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寂寞芳心小姐》.docx
9页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寂寞芳心小姐》 宋 昱内容提要:国内对纳撒尼尔·韦斯特的代表作《寂寞芳心小姐》的研究有限,基本集中在黑色幽默等写作手法上本文转换视角,从创伤视角出发,探索文中主要角色的心理世界从而,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下,一窥纳撒尼尔·韦斯特内心所渴望表达出的忧伤与无奈Keys:“寂寞芳心小姐” 创伤 施虐者 受虐者作者简介:宋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纳撒尼尔·韦斯特是美国一位重要的犹太籍作家生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并熟读世界经典著作,并且在巴黎期间,他深受法国象征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这些都滋养了他对超现实与荒诞的特殊爱好尽管像很多作家一样,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名誉,一生所留下的作品也寥寥可数,这位犹太作家却在死后获得空前的关注与荣誉,不但在美国文学界脱颖而出,甚至被一度认为是美国荒诞小说的优秀前辈韦斯特一共留下了四部小说,皆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他的作品幽默诙谐,主题大胆创新,直白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社会上道德与精神的腐化读过韦斯特作品的读者或许有着这样的印象,韦斯特总是乐此不疲于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震惊与意外,他那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下诞生的事物荒诞离奇,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如何,韦斯特的确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将他面前那个忧伤而又古怪的世界完好地呈现在他的作品里纳撒尼尔·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十分单一,主要集中于评析文中所运用的黑色幽默手法以及揭露人的异化与美国梦破灭的讽刺手法这些研究,将韦斯特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之下,全面并系[来自www.LW5u.coM]统地解读了韦斯特的讽刺观与讽刺手法,力图凸显韦斯特作为一个成熟的讽刺小说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深度和广度而本文则从心理角度来赏析作品,认为《寂寞芳心小姐》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黑色幽默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忧郁的创伤性作品如果我们仅将目光放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上,的确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就韦斯特本身而言,他相信在描写小说人物时,无须对人物心理活动做过多的处理与刻画,因此,他总是运用人物的行为或者精简的对话来掩盖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就算如此,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仍然是一部颇具深意与伤感的小说一、创伤性小说的创作背景“创伤”是本文的Keys之一,在本文中,其意义主要是无形的伤,即形式上看不见但能被感知、确实存在的伤在中西方文学上,创伤性小说具备一些相同的特点,例如:对不确定状况的反应,历史动荡感,对社会巨变威胁的感应,对思想意义上和生态意义上社会倒退的表现等。
创伤表现的重心是混乱,这种混乱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李桂荣 2010 :16)就好比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创伤性作品明显集中在20 世纪上半叶,以鲁迅的作品为主,例如《明天》、《孤独者》、《狂人日记》等20 