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振动控制汇编.pdf
7页武汉理工大学结构振动控制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 课程: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授课老师:周强学生姓名:吴平学号: 104972081971 班级:土木研0803 结构振动控制吴平(土木研 0803 班)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类重点阐述了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不同特点关键字: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 Wupi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and basic principl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Highlighted the differences among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semi-active control and hybrid control. Key words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semi-active control,hybrid control.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结构的刚度和阻尼比变小。
在强风或强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反应强烈,很难满足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抗风抗震设计方法, 即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是一种“硬碰硬” 式的抗震方法,它很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而且失去了轻质高强材料自身的优势,还不能满足口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不能因为剧烈振动而中断工作或者破坏的要求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在工程结构中开始得到应用结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风和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 结构控制通过在结构上设置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控制抵御地震动等动力荷载,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 结构控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的高度结合,是结构对策新的里程碑一)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原理自 1972 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 (J.T.P.Yao )教授明确提出木工程结构控制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结构控制的方法、理论、试验和应用等方而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隔震消能和各种减震控制体系具有传统抗震体系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即明显有效减震 (能使结构地震响应减到10%或更低 )其中已有多项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国际上,美国、日木、澳大利亚、新酉兰和法国等国家在这方而走在前列国内学者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来,对夹层橡胶垫隔震结构、粘弹性阻尼器TMD 和 TLD 耗能支撑层间隔震、主动控制等方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过20 多年的发展,结构控制现在正朝着研制高效的被动控制装置、发展以参数控制为主的半主动控制和探索结构智能控制的方向发展结构控制的概念几经完善 .具体可表述为 :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例如隔震垫等 )或某种机构 (例如消能支撑、 消能剪力墙、 消能节点、 消能器等 )或某种子结构(例如调频质量等 )或施加外力 (外部能量输入 )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使工程结构在地震 (或风)的作用下,其结构的动力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 )得到合理的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员仪器设备的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状况控制系统的基木元素为传感器、处理器 (也称控制器 )和作动器 传感器感受外部激励及结构反应的变化信息; 处理器接受这此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控制算法计算所需控制力; 作动器则产生所需的控制力作用到结构上,从而实现对结构的控制二)结构控制的分类(1)按控制对能量需求来划分从控制对外部能量需求的角度,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结构控制、主动结构控制、半主动结构控制、混合结构控制。
除被动控制外,其他三种控制方式中的控制力全部或部分地根据反馈信息按照某种事先设计的控制律实时产生主动结构控制效果较好, 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 但完全依赖外部能源 在被动控制中,控制力不是由反馈产生的 半主动控制中通常包含某种对能量需求很低的可控设备,如可变节流孔阻尼器等 混合控制是指用主动控制来补充和改善被动控制性能的方案 由于混合了被动控制, 因此减小了全主动控制方案中对能量的要求2)按结构特性划分从被控结构的特性划分,结构控制可分为柔性结构控制与刚性结构控制其中柔性结构包括大型柔性空间结构、大跨度桥梁等; 刚性结构则包括武器系统中稳定平台、 车辆悬什系统、 多刚体机器人等 对于两类结构控制所用的主动控制设备也不相同,如在柔性结构控制中传感器与执行器常用的智能材料是分布智能材料,如压电材料; 而刚性结构控制中传感器与执行器常用的智能材料是电智能材料,如磁致伸缩材料 相应地所研究的控制问题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柔性结构控制中多研究分布参数系统, 在控制器设计时所考虑的是模型简化与控制溢出等问题,波动控制是其中较新提出的一类控制问题而在刚性结构控制中则较多研究智能材料的非线与在不同约束卜的控制器设计问题。
3)按控制效果要求划分精度要求是根据不同的应用而定的不同的指标决定了不同的控制如稳定平台,控制目的是消除振动,使平台系统尽可能保持稳定而在土木结构中,控制目的是减少振动和保证安全,并不要求完全消除振动在高精度应用中常采用精密的智能结构如Stew art 六自由度稳定平台,采用 Terfenol D 材料,在尺寸与重量方而都较小,在控制器设计时常采取比较复杂的控制策略, 以求达到高的控制效果 比如微米级或纳米级精度 而相对地对控制能量要求不大相反在一些低精度结构控制中由于被控结构往往超大尺寸、超大重量,如高层建筑,控制律则要相对简单一些,高可靠性,低控制能量三)四种控制方法的比较(1)结构被动控制结构被动控制 (包括更早开始研究的基础隔震)由于不需要提供外部能源、经济和易于工程应用的特点, 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一定程度的应用控制装置涉及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流体阻尼器、TMD,TLD,摆式质量阻尼器等各种耗能减振器我国基础隔震的研究开展较早, 已经取得了理论研究、 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丰硕成果隔震技术主要采用橡胶垫、 金属涂料滑块以及精选的细砂、石墨涂层和四氟乙烯板等。
