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董振华.ppt
49页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董振华中药学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药药和中药药学的概念 • 2.掌握药药物的四气五味概念及其作用 • 3.理解药药物的升降浮沉和归经归经理论论 • 4.掌握药药物的配伍禁忌(十八反) • 5.了解中药药煎服法 • 6.理解解表药药、祛风风湿药药、清热药热药的概念 、作用、分类类、适 应证应证及禁忌 • 7.掌握麻黄、桂枝、防风风、柴胡、薄荷、桑叶、菊花、独活、 秦艽、石膏、知母、银银花、连翘连翘、生地、丹皮、黄芩、黄连连、 黄柏、青蒿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中药的概念:是指在中医 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 矿物药及其人工合成的药 物 • ①药性以中医药学的独特 术语表述②药效以中医药 学术语表述,③药物配伍 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 组合一.概说• 中药学的概念:是 专门研究中药来源 、炮制、性能、功 效、应用方法等知 识的一门学科,是 中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一.概说本草的含义• 古人谓“:“药有玉 、石、草、木、虫 、兽,而云本草者 ,为诸药中草类最 多也” • “本草”学也相应地 称为“中药学”或“中 草药学”。
一.概说二.中药的性能就是药物寒、热、温 凉四种不同的药性1.四气: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 间、热和温之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但药 性相同二.中药的性能 • 四气的作用 药性 作用 适应证寒凉 清热、泻火 热证 大热烦渴、面红目赤 、 凉血、解毒 阳证 舌红脉数 如石膏、 知母等 温热 温中、助阳 寒证 畏寒肢冷、面白便溏 、 散寒、通脉 阴证 舌淡脉迟如附子、肉桂等临床表现与代表药物二.中药的性能就是药物辛、甘、 酸、苦、咸五种不 同的味道 2.五味: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味道 作用 适应证辛味 发散、行气、活血 外感表证、气滞血瘀 证甘味 补养、缓急 虚证、拘急疼痛酸味 收敛、固涩 虚汗、遗精、久泻、带 下苦味 泻火、泻下、燥湿 热病、便秘、胀 满咸味 润下、软坚、散结 痰核、瘰疠、便秘淡味 渗湿、利水 水肿小便不利五味的作用•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上、下、表、里的四 种趋向而言 • 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 • 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 • 浮:上行发散,趋向于表; • 沉:下行泄利,趋向于里。
• 升浮药:解表、散寒、祛风、升阳、催吐作用; • 沉降药:清热、泻下、降逆、潜阳、止呕作用3.升降浮沉4. 归 经• 归经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 病变具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是定位、 定向的药性理论在文献中称入某经、 行某经,或迳称为某经药4. 归 经• 理论基础:脏腑学说;经络学说 • 确定依据:药物特性;药物疗效 • 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 • 临床意义: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 变规律选择用药4. 归 经五味与五 脏味酸 --- 能入肝;味苦 --- 能入心;味辛 --- 能入肺;味甘 --- 能入脾;味咸 --- 能入肾4. 归 经• 引经药(引经报 使或诸经向导) : 指一种药物可 以引导其它药物 的药力趋向某经 或直达病所,从 而有力地发挥疗 效脏腑经络引经药脏腑经络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足太阴脾经 升麻、苍术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 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 、葛根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手厥阴心包经 丹皮、柴胡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厥阴肝经青皮、川芎、 柴胡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 葱白、足少阳胆经 柴胡、青皮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手少阳三焦经 连翘、柴胡• 毒药:(1)广义:指一切药物的总称 。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尚书》:“药弗 瞑眩,厥疾弗瘳” (2)狭义:指药物的偏性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5.中药毒性• 毒性: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素问》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 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 现代含义:①药物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 接近,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②药物毒性 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 可逆的后果5.中药毒性剂量过大;误服伪品;中毒原因 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个体差异5.中药毒性• 注意中药毒、副作用:马兜玲酸肾病(关 木通、广防己、马兜玲、天仙藤、青木香 等)乌头碱类中药的心脏毒性;黄药子 雷公藤、朱砂、雄黄等的肝毒性等 • 合理应用有毒中药:以毒攻毒,如雷公藤 治肾炎、RA;斑蝥治癌肿;马前子治风 湿痹痛;砒霜治白血病等5.中药毒性1.配伍 •概念: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 性能、功用,有选择地将两 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三.中药的用法• 七情配伍规规律 • 单行:单用一种药物,不需要其它药物辅助,如 独参汤 • 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能取得协同作 用而互相促进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 • 相使:两种不同功效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 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 、石膏配牛膝三.