是不靠电火花而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排气门头部,火花塞绝缘体或红热的积碳等)点燃混合气的现象统称表面点火432.点火提前角——从发出电火花到上止点间的曲轴转角33.喉管真空度——指化油器喉管最小截面处因气体流速加大而产生的负压34,进气管真空度——指节气门后进气管中的负压35.喷油泵速度特性——喷油泵油量控制机构(齿条或拉杆)位置固定,循环供油量随喷油泵转速度变化的关系,称喷油泵速度特性36.供油规律——指单位时间(或单位转角)喷油泵的供油量随时间(或转角)的变化关系,由杜塞的几何尺寸和运动规律确定37 喷油规律——单位时间(或转角)喷油器喷火燃烧室内的燃油量随时间(或转角)的变化关系,称喷油规律38.废气再循环——指将一部分已燃的废气再次引入燃烧室内参加燃烧,称废气再循环39.发动机排量——发动机各缸工作容积之和称发动机的排量40.扭矩储备系数——发动机外特性曲线上最大扭矩和标定工况扭矩之差与标定工况扭矩之比10maxtq41.转速储备系数——标定工况时的转速 n1 与最大扭矩时的转速 n2 之比42.稳定调速率—— 标 定n13n1——突御负荷前柴油机转速,——标定转速,标 定n2——突御负荷后稳定转速。
43.瞬时调速率—— 标 定n121n2——突御负荷后柴油机最高转速,n 标定 :标定转速nl——突御负荷前柴油机转速44.调速器不灵敏度 n12——当柴油机负荷减少时,调速器开始起作用转速2n——当柴油机负荷增加时,调速器开始起作用转速15n——柴油机平均转速, 21n45.理论空气量——1kg 燃料完全燃烧控化学当量关系所需的空气量46.排气微粒——是指在 52℃以下时,排气中除水以外的固态和液态物质,主要由碳烟粒子和吸附与凝聚其上的碳氢化合物组成47.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打开到进气过程开始,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前循环功的损失,如图所示包括自由排气损失 W 和强制排气损失 Y48.进气损失——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过程的气缸压力低于进气管压力(非增压机指大气压)损失的功称为进气损失,如图中 X 所示49.自由排气损失——因排气门提前打开排气压力线偏离理论膨胀线引起膨胀的减少称自由排气损失如图中 W 所示50.强制排气损失——活塞推出废气消耗的功如图中 Y 所示51.柴油机工作粗暴——柴油机着火延迟期内形成的可燃混合气过多,一旦着火一起燃烧,使压力升高率过大,产生振动和特有的金属敲击声称为柴油机工作粗暴。
52.全程式调速器——在柴油机最低转速和最高转速范围内,调速器都起作用,这种调速器称全程式调速器53.两极式调速器——两极式调速器只在最低转速和最高转速时起作用,以防止柴油机怠速不稳和高速飞车,在中间转速不起作用,由驾驶员直接操纵油量调节机构54.发动机的工况——发动机的运行情况简称工况以其发出的功率和转速表示55.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性能指标随调整工况及运转工况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发动机的特性56.早燃——早燃是指火花塞点火前,缸内炽热表面就点燃混合气的现象57、二行程发动机的扫气效率 ——换气后留在气缸内的新鲜充量的质量sm0 与换气后缸内气体的总质量 mg 之比gs058.二行程发动机的给气效率 ——换气后留在缸内的新气质量 m0 与每循t6环供给的新气质量 mt 之比tT059.进气管的动态效应——由于间歇进气,进气管内存在压力波,在用特定的过气管条件下,可以利用此压力波来提高进气门关闭前的过气压力,增大充气效率称之为进气管的动态效应60.二次喷射——喷射终了喷油器针阀落座后,在油管内压力波的影响下再次开启喷油的现象称二次喷射如图所示61.油束的雾化质量——是指油束中液滴的细度和均匀度。
细度可用肖特平均直径表示,均匀度用液滴直径相对油滴数的分布曲线表示四、计算题1.已知: ,mSD14035min/20,6rni75./27,e kwgbekwpJhu/2求: etqmeiTP解:(1) ki 057.14(2) LSDVs 2.322kpaniPpseme 706103(3) NmTetq 5.820495(4) 3917.306.bhue2.已知: in/0,,8rniSDkgJhhkwgekwPume /40,7./9,5 求: tqmiTp解:(1) ei73.06(2) LSDVs 53.092.8542kpaniPpseme 6.7443.01613(3) NmTetq 298957(4) 28.09416.3106.3behue3.已知: min/3750,5,29 rnkwPeimSDgshkwgu/47./5求: etqmeTpPi解:(1) k.08. (2 分)(2) LSVs 61.9242 (2 分)kpaniPepme 70354.0113(2 分)(3) NmTtq759 (2 分)(4) 2.326.6.uehb (2 分)4.已知: in/90,10,10rnkwPeimSD gshkwgeu/457./26求: etqmTpPi解:(1) k.465.0 (2 分)(2) LSVs 1398.2142 (2 分)kpaniPepme 6.506.13(2 分)(3) NmTtq29509 (2 分)(4) 3.461.3.6uenb (2 分)5.已知: kwPerniSD9in/0,.2.10 kgshhkwgeum478.,/37求: etqmTpPi解:(1) k9.6.0 (2 分)(2) LSDVs 918.043.1242 (2 分)kpaniPepme 7698.013(2 分)(3) NmTtq 5.59 (2 分)8(4) 24.03716.0. uenb (2 分)6.已知: nkgBrnimSD /79.1min/15,85 kgjhkpaumi.求: etqTPe解:(1) LVs 59.0.8.0422 (1 分)kpapmie 135(1 分)kwnP 27.310204.30 (2 分)(2) NmTtq .817.9 (2 分)(3) hkwgeBb/5402.133 (2 分)(4) .76.un (2 分)7.已知: kgjhmgguTHc /40145.085.0求: 1QmixLO解:(1) C32. kg/96.145.08..0(4 分)(2) 412.HcOgLOkmol/519.0.5.0(3 分)当 时 3/724.159.04.21 mJmLhQTOumix (3 分)8.已知: kgJhgguTOHc /50.6.87.0求: 1ixO解:(1) CL32. kg/45.10.126.87.0. (4 分)9(2) 32412.0OHcOgLOkmol/496.0.6.87. (3 分)当 时 3/704.2170496.5.21 JmLhQTOumix (3 分)9.已知: kgJhguTHc /55.07. 求: 1ixO解:(1) CL832. kg/39.1725.07..0(4 分)(2) 412.HcOgOkmol/592.0.5.0(3 分)当 时 3/974.21659.04.21 mJmLhQTOumix (3 分)10.已知: kgJhmgguTHc /308.8.0求: 1ixO解:(1) CL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