2)结构的主动控制虽然结构的主动控制较之被动控制效果更加明显,但由于主动控制需要输入较多的外部能源, 再加上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以及时性更复杂和昂贵的硬件设备等原因,在我国主动控制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主动控制算法、效果仿真分析和控制装置的试验研究等方面主动控制的控制力由外加能源主动施加,振动控制设计的目的是如何合理选择控制力的施加规律,以使产生的控制力对结构的控制效果最好研究的控制算法主要有最优控制算法、瞬时最优控制算法、 智能控制算法 (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极点配置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等对主动控制装置研究较多的是主动控制调谐质量控制系统(AMD )、主动锚索控制系统、主动支撑系统等,其中哈尔滨建筑大学成功进行的结构主动控制试验的整套AMD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调试均是自行完成的3)半主动探制半主动控制是当今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性课题之一这种控制系统依靠较小的外部能量来改变受控系统的特性参数,以减小结构的反应目前常用的主动控制的方法有变阻尼或变刚度控制法由于半主动控制具有的经济、 有效、可靠等特点, 其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已从事的工作包括半主动控制的变刚度、变阻尼的系统装置、 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等。
4)混合控制我国在混合控制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提出的混合控制系统有AM D和 TLD 组合的混合控制系统、 AMD 和 HDS 组成的混合控制系统等,并对混合控制系统的性能及对结构的抗风抗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5)上述四种控制方法比较结构振动控制的核心装备是振动控制装置随所选用的振动控制装置不同,其控制效果及设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国内外专家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不少很好的方法和措施在这四种控制技术中, 主动控制的效果最好,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 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 而且存在时滞问题,因此其应用程度少于其他三种控制技术;被动控制造价低廉, 减震效果良好, 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 应用最广,在最新出台的建筑抗震规范中已有少量描述,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 但被动控制对地震激励的普适性差, 即按照某一地震激励设计的控制结构在其他地震激励下的减震效果未必很好;半主动控制介于主动控制之间,其控制精确度较高,造价较主动控制低廉, 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 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因此其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四)结构振动控制的应用现状结构振动控制的工程应用在过去的多年中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口木等经济发达国家 在理论方而, 他们成功地借鉴了其他领域中的控制理论,为结构控制找到了可行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在实际下程应用中也设计出一些有效的控制装置,尤其是被动控制系统(如基底隔震系统 )在一些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具体的应用隔震装置本身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正常荷载作用下相对稳定,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该装置进入消能工作状态如叠层橡胶支座,这种竖向刚度很大的装置水平刚度很小, 可大大增加基础的水平自振周期,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复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此外,滑、滚动支座则是通过基础与上部结构两部分产生相对运动,防止水平地震动的输入 我国很多大型机组动力基础的隔震也采用了橡胶垫支座、螺旋弹簧支座等国外一些国家也广泛地将基础隔震应用于核电站、发电厂的设计中 相比之下, 我国的结构控制更多地仍处在理论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瞩日的研究成果,但实际工程应用极其有限, 已安装在建筑物上的控制装置也主要是隔震装置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减震技术为建筑物的抗震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新途径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将结构的弹朔性分析与抗震相结合,抗震与消震相结合, 能动控制与设计相结合,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控制设计,在结构的特定位置出现一定量的人工塑性铰,使其发生期望的破坏机构形式, 实现强震下最佳的耗能机构; 对结构中梁和柱等构件进行延性设计,提高其延性和耗能能力。
由于被动控制不需要外界能量输入,抗震性能,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易于修复和更换,易于被工程师们所接受,所以发展较快,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五)结束语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它的研究和发展将给土木结构工程抗震抗风设计带来一场革命, 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初步得到证明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伴随着高维(三维乃至无限维 )、非线性、多尺度和多祸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入在无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况下,发展基于辨识的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等各种主动控制乃至智能控制,使系统运动获得优化 结构振动控制虽然还有许多下作要做,但已展露其研究价信和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 韩建平,李慧,杜水峰等 .智能材料与上木下程结构振动控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28( 1):36-39 2. 彭刚.张栋国 .上木下程结构振动控制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3-76.3. 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4. 欧进萍 .结构振动控制 -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M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3 5.周锡元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J .建筑结构学报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