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竹节人》说课稿.pdf
9页9. 竹节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竹节人 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叙了童年 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 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 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 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 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 语 言夸张又富有童趣, 同时贴合学生生活, 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 悟,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和幸福的 体悟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 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 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 谈话导入: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童年的玩 具有哪些呢?你对这些玩具熟悉吗?(师出示玩具图片) 而一位叫范 锡林的作家,他小的时候家里穷,家里没钱给他买玩具,他就和小伙 伴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作者是怎样玩竹节人的, 围绕着这个竹节人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竹节人 师板书课题:竹节人 生齐读课题 2. 介绍作者 师:先听老师介绍一下作者范锡林,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 人1968 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 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作者的武侠小说独树 一帜,独创一格, 十分有新意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少年传奇小说和童 话作品的创作,并有“范锡林少年大传奇系列”出版 3. 师动情述说:作者的童年虽然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精美的玩 具,但自制的竹节人却给了作者无限的乐趣,竹节人是作者美好的回 忆,甜美的情结 那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玩的?作者围绕竹 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玩具引入课文, 既调动学生积累的资 源储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围绕题目作者提出了一系列 问题, 既易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又最快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蹲风靡俨然破绽颓然沮丧 前功尽弃挖空心思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作鸟兽散虎视眈眈津津有味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化为乌有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 梳理全文结构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 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1-2):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自己做玩 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 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 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第三部分( 18-29):写“我”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 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 “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竟看到老师也在 玩竹节人 4.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回答 师展示: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 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 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 竹节人的玩法, 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 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 竹节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本有 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点拨,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热情此外,教师在读后梳理结构,从 而帮助学生完成分段及概括段意。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1 至 2 自然段,想想:从第一部分里,能 知道哪些信息? 2.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直接点题,揭示“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 迷上了斗竹节人 3. 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了下文师过渡:那竹节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做的 呢?斗竹节人的游戏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的阅读 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 文的教学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默读第 317 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 方法的呢? 指名回答问题 出示课文片段: 把毛笔竹竿锯成寸把长一截, 这就是竹节人的脑 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 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 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课件展示竹节人的图片,再指名读这一段 2. 出示: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 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说说这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指名回答。
言外之意是“我”瞒着妈妈把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 了,不仅仅是“我”,其他小伙伴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卖毛笔的老头 儿生意特别好 3.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好玩? 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 (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 述的呢? 生回答,师展示: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 道道豁开的裂缝, 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师这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句子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 成了我们玩竹节人的好场所 (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 生汇报: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 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 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 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 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 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 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 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师:这几段中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有哪些呢?(静立不动的样 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动起来的样子:手 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从 作者对竹节人的描述中可见竹节人的有趣 (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 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特别有趣? 生汇报,师总结 师: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 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 就成了窦尔敦的虎 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缕红丝线做一柄蛇矛;还 有同学别出心裁, 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就的脑袋,做了一顶 纸盔甲 4. 师小结:在作家的笔下,竹节人变得有血有肉,仿佛真的成了 一名壮士,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 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 课文的层次感更加的清晰,同时教师的梳 理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浓浓童趣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默读第 1829 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竹节人发生了怎样的 趣事呢?指名读这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2. 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和同学们对玩竹节人的痴迷? 生汇报,师梳理: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 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 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 作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3)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 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3. 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1)一开始,老师的态度怎样?从“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 气冲冲”这些词可见老师对孩子们玩竹节人的做法非常生气,作者诙 谐地写道:“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 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2)后来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 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 嘴里念念有词, 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一点也没留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 就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 模一样 老师的态度则变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早已沉浸在玩竹节人的 快乐之中,多么有趣的一幕啊! (3)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变得怎样? 师出示:方才的那份小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师: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我”心情的变化, 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 无存,“我”感到了快乐,因为老师也和“我”一样迷上了竹节人, 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 【设计意图】文本的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忍 俊不禁,教师在这个环节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情绪变化,让学 生充分想像人物心理,对人物的感受更加立体化了。
(四)总结写作特色,情感升华 1. 总结写作特色: (1)具有夸张色彩的语句,让文章生动有趣 (2)语言幽默,耐人寻味,暗含言外之意 2. 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课文的独特风格,深刻领悟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体验 (五)总结全文: 小小的竹节人, 是作者美美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生字词要书写美观 2. 写一段介绍玩具或讲述玩具带给你乐趣的往事,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习作者 的表达技巧,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 (七)板书设计 9. 竹节人 做竹节人 玩竹节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 情 回忆童年趣事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这节课讲述的知识要点,板书精炼简明, 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精炼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利于表现文章 回味无穷的韵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