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宗教音乐的发展.docx
2页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宗教音乐的发展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宗教音乐的发展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西方历史上的“中世纪”在过去很长时间被视为无 所作为的“黑暗时代” ,然而就音乐而言,中世纪备受尊重的音乐并不是一般而言的充满感 性的愉悦的音乐,它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 世纪的宗教音乐在这个基督教世界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中世纪起初的几个世纪经济文化处于极度停滞和落 后状态,教会音乐虽然取得统治地位,音乐以即兴的口头传诵为主,这是一个相对静止和 发展缓慢的时期但是在 8 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文 化的复苏和政治上的统一为基督教会里的统一创造了条件,9 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 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礼拜音乐的权威地位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 8、9 世纪,它以罗马 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 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11-13 世纪随着东西方分裂以及西方世俗王权的强大,教会音乐逐渐从罗马扩展的阿 尔卑斯山以北12、13 世纪基督教礼拜音乐达到全盛,弥撒礼拜仪式被精心修饰和充分扩 展,复调音乐得到很大发展。
复调发展促成了作曲意识的萌发,13 世纪经文歌的产生逐渐 把中世纪复调音乐推向高峰作曲的发展推动着音乐理论的完善:11 世纪教会调式理论发 展成熟,理论家规多总结出四线谱;13 世纪弗朗科在《有量音乐艺术》中提出有量记谱原 则11-13 世纪随着世俗国家形成,方言的兴起,世俗音乐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世俗音乐 家的音乐活动空前活跃,不同地区国家的吟唱歌手为中世纪音乐带来新的气息西方中世纪复调思维的特征在于,它源自对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 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一个以上旋律线条的 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李胜不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 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起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4 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和理想开始衰退,城市中手工业生产获得发展, 商业贸易日趋发达中世纪后期的半停滞的、地方花的、非赢利性的经济逐渐过渡到充 满活力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开始了它被称作 文艺复兴,约从 1300 年持续到 1650 年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欧洲中世纪,教育被教会所垄断,神 学统治了哲学、科学和文化。
人文主义者反对一切以身为本的旧观念,提倡古典文化中所 表现出来的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因此人文主义也被称为“人本主义” 尽管文艺复兴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但是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5 世纪,音乐家一般服务与国王或贵族的小教堂、教皇的小教堂或大教堂的唱诗班为了在 宗教仪式中进行各种宗教音乐的演出,教堂需要歌手、作曲家和音乐作品,15 世纪的作曲 家仍然主要是教士类型的音乐家,他们在教堂的学校里受过训练和教育,多数人被培养为 歌手,少数成为作曲家从 15 世纪最后几个十年起,意大利在欧洲音乐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意大 利的城市一方面保持着保守的宗教音乐传统,另一方面又有较为丰富的世俗音乐生活,对 于这些意大利宫廷来说,音乐除了宗教功能以外,明显的具有文化娱乐的作用,音乐(特 别是世俗音乐)的演出是显示宫廷高雅、豪华的重要的标志音乐的世俗化倾向也反映在 音乐家的身份上15 世纪的音乐家一般都有宗教职务,到了 16 世纪下半叶,一些重要的 音乐家尽管也为宫廷、教堂服务,但是已经不担任神职,如拉絮斯和蒙特威尔第,他们可以更专注于音乐事务 源自 14 世纪的等节奏经文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定旋律的弥撒套曲成为重要的音乐体 裁。
15 世纪 30、40 年代文艺复兴音乐风格的一些新的倾向已出现,经文歌和弥撒曲逐渐 从三个声部扩展到四个声部的织体,复调模仿手法被偶尔应用16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期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产生了具 有自己民族特点的与宗教音乐,这场改革运动特别对德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艺 复兴末期的罗马乐派创作体现了长期发展的复调音乐的最高成就,而威尼斯乐派则是以代 表了 新的音乐发展趋势的主调合唱为主要风格 所以,从整个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宗教音乐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更 是现代西方音乐审美的基础、创作学习的范例和创作灵感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