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预期寿命论文基于生命表法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初探精品.doc
11页平均预期寿命论文:基于生命表法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初探【中文摘要】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国家、地区人类健康状况的 重要指标,也是综合反映国家、地区社会生活状况的“晴雨表”它通 过编制生命表来计算,这种方法是现代人口统计的一-种重要方法,目 前其理论和技术手段都比较完善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这种分析方 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借用到考古学中通过对遗址人骨鉴定报告的数据 统计,做生命表并计算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 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本文利用生命表法对大汶口文化典型墓地进行 了尝试性的统计分析并提出影响古人平均预期寿命的各因素及它们 的相互关系,共分为四章7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文的选题 和研究,平均预期寿命的概念,生命表的编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国内研 究史前古人平均预期寿命的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 第一章包括3节内容第一节统计了大汶口文化所有己发表有人骨鉴 定报告并满足符合本文统计规范的的遗址第二节对符合本文统计要 求的9遗址进行生命表编制和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以王因遗址为例, 详细描述了生命表的编制过程第三节做各墓地死亡年龄直方图和 P-P图对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比较和死亡年龄分布统计检 验。
提出平均预期寿命较高的7遗址死亡年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并给 出其数学意义;尉迟寺和五村遗址平均预期寿命较低的原因与遗址出 土人骨低年龄段占总人骨数很大比重有关,另也可能与遗址发掘状况 及其他影响平均预期寿命因素有关,比如战争、饥荒、迁徙等并指 出,鉴于定量统计的结果受材料可靠程度的影响很大,人骨鉴定工作 今后需要提高鉴定精度第三部分,第二章分为三节本节是利用SPSS 软件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第一节对 9遗址根据平均预期寿命、经度、纬度、遗址面积、每具人骨平均占 有随葬品数量这5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把9遗址分为3类,剔除掉两 个预期寿命偏低的遗址后进行再分类,把7遗址分为2类并对结果进 行讨论初步指出经度、纬度因素对各遗址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影响要 大于社会经济因素第二节通过用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法尝试揭示9 遗址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度、纬度、遗址面积、每具人骨平均占有随 葬品数量这5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4个 指标每两个之间相关性不大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经度对各遗址 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纬度,而遗址面积、每具人骨平均占 有随葬品数量这2个用以指示遗址社会经济状况的因素对平均预期 寿命的影响次于经度、纬度因素。
并结合各遗址所对应的大汶口文化 分期,指出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期阶段存在古人平均预期寿命降低的 现象第三节为本章小结,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指出大汶口文化时 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存在地区差异和时期变动第四部分:对生命表 法在考古学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第一节通过编制分期别生 命表计算出的平均预期寿命和遗址总人口生命表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并讨论误差的影响,指出今后应注意历时性问题,尽可能编制分期别 生命表以保证精确度和科学性第二节从分性别编制生命表的结果初步讨论了男性、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在大汶口文化阶段的差异并根据 王因、刘林墓地男女死亡年龄累积曲线指出生活在王因、刘林遗址的 古人女性平均初育年龄可能为17岁,并探讨了造成女性平均预期寿 命低于男性的原因指出除了可能与妇女在围产期大量死亡有关,还 可能与女性社会地位低于男性有关第三节通过环境考古近年来的研究认识,对大汶口文化从早期阶段到中期阶段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存在 降低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与古气候的变化特别是距今6000年左右 开始的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并尝试从医疗卫生方面分析古人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第五部分,第!1!I章分为三节,对生命表法在考古学的其他应用做尝试性探讨。
第一节病理分析,通过介绍去死因生命 表及其编制方法,认为今后可利用此法统计古人的病因及研究史前遗 址是否存在地方性疾病等第二节人口数量统计分析,回顾了人口增 长的概念和人口再生产的模式,介绍了人口统计学人口预测的方法, 指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用人口预测的公式溯逆推历史时期乃至史 前人口数量;并以西汉人口数量变化过程分析了本文这种方法与思路 的可行性,通过介绍模型生命表提供了一种研究史前人口数量的具体 方法,并以王因为例介绍其算法,并通过统计检验图检验假设前提第 三节为本章小结,指出生命表在考古学的应用前景和应用局限第六 部分,结语结语对大汶口文化时代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进行 总结并指出今后研究需要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对于生命表在考古学 的应用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今后的研究思路;提出 人口统计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在考古学应用中要注意考虑应用前提和 条件最后对本文的计算误差及生命表在考古学的应用前景和局限进 行总结第七部分,附表里登录了依据本文统计规范所选取的原始数 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结合多学科背景知识,对影响平均预期寿 命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的定性研究通过相关分析,讨论了各因素对 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尝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平均预期 寿命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并结合遗址进行规律性的探讨。
2.对生命表 法在考古学运用中存在的方法移植问题进行检验通过做遗址分期生 命表讨论了计算结果的误差并从分期生命表中再次验证了大汶口文 化早期阶段到中期阶段存在着平均预期寿命降低的现象3.分性别编 制生命表并对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存在的男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女 性的现象进行初步探讨4.本文从一个大的文化时期对多处遗址进行 生命表编制并计算平均预期寿命,从结果中也显示出大汶口文化时期 似乎存在着多种对应关系如气候变化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社会 性质的变化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似乎有一定的联系5.对生命表在 考古学的具体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应结合考古实际,今后有针 对性地选取墓葬数量较多的遗址重点突破,建立史前社会区域模型生 命表作为标尺,为其他遗址提供参照标准英文摘要】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a state or a region. It is a "barometer" of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 as wel]. Tt is calculated by compling life tables. Th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modern demography, an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ensus. At present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s are well developed.Based on reasonable assumptions,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in the statistical study of prehisotric human population.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ing of human skeletons inarchaeological sites a 1 ife table can be compl ied, which in turn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prehistoric human beings and their 1 iving conditions. Tn this thesis, the life tabl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some typical cemetery during the Dawenkou Cuitures, so as to infer the average 1ife expectancy of ancient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covering six parts. Part I is Introduction, where I describ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mpling life tables, and an overreview of archaeological demography. Part II includes the first chapter,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sections. Section T presents the prehistoric census data of the Dawenkou Cultures based on the hman skeletetons as reported in published arhcaleogical excavation reports and the inform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at meet the statistical requirmentsof this study..SectionIIpresents life tables and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based on a total of 9 sites that meet the statistical requirements of this study. The detai 1 ed procedure of compl ing a 1 ife table was examplified using the Wang Yin site.Sectionlllpresnts histograms and the P~P chart of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s wel 1 as preliminary statistical test of age and death. The age of death at 7 sites of higher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ppears to fo11ow a normal (Gaussian) di stribution; Yuchi Tempie and the five village sites show a lower life expectancy, probably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skeletkions of younge people, or other factors such as war, famine, migration and so on. Thereofore, large enough numbers of human skeletons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counted to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artTTTis Chapter II,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In Section I,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socio-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