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ppt
65页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教学应遵 循的主导理念三、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四、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与学五、地理探究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 什么是理念• 什么是教育理念什么是理念• 《辞海》对理念的解释是:理念是哲学 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 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 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 理念《新现代汉语词典》把“理念” 注释为“观念”;《汉语大词典》则把 “理念” 直解为“理性概念”教育理念的界定• 定义一: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 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 认识 • 定义二: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 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 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 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 的方向 • 目前倡导的教育理念有哪些?请您举出 几例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 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 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地理科学素养与 人文精神两者的融合 • 促进学生发展,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 信息能力 • 促进学生发展,要处理好存量知识与创 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 • 促进学生发展,要处理好共同发展与个 性发展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学生发展的双翼• “科学与人文”的内涵 • 地理学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 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 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一个人所应具备 的科学素养。
• 这里所说的人文,主要指人文素质中的 核心要素——人文精神 •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出发点:科学求真, 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 断的缜密精神;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 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 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 、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 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精神要素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地理学倡导人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人地协调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认 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发 展关系问题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地理学中最 具人文精神的部分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 为地理科学具有人文精神的特性 地理学科“科学与人文”融合 的必要性与可能• 科学活动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人文活动与形象 思维密切相关,二者正好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相互支持地理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请 您举出几例• 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技术的 异化及其对人、自然与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现实状况要求人文精神的约束与规范•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具 有在学科内部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和优 势。
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地理科学 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学生科学与人文 和谐发展的要求 • 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与组织地理学科中 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 • 地理学习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科学素质 与人文精神形成状况的测评 对地理学的认识• 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的密切关系; • 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 的作用; • 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 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与服饰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 ,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极地周围的 因纽特人喜欢穿皮帽制品衣服;我国藏 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 不对称”的大袍;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 ,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胸为主要 特色请您分析其地理背景地质地貌与民居 • 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 依族、侗族、水族等的传统居住建 筑为“吊脚楼”;窑洞至今仍是我国 陕西、山西一带居民喜爱的民居; 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多建造石质碉房 • 请您分析其地理背景地理与健康 • 人类地方性疾病直接反映了自然地理环 境因素的影响:如呆小病和大脖子病发 生在缺碘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氟斑 牙病、氟骨症病发生在含氟多的地区; 血吸虫病分布在我国江南江河湖泊钉螺 分布区;疟疾多发生在北纬60°和南纬 40°线之间;高山病发生在海拔3000 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等。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种 • 黑色人种生活在热带赤道地区,太阳直射时间长 ,气温高,紫外线强为适应这一自然地理环境 ,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 皮肤体毛极少,鼻子低而宽,鼻孔道短便于散 热 • 白色人种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这一地区太 阳斜射,光线弱,紫外线也弱,所以皮肤内含黑 色素少,多呈浅色体毛多,利于保温鼻子高 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预热冷空气,使之较 缓和地进入肺部 • 黄种人生活在温带地区,其人种体质形态特征介 于以上两个人种之间还有其他人种的许多特征 ,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经过 长期演化而成的 地理与铁路交通• 暴雨:引发山洪和河水泛滥,直接冲毁路轨、桥 梁、通讯电力设施、涵洞和防护工程,淹没路轨 ;暴雨引起泥石流、滑坡、塌方等灾害,冲毁路 轨、桥梁、涵洞、通讯、电力设施、掩埋路轨, 造成铁路运行中断,列车颠覆等重大事故 • 雪害:积雪掩埋路轨、路面打滑、能见度降低, 影响行车速度,造成列车晚点,甚至造成列车颠 覆当积雪超过70cm时,就会造成雪阻、交通中 断 • 雷暴:对高架电线,特别是对带高压电的电气化 铁路动力输电线路威胁较大,它可使电动机车失 去动力,若在机车爬坡时停电,机车会因自动滑 退造成事故,另外,雷暴可危及铁路通讯或信号 ,使通讯中断,造成指挥失灵。
地理思维的发展• 对空间格局有敏锐的觉察力;(举 例) • 能够以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 析、比较等方法进行正确的思考与 推理;(举例) • 能进行合理的推测、大胆地猜测, 并加以检验举例)运用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运用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释研究 不同尺度地理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 • 初步学会借助地图、图表、模型以及实 际观察、调查的资料探究地理问题和作 出表达、判断、评价与决策举例) • 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 种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 的差异举例) • 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对周围环境 乃至地球上各种不同自然与人文特征的 兴趣与审美能力 • 具有热爱祖国的情感、全球意识及正确 的地理观念(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 、因地制宜观念、区位意识等) • 认识地球上的不同人种与社会,能鉴赏 人类丰富的文化地球道德意识的发展• “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 “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意识• “人口道德”意识• “环境道德”意识• “资源道德”意识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 使学生知道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建设“ 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 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的崇 高道德责任,任何与此相悖的行为都是 地球道德规范所不允许的。
“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 共处”的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 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受自然支配 ,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 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人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持续生存下 去,否则会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人口道德”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 巨大压力,认识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 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 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了解和承担 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环境道德”意识• 保证学生“注意到个人和社会行为所产 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 使他们能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 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 南” “资源道德”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时间、一定 地域、一定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② 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 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 新生长或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保护和 合理利用,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 的道德责任和义务③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 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 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 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 任。
• 合理选择与组织地理科学史方面的知识 • 合理选择与组织环境伦理方面的知识 • 合理选择与组织有助于国家意识形成的 知识 • 合理选择与组织有助于国际理解的知识 • 合理选择与组织自然美和地理科学美方 面的知识 地理学习评价要体现七个“关注”• 关注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 、地理空间结构、区域差异等的理解状况 • 关注学生在寻求空间有序性与规律、解释空 间效应等学习活动中应用地理知识的状况 • 关注学生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 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相应的地理方法 • 关注学生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的 发展状况 • 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 关注学生是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课程 目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用多种方式搜集信 息,包括: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 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等等特 别要注重信息的原始来源 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把搜集的信息资料 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图表和简单地 图等等 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和解释信息时 ,探索地理事物的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 系。
处理好存量知识与创新精神 和创造能力的关系• 把存量知识作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 力发展的基础 • 发挥高效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两种学 习思路的优势学者观点1•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 李大潜 :削弱知识的学习,不符合青 少年的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不利于学 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定要强调在学 好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 促进素质的提高但提高能力、培养素 质与学好知识之间绝不能割裂开来,甚 至对立起来 学者观点2教育专家: • 知识教学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 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不但不矛盾,而且 树立现代知识观、现代知识教学观是实 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 知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统带全局的 核心意义学者观点3• 什么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 力的培养? • 知识可迁移的程度和范围要引导学生 掌握每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 、基本原理等,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 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 • 知识在未来的实际利用率 • 知识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 杨振宁:中国的教学太注重演绎,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 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 李政道:“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 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 • 丁肇中: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 少我认识的科学家都不是年年考第一的好学 生 • 李远哲:我们的教育其实不是教育,而是在 做训练的工作,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东西, 没有培养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 朱棣文: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 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 创新精神重视不够 • 崔琦:谈到他的那些来自中国名牌大学 的一流学生时说:“他们的考试成绩非 常好,但我告诉他们,做学问可不是做 作业,那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 • 吴传钧院士:过去,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不少 问题,主要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教科书编得也不理想,知识零敲碎打,没 有用地理学的观点和学说把有关知识串起来 ,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试全忘掉 了 • 其他科学家: • 我国的科学教育是有很大的缺憾的,造成这 一缺憾的最大原因恐怕是我们鼓励人们的自 由思考、独立探索精神还很不够,忽视了理 性精神,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