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一个精神上病态的社会这一时期的创伤性作品,多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或揭示个体的创伤,目的是唤醒与救治其中,鲁迅的创伤小说不仅仅展现当时社会的现实,更是跨越时代,看民族集体,看个体人性,从生命意义上、文化意义上和哲学意义上表现创伤在西方当代文学中,一般公认的创伤性经典作品有《宠儿》、《沉没》、《白牙》、《世间力量》等等,用各种方式演绎了宗族、家庭、社会、宗教等多种创伤创伤是由人类现代社会的本质决定的,完全消除创伤是美好但不可实现的愿望创伤是无处不在的创伤性作品恰好在这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功能,他们可以起到警示、感染、触动、教化和引导的作用读者下意识里会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做”、“再也不能这样活”、“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此一来,这样的思想深深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并转化成现实这便是创伤性小说的社会功能现在来看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整个社会在经历了物质繁华的狂欢后陷入了全国性的经济崩溃,人们在20年代理想主义的急剧衰落之后,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步入了一个严酷的艰难时代。
在20世纪20年代急速膨胀的城市,在消费和低级的公众娱乐活动的瓦解性诱惑力之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传统的道德观受到摒弃,新的狂欢主义并不能融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这也是韦斯特作品中一贯体现的客观事实20世纪30年代后,经济崩溃带来的恐慌更是使人们陷入了普遍的信仰危机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中得到了真实细致的体现用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的话来说,这是个死气沉沉的世界,放眼望去,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形象都是那么令人不悦与窒息天空看上去像是“被一块脏抹布擦过”,公园中萧瑟荒芜的景象,即使已经是在五月份里也感受不到任何生机,毫无生气的土地,需要用那些绝望的读者的眼泪来浇灌酒吧里的窥视孔里露出的眼睛布满血丝,心脏是“一块凝结了的冰冷的油脂”,而他的感觉像“冰冷油腻的脂肪”一样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散发出一种病态的气息,并且压抑到令人窒息无论是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还是小说的内容与主题,《寂寞芳心小姐》都散发着强烈的创伤感,与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保持着平行《寂寞芳心小姐》创造了一个混乱而又绝望的世界,人们发自肺腑的呼喊回响在字里行间,却永远找寻不到救赎的出口。
二、《寂寞芳心小姐》中强烈的创伤感《寂寞芳心小姐》的创作,原本就是源于韦斯特的一次情感触动一次偶然的机会,韦斯特发现他的一个朋友正在为一家报社的某个专栏回信,闲来无事他也读了某些读者的来信,没想到的是,他被这些信深深地触动了,信中的语言质朴简洁,甚至有些词不达意,显示出[来自www.LW]写信者并没有很好的文化水平,但信中反映出强烈而又真挚的情感,或悲伤,或愤慨,令人唏嘘不已由此,韦斯特迅速构思了《寂寞芳心小姐》整部小说的情节小说中,《寂寞芳心小姐》是《纽约邮报》广受欢迎的谈心专栏,接受读者大众的来信,再由笔名为“寂寞芳心小姐”的专栏作者一一回复有的读者问:“为什么我这么卑微?”有的读者问:“为什么我的人生如此不堪?”一封封来信仿佛沉重的十字架,“寂寞芳心小姐”不知如何帮助这些遭到人生重击的人们,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越来越不堪负荷的自己他们的灵魂已经千疮百孔,疲惫地在茫茫人海中挣扎在整部小说中,“寂寞芳心小姐”这个职业本身就带给“寂寞芳心小姐”诸多痛苦,可以说,这个报社的专栏就是见证与目睹当时社会的创伤的地方寂寞芳心小姐”从他的读者的来信中看到了太多伤痛,尽管那些来信大多是荒诞可笑的,甚至让人哭笑不得,但是这种黑色幽默掩盖不住其中的悲伤与无力。
寂寞芳心小姐”就曾经如此形容这些来信:“用一把心形菜刀在痛苦的面团上刻印出来的小说一开头,便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信件,各种各样痛苦的呼声呈现在“寂寞芳心小姐”面前并向他寻求帮助这几封冗长、拖沓的使用日常口语的来信,揭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整部小说主要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信件的典型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作者有意在第三人称叙述背景下穿插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能更容易、更直接地让小说读者身临其境,理解小说人物的处境,从而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产生同情同时,全知全能第三人称叙述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把人物的意识活动向读者呈现,同时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向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正因如此,“寂寞芳心小姐”那由焦躁不安最后转化为麻木、自欺的心理变化跃然于纸上与此同时,可以注意到,与“寂寞芳心小姐”信件往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可见女性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更为痛苦,她们承受的暴力与折磨远远大于男性第一封来信中,一位声称自己“厌倦了一切”的德国妻子在过去的12年里生了7个孩子,正在承受再一次怀孕的苦难和肾病的折磨而她的丈夫却认为“女人如不生育,就不配当一个好的天主教徒,不管她身上有什么病痛”,丈夫的冷漠言行显示出他的冷漠与自私以及对妻子的毫不关心。
