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崖天书.doc
9页红崖天书试(破)译摘要:笔者用古文、甲骨文、金文、西夏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再加上文字拆组型式来破译红崖天书关键词:兴宗孝康皇帝 朱允炆 红崖天书 金文 二爨碑 书法 杨修之死(一) 红崖天书前序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又称“诸葛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宁州志》载:“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又称“红岩山”与关索岭对峙,紧靠滇黔公路从公路到红岩前,约半公里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却蕴藏着无穷怪异,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那些赫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红崖天书的发现并非地理学家或探险者,却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古代诗人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这首作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的红崖诗,辑于《黔诗纪略》卷八中。
红崖天书摹本古本中以吴振或,吕伶孙缩刻的张春潭本,吴寅邦本为代表,今本以瞿鸿锡本最接近红崖天书现状其中吴振或的<摹刻红崖字>;计有三十多字,张春潭字数最多约四十余字;吴寅邦本有三十四字瞿鸿锡本仅有十九字考证要点是:确认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是从右至左竖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二) 天书真本与笔者编号1.下图为瞿鸿锡摹本:(其中草书虎字为清代书法家徐印川所加,不属原红崖天书中的图文,图中的阿拉伯数字与拉丁字母是笔者给天书的编号)2.《贵州文史天地》1995年第一期刊登李业成的《红岩古迹的重识》一文,引用图文亦是瞿鸿锡摹本为了便于诠释天书笔者专为其进行编号分为“A区”、“B区”、“C区”、“D区”共四个区域其中B区为图,其余为文字(“中国汉字”和“中国古汉字”)从今人来读天书无一字能解读(除“心” 、“甲”二字外),那么我们可以从“B区”图中来获取一定的信息首先“B区”中有一小儿,看上去很键全,但头要大过身体部分,足以说明是一婴儿且他的脑勺处有一凸出隆起部分值的关注的是婴儿的头边侧有一好似大耳朵,其实不然……又像是被人将其脑袋击穿,取出脑髓并且他还伸张开了两手,又好像去抓什么东西样。
图中还有一妇人是卧坐的,很明显是没有了脚,也没有了手臂图的最右边有一弯曲的物体,似蛇似人,又跪卧式,跪立式,还张开了大大的,血盆的大嘴好象要准备吞吃什么东西一样其要吞食之物也恰好在它嘴下方,类似不完整的人的脑袋一样,但又不太像再向下看有一相似文字的“山”字,却又更相是大火的火焰,在烤着上方的“不完整的人的脑袋”且意在讲用大火烧食小儿之脑袋,砍杀人的手脚此图给人一种凄惨,杀戮,流血之悲感三)C区解读天书中的“C1”图文笔者译为:曲心,不正之心此图文拆成 “乀” (详见《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页)与“心”二字乀说文:左戾也戾说文:曲也心说文:人心,土藏图文乀字金文与小篆详见古代汉语字典,其中有多种书法书写形式我翻遍了许多的古文字书籍,包括“金文文字”,“小篆文字”,“中国古文文字书籍”都不曾见与“C1”图文上半部完全一样的图文文字,也不曾见过完全与“C1”图文一样的字或图文但它是与小篆乀是最接近的字,而且此字的含义与心字组合成一词是上下贯通的,且意义上也是通顺的上古“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仓颉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
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第三章第一节)在书法上来讲此二字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那么其它的又会是什么字呢?中国书法书写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仿宋”其中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这种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见《说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汉代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一书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从天书整体来看它是基于“隶楷书”为主体,而其中也参杂了其它的文字书法如:“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小篆”等它还基于将许多汉字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汉字(今人不能解读的汉字,也就是说要将天书中的字拆开为多字方能解读)和天书中的两字进行组合才得到能理解的汉字等方法来诠释天书的内容可谓是天书作者的书法才华达到了何等的地步也正如中国西夏国的文字一样,它也是由中国文字进行了新的组合而得来的新的文字即用中国文字的某一部分与另外其它汉字的某一部分进行组合,从而得出新的西夏文字。
中学是我们学过《杨修之死》一文,内容讲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笔者借《杨修之死》一文同时也讲出了汉字在书写与应用,领会各方面的一中造诣C2”译为官员向君低头,屈服此图为宦官二字的合成字,此图文谓“官”与“人的跪姿”的合成古文“臣”:意有屈服之意.恰好与天书中的“人的跪姿”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不谋而合的并且官字的“宀”又是倾斜的,且有低头之意,整个图文合并译为官员跪姿,低头,向君王屈服二字重合而书写成今所见的字(详见《古文字类编》增订本,高明 涂白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02,313页)。
从图文“C1”与“C2”笔者联想到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因不满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乱战争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朱元璋最不放心的就是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能不能平安地登上并坐稳大明帝国天子之座,继承乃祖的未竟之业,使得大明江山长治久安而此时的朱允炆早就哭成泪人了,自从朱元璋病倒后,朱允炆就一直侍奉在皇爷爷的身边,到朱元璋临终时,朱允炆已经是“形至骨立”,即瘦得只剩下一身骨头了朱元璋看了实在心疼,他也知道自己再也不能为这个文弱的皇太孙充当保护伞了,有些事干脆就向他挑明,反正这个皇太孙“性至孝”,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的,只有这样,大明潜在危机才可能化解,于是他气若游丝地跟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谈迁:《国榷》卷10,太祖洪武三十一年,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1册,第783页太祖洪武三年(庚戌,一三七0)夏四月,诏封皇子棣为燕王,太祖第四子也…… 三十一年(戊寅,一三九八)闰五月,太祖崩,建文皇帝即位,遗诏止诸王入临会葬。
燕王入,将至淮安齐泰言于帝,令人赍敕使还国,燕王不悦《明史纪事本末》 第十六卷 燕王起兵C3”图文为“弘” 弘说文:弓声也笔者将此图文左上部“己”与下部横划连在一起即为“弓”而将上部的“己”与右上部分开即成两个字为“己”与“厶”重新审视此图文谓“弘”(详见小篆弘字)很明显小篆中弓字右上部有一角同样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完全与“C3”图文一样的图或文字,此时译为弘也是最接近的文字并且在上文与此字的意思是是通顺的,也是符合历史上的文献记载《靖难之役》史料记载建文元年朱棣智擒谢贵后,夺占九门,控制北平北平的官员见势不妙便利纷纷投降于燕王朱棣,敢于反抗的将全部杀害,且灭其族四年初谷王与李隆景打开金川门降于燕王,此时也意味着京都失陷朱棣夺得帝位,建文帝下落不明建文四年(壬午,一四0二)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 十六年(戊戌,一四一八)春三月,建文帝还至黔具体详见《明史纪事本末》作者:[清]谷应泰 第十七卷, 建文逊国故笔者将“C3”图文译为:通过战争夺得天下C4”图文为:zhen(四声,门字上面两横)说文:登也. 徐铉曰:下,言自下而登上也.故从下. 《商书》曰:若升高必自下。
上文讲到燕王朱棣通过战争夺得天下,此文接着讲燕王登基大宝,史称明成祖金文门与此字下部很相近,而上部的点横似为一笔,但中间稍小于两边,即为在书写过程中的代笔,其实为横划,在书法中点划在某种意义上可是横划,同样横划可视为点划,二者相通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