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国学诗经的学术研究.docx
7页2022年国学诗经的学术研究 诗经的先秦时期 春秋时三一百零一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孔子创始儒家诗教他的诗教理论,以及后来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方法论、苟子创立的儒家文学(学术文化)观,奠定了后世《诗经》探讨的理论基础 诗经的汉学时期 汉初《诗》成为经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探讨的第一个里程碑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 不过,这四个学术中心区域在汉初的《诗》学传授,绝不只限于齐、韩、鲁、毛四家《诗》的四位始祖《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这只是说申、辕、韩数人是在鲁、齐、燕等涌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已。
其《诗》学也只是形成了区域性特点,并没有明确的派系之分只有在政治力气介入之后,才使《诗》学的传播由无序进入有序状态而《诗》学传播史上的划时代事务就是《诗》学博士的设立 魏晋南北朝时,汉学内部发展为郑学王学之争、南学北学之争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各有所师、各有所本的状况,不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歧异,而且也使国家在科举考试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唐初,经学依旧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师说多门的情形明显与唐初统一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统一南北经义和学风,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统一的当务之急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完成了汉学各派的统一,成为《诗经》探讨的其次个里程碑 诗经的宋学时期 宋人为解决后期封建社会的冲突而改造儒学,兴起自由探讨、注意实证的思辨学风,对汉学《诗经》之学提出指责和诠争,压倒了汉学朱熹的《诗集传》是宋学《诗经》探讨的集大成著作,它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宋人训诂、考据的探讨成果,又初步地留意到诗经》的文学特点,是《诗经》探讨的第三个里程碑 元、明是宋学的接着《诗集传》在几一百零一年中具有必需信从的权威地位,宋学末流僵化而空疏。
到了明代后期,在《诗经》音韵学和名物考证上,才取得一些成果明人诗话中也有对《诗经》的文学探讨 四、新汉学时期(清代) 清人提倡复兴汉学,是以复古为解放,要求脱离宋明理学的桎梏清初疏释《诗经》的著作宋学汉学通学,经过斗争,汉学压倒宋学乾嘉时期的政治高压,产生了以古文经学为本的考据学派,对《诗经》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进行了浩繁的考证道咸以后的社会危机,又产生了今文学派,他们搜辑探讨三家诗遗说,通过发挥微言大义,来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新汉学内部又绽开今文学与古文学的斗争超出宋学、汉学以及清今文、清古文各派斗争之外的,还有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的独立思索派 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化,清古文学、清今文学、宋学的残余,都在近代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冲击下一齐衰亡 诗经的现代 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二十世纪前叶的《诗经》探讨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探讨的独特之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头是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文化更替、学术转轨,一切都处于新旧杂陈,日渐趋新的状态早在五四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就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来探讨《诗经》。
在《诗经》探讨领域中,探讨主体方面既有传统旧式学者如章太炎、吴闿生、林义光等,又有接受过现代教化,学贯中西,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新式学者,如胡适、闻一多 在探讨成果方面,传统学者在经学思想的支配下,持续着传统的传注笺疏之学,并取得肯定成就,以吴闿生的《诗义会通》和林义光的《诗经通解》为代表虽是经学探讨的接着,但其中颇有通达之举,这些举动暗合了现代《诗经》的探讨原则,是新旧杂陈探讨局面的一种表现 新式学者以现代探讨理念为指导,在新探讨模式下取得的学术成果,是这一时期《诗经》探讨的主流,代表了当时《诗经》探讨所能达到的水平胡适是现代《诗经》探讨的开山人,顾颉刚的《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朱自清的《赋比兴说》、朱东润的《诗心论发凡》、闻一多的《歌与诗》等现代学者的著作,以其系统、条理、缜密的特性远胜传统《诗》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闻一多,他在探讨《诗经》的丰富著作中提出很多新奇的见解,把民俗学的方法、文学分析的方法和考据的方法结合起来,揭示《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性,并且创始了《诗经》新训诘学 民国时期《诗经》探讨处于新旧学术范式交替的特别时期,确定了其学术思维必定存在肯定、片面的一面。
急于推倒传统经学探讨模式,打开《诗经》探讨的新局面,使这代学人多注目于传统《诗经》探讨的种种不足,尤其排斥正统《诗》学观点这种相识带有显明的时代色调,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但其缺陷与不足也是毫无疑问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历史虚无主义,阻碍探讨的客观公正和接着深化 郭沫若是《诗经》今译的创始者,并且提出一个把《诗经》运用于古代史探讨的科学探讨体系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探讨》广泛利用《诗》、《书》、《易》及甲骨文、金文等历史文献资料起先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1945年出版的《十批判书》和《青铜时代》,对前期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并修正了部分论点,准确地建立了关于西周奴隶社会的学说两书普遍征引《诗经》作为论证1952年出版的《奴隶制时代》收辑建国后的探讨论文,书中很多文章论及《诗经》,尤其是《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和《简洁地谈谈诗经》,对《诗经》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作出全面的评价 二十世纪对《诗经》的文学探讨完全超越了单一的训诂、疏解、感悟和鉴赏的传统探讨模式,无论在观念和方法上,还是从深度、广度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在驾驭文学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现代的文学阐释,留意使实证性、感悟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作品内容与历史环境、形象与相识、形式与内容、感情与思想的统一中绽开分析,从而透过作品表面,挖掘其深刻内涵,并从时代思想和文化精神予以观照;在艺术上,留意总结其塑造艺术形象、创建诗歌意境的方法,揭示其艺术创作特性、风格特征和详细的表现手段以及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筒略的发展轮廓可以看到,两千余年的《诗经》探讨,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探讨流派的探讨; 二、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探讨; 三、对于其中史料的探讨; 四、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证探讨以及校勘、辑侠等探讨资料的探讨 在这四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探讨资料从孔子到当代,都应当赐予科学的总结,批判继承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一百零一,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一百零一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化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加劝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斗争与徭役、压迫与抗拒、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一百零一科全书。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