更讽刺的是,妻子一直信奉的宗教不但不能救赎自己,反而成为折磨、禁锢自己的缘由因为是天主教徒,所以不能打胎,而夫妻两人又是那么的“虔诚”无助的妻子只好求助于“寂寞芳心小姐”这个素未谋面的人,因为这是她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第二封的作者是一位16岁的少女,困扰她的是她那天生畸形的身体她生来就没有鼻子,脸部中央剩下一个大洞尽管听上去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是真正让人在意的是她父亲的态度当她向父亲询问为什么她的命运如此不幸时,也许她并不那么在意答案,只想寻求一些安慰,而她的父亲却给出那么一个算不上安慰甚至是残忍的答案父亲的残酷,加深了少女的自卑与罪恶感或许,她的父亲并没有恶意,只是下意识地也痛恨命运,给了他一个外貌损毁的女儿少女从父亲那里寻求不到帮助,自然也成为了“寂寞芳心小姐”的通信者之一最后一封信最让人揪心,13岁的聋哑少女在屋顶玩耍时被陌生人侮辱却不敢声张,因为害怕会受到父母的惩罚她的父母对她毫不关心,相反总是为一些小事殴打这个可怜的女孩……在这个充斥着冷漠与暴力的世界里,女性总是牺牲品与受害者,而身边本该是最为亲密的人却成为了冷漠无情的陌生人,甚至连陌生人都不如,亲人的残酷无疑是在她们的伤痛上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都极度扭曲变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降至冰点,无比的麻木与疏离这一切也预示着“寂寞芳心小姐”的失败,他无法拯救他的读者们,也拯救不了自己整部小说中,暴力创伤、家庭创伤、社会创伤、宗教创伤等都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寂寞芳心小姐”最后三周的生活里,长时间阅读饱受生活磨难与创伤的读者向他倾诉苦闷、烦躁、无助、绝望的来信,使得“寂寞芳心小姐”的神智逐渐丧失清醒最后,终于出现了心理创伤的常见症候,麻木、闪回、过度联想、人格分裂等现象,最终导致了他生命的终结三、创伤:施虐者与受虐者的角色转换《寂寞芳心小姐》中所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施虐者,同时又是受虐者他们自身被自己的创伤性经历所折磨,这也大都成为了他们行为怪诞荒唐的原因为了宣泄自己的痛苦,他们找寻到的宣泄口就是去折磨他人,如此一来,就好像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他们审视自身的伤痛时,就会忍不住想让身边的人也尝尝这种滋味,这是一种带有报复性的心理与行为其中,“寂寞芳心小姐”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是“寂寞芳心小姐”这样的职业下的一个牺牲者,也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他的创伤,直接来自于他的职业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寂寞芳心小姐”的真实姓名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剥夺了。
整部小说中,除了“寂寞芳心小姐”这样一个笔名,读者根本不知道他真实的名字,尽管作者一开始就强调了“寂寞芳心小姐”是男性作者也一直用“寂寞芳心小姐”来称呼他,但从未提到过他的真实姓名,可见,他的真实身份已经被“寂寞芳心小姐”这个称呼掩埋了比起“寂寞芳心小姐”这个称呼,他的真名已经是微不足道了紧接着故事的发展,“寂寞芳心小姐”向自己的女友承认了自己的重大转变,这也是“寂寞芳心小姐”一直以来痛苦的症结所在一开始,和同事们一样,他从未认真对待“寂寞芳心小姐”这样的一份工作,权当这份工作是个笑话,最多算是一个人们茶余饭后闲话家常的专栏渐渐地,他发现不能再把这个当作玩笑,他开始正视这份工作,因为他的读者从未把“寂寞芳心小姐”当作一个玩笑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读者完全是以救世主的眼光来看待他,在来信中毫无保留地诉说自己的不幸与伤痛,希望能从“寂寞芳心小姐”那里得到帮助与救赎这个认知,使“寂寞芳心小姐”坐卧不安,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像个圣人一般,尽管他从来不擅长这样的身份正是这样的矛盾,逼迫“寂寞芳心小姐”越来越来焦躁不安,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他内心的冲突与挣扎,使他不可能像真正的圣人一般去抚慰别人的痛苦。
就好比他在公园里遇到的不愿意倾吐自己的老人,他竟然采取暴力行为逼迫别人接受他的“帮助”然而,“寂寞芳心小姐”万万没有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