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docx
7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 张崎静【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承内容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工作,如何将其中的文化概念进行有效英译?在语境范围之内,既能够表达语言的内涵,又能够提升语句的标准,就需要译者能够立足全球语境,不断打通世界文脉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英译研究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然产物,是通过口传心授而不断丰富研究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过程当中,不断针对民族文化概念的属性和特性进行语言翻译研究,以达到沟通世界的目的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概念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一般指的是各个团体进行实践表演所包含的表现形式、知识体系、知识技能以及工具实物、工艺品、文化场所等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知识技能等形式其所蕴含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因此,非遗及其文化概念的推广传播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形象的内涵塑造目前,我国有数十个非遗项目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罗万象,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内涵但是,遗产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是其民族所特有的,其他民族在没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欣赏因此,对文化概念进行英语翻译,能够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在国际上更顺畅交流的机会,帮助正向建构中国形象如何进行有效的翻译?就需要译者研究民族文化,立足全球语境,进行英译探索二、挖掘独特文化,创立新形式语言汉英对照作品《昆曲精华》是我国著名的翻译著作,是由汪榕培教授和戏曲专家周秦教授,以及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宏教授共同编著该书在2006年出版,得到了国家文化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等不同单位的支持和推广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英文翻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慧杰作其主要的创新形式在于挖掘了独特的剧情,丰富了我国的剧种内容,使得中国的戏曲能够以自身的特点用恰当的语句向世界传递它的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和戏剧性汪榕培先生认为传统戏曲的文化翻译应注重把握概念的虚实讲究以及译文通顺易懂因此,在翻译古代《牡丹亭》的唱腔过程当中,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代替咬文嚼字的内容首先要做到表达其文,才能够做到后晓其意如“[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可以翻译成“(to the tune of Zaoluopao) 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n.Where is the‘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从这部分可以看出来,要做好英语翻译,必须要在措辞上着重简练和通俗易懂,有效做到富有节奏。
在翻译这种中国非物质文化诗词的过程当中,可以学习英文诗词当中的阅读节奏,通过四音步或者五音步形式,使得韵律符合传统英式阅读习惯aabb式,这样能够兼顾两国的诗歌阅讀喜好,形成具有共通性的赏鉴文章三、注重语境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伴随着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语翻译,必须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文化特征;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必须要考虑语言的功能性这两个方面在表达功能和语义语法等方面做出了大体的规范,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例如在“安塞腰鼓”介绍的翻译过程当中,应注意鼓这个词的翻译因为“安塞腰鼓”的鼓并不是指的一种特定的鼓,而是一种民间艺术的鼓舞,鼓只是系在腰间伴随着舞蹈使用的艺术工具,所以不能脱离民族文化背景,简单将名字翻译为“Ansai Waist Drum of Northern Shanxi”,而是要翻译为“Ansai Waist Drum Dance of Northern Shanxi”其中差别的“Dance”点明了安塞腰鼓载歌载舞的这一文化特征除了要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之外,在翻译文化概念的工作过程当中,还要针对非遗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达。
例如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内容,源于中国古代家家户户都会粘贴年画进行庆祝活动,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加具有春节即中国新年这一文化概念的翻译,才能够让读者更加理解木版年画所具有的喜庆意义Ancient Chinese Wood block New Year Prints”这种表达才能够在外文阅读中让读者自动将单个非遗文化遗产加入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中四、重视典故翻译之中的历史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在翻译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典故翻译过程当中,难免会带有一些历史的寓意和文化的起源对于这部分典故的翻译处理,不追求每个字都要字字对应,而追求表意顺畅,能够让读者有效理解原语的具体含义,从而能够有效翻译文本,加强英译的文化氛围感例如绳结文化是我国农耕经济的重要生活产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一个谚语,利用直译的翻译的话,英语读者因缺乏生活文化背景,故而难以理解蛇和井绳之间的文化联系,从而翻译效果不佳可以从这句话的含义出发,寻找英语国家历史中的相通部分“壁炉烤火”这个文化概念,加入fire这个单词,翻译为“A burnt child reads the fire”这些简单意译,表达通俗易懂,能够将意思进行共同语境的转化,使得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够在不查阅相关资料的低门槛阅读的情况下,了解翻译内涵。
入选联合国名录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较低,这是因为在联合国名录中,直接将它进行了汉语拼音的音译,即便中国人也难以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实际上“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民歌这些民歌当中,将花儿比喻成女性,所以花儿的存在象征着女性的真善美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生活文化背景意译成“folk song that is popular in Gansu”,并适当地进行尾注注解,既帮助读者理解花儿的文化概念,也能够帮助中国汉语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文化的指向性五、有省有略,逐步过渡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而且大部分是由古汉语写作而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是由方言和民族语言书写,因此,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解比较稀缺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到从易到难,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有所针对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并不应该以西方的学者或者研究者为主要的阅读对象,而是要将西方普通的读者作为争取的阅读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这样能够在校注少的情况下,帮助西方读者也能够顺利阅读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也就是说,翻译要首先对于诗篇、地理等进行理解和阐释。
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的结构主义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语言的选择只是手段,而如何表达含义才是内涵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以表达意思作为主要标准,对于翻译的外在形式要灵活,有所省略,才能够着重突出内在意蕴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谣、民歌、诗歌等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失去某些地方特色例如中国诗词具有押韵的特点,在翻译过程当中,难以用英文单词完全按照韵脚进行标注所以要尽可能地采用其他词语作为替换进行补偿性翻译,使得最终翻译的作品意思流畅,文化含义丰富六、加强政府引导工作在翻译工作中,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支持,例如,外宣翻译指的就是政府财政部门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文字出现缺损部分之后,政府组织相关的学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号召民间团体进行非遗外宣活动如此能够推动非遗外宣工作的不断发展江苏省作为中国教育资源丰富的大省,云集省内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各种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肩負起使命,通过学校和政府的双重合作,加强区域内经济及文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上更加着重于挖掘和保护,例如扬州、苏州等城市联手,以大运河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作为支撑,宣传地域的风土人情,展示具有中国独特风情的内涵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就需要以英语翻译为桥梁,翻译人员突破语言本身限制,在研究资料中体现出诗词意境,吸引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目光结语总的来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文化翻译的过程当中,应注重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更好地向世界传递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能够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探索出新的国际发展途径,进一步用语言工具沟通,获得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认同参考文献:[1]欧阳琨.“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黎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5):181-183.[2]陈晓东.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及其英译为例[J].文化产业,2021(2):137-138.[3]闫宇涵.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J].校园英语,2020(48):253-254.[4]刘维佳.外宣视域下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简介英译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0):77-7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