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doc
3页黄 鹤 楼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 鹉 洲 ,与湖南岳 阳 楼 、江西滕 王 阁 、山东蓬 莱 阁 合称中 国 四 大 名 楼 ,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相传始建于 三 国 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 1981 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 49 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 30 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 昌 城 ,面临汹涌浩荡的扬 子 江 ,相对古雅清俊晴 川 阁 ,刚好位于长江和京 广 线 的交叉处,即东西水 路 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 汉 三 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 赋 、楹 联 、匾 额 、摩 岩 石 刻 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 黄 鹤 楼 公 园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 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宋画 《黄鹤楼图 》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以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六层下、中二檐有12 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 32 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 拔 高 度 61.7 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 5 层,总高度 51.4 米,建筑面积 3219 平方米72 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 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 10 多万块黄色琉 璃 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沿 革巍峨耸立于武 昌 蛇山的黄鹤楼,享有“ 天下绝景”之称,与 湖 南 岳阳楼,江 西 滕王阁并称为“江 南 三 大 名 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 ,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 权 为实现“ 以武治国而昌 ”(“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 ,在形势险要的夏 口 城 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
黄鹤楼在群 雄 纷 争 ,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 吴 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 商 行旅“游必于是”、 “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 人 墨 客 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 颢 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 史 郎 中 钦听 黄 鹤 楼 上 吹 笛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 汉 “江城 ”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 永 泰 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 夏 名士“ 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 “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 ,毁于光 绪 十年(1884年) ,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 古 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
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1957年建武 汉 长 江 大桥 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 筋 混 凝 土 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 画 、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 像 宝 塔 、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 “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雄伟壮观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 “因仙”两种说法 “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 隆 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 鹄 山上而取的。
古代的“ 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 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 10 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 7 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 ,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故 址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 223 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 1884 年1957 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 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 1000 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 水 、东湖、南 湖 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 岛 ,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 山 、蛇山、洪 山 、珞珈山、磨山、喻 家 山 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特色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 24 层的晴川饭店。
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 至 5 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 90 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