中药的用法• 七情配伍规规律 • 相畏: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 的烈性或毒性如半夏畏生姜 • 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绿 豆杀巴豆毒;防风杀砒霜毒 •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破坏另 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 相反: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反 半夏三.中药的用法2.配伍禁忌 •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注: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 白蔹、白芨 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 、芫花反甘草 人参、党参、沙参、玄 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反藜芦三.中药的用法3.中药煎服法 • 煎药法:煎药器皿以砂锅、搪瓷为宜煎药前 加冷水浸泡药物30~60分钟,水量适当,以高 出药为度 • 一般每剂药煎煮两次,第二次煎加水量和煎煮 时间均应适当减少解表药宜用武火,煎的时 间不宜长,沸后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 火久煎,沸后煎40~60分钟左右。
两次药煎好 后合并搅匀,分早晚两次分服三.中药的用法• 服药法:一般汤剂 宜温服,解表散寒 剂热服;治疗呕吐 剂宜小量频服滋 补药宜饭前服,驱 虫或泻下药空腹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 药宜饭后服;宁神 安眠药宜睡前服三.中药的用法• 概念:凡是能够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 ,统称为解表药 • 作用:促使患者发汗或微发汗,达到解除表 邪的目的 • 适应证: 1.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2.开宣 肺气,平喘止咳 3.透发斑疹4.发汗以 消肿 5.行痹止痛解表药• 注意事项: • 1.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或失血亡 液等,均宜慎用或禁用 • 2.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 • 3.注意季节性用药 • 4.不宜久煎 • 分类: 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解表药麻黄辛苦微温,归肺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配桂枝,方如麻黄 汤 • 2.宣肺平喘:肺实喘咳,风寒、肺热、痰饮均可配 伍应用 • 3.利水消肿:水肿实证兼有表邪者,配白术,方如 越婢加术汤 • 用法用量:1.5~10克表虚有汗禁用1.辛温解表药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1.散寒解表:外感风寒表实无汗配麻黄;表虚有汗配白芍。
方如桂枝汤 • 2.祛风除湿:寒湿之邪引起痹痛,配黄芪、附子方如桂枝 附子汤 • 3.通心脾之阳:心阳虚配甘草、人参;脾阳虚痰饮配茯苓 方如苓桂术甘汤 • 4.温通血脉:寒凝血瘀之闭经、痛经、症积等方如桂枝茯 苓丸 • 用法用量:3~10克温热病、阴虚火旺、孕妇禁用1.辛温解表药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主治: • 1.散风解表:外感表证,风寒配荆芥、苏叶;风热 配薄荷、葛根 • 2.祛湿止痛:风湿痹痛,配羌活、独活、威灵仙 方如独活寄生汤 • 3.祛风止痉:破伤风及小儿惊风,配南星、白附子 • 4.炒炭止泻、止血:方如痛泻药方 • 用量用法:3~10克1.辛温解表药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 功效主治: • 1.和解退热:少阳病寒热往来,如小柴胡汤;又治 疟疾发热、表证发热等 •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胁肋胀痛,月经不调,配 当归、白芍,方如逍遥散 • 3.升阳举陷: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方 如补中益气汤 • 用量用法:3~10克大量可用至30克2.辛凉解表药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 • 功效主治: •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配银花、连翘、菊花 方如银翘散、桑菊饮。
• 2.清头目、利咽喉: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 肿痛 • 3.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或风疹,配蝉衣、荆芥 、防风等 • 4.疏肝解郁:肝气郁结配柴胡、白芍等方如逍遥 散 • 用量用法:1.5~6克不宜久煎2.辛凉解表药桑叶 苦、甘寒归肺、肝经 • 功效主治: • 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方如桑菊饮 • 2.平肝明目: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配白芍、石决明 ;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配菊花、草决明;肝肾阴 虚之视物昏花配黑芝麻即桑麻丸 • 3.清肺润燥:肺燥津伤之咳嗽,配杏仁、沙参、贝 母方如桑杏汤 • 用量用法:5~10克2.辛凉解表药菊花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功效主治: •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发热头痛配桑叶、薄荷 方如桑菊饮 • 2.平肝明目: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配白芍、石决明 ;风热目赤肿痛配薄荷、蝉衣;肝肾阴虚之头目昏 花配枸杞、地黄方如杞菊地黄汤 • 3.清热解毒:治疔疮肿痛配银花、蒲公英,常用野 菊花 • 用量用法:9~30克野菊花可大量应用至30克2.辛凉解表药概念:凡是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邪气 ,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 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有闭 阻不通之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 重着,筋脉拘挛等 •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络、止痛等作 用,部分药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 注意事项:药性味辛散温燥,能伤阴耗血,故阴亏 血虚者慎用祛风湿药独活 • 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1.祛风湿、止痹痛:治风寒湿痹疼痛,配桑寄生、 桂枝方如独活寄生汤 • 2.散寒解表:风寒夹湿的感冒身痛,配羌活、防风 方如羌活胜湿汤 • 3.治伏风头痛:配细辛治慢性头痛 • 用量用法:3~10克祛风湿药秦艽 • 苦辛、平归胃、肝胆经 • 功效主治: • 1.祛风湿、止痹痛:治风寒湿痹痛、筋骨拘挛,配独活 、桂枝、防风等方如独活寄生汤 • 2.退虚热:治阴虚火旺之骨蒸劳热,长期低热配鳖甲 、青蒿等,方如青蒿鳖甲汤 • 3.清湿热、退黄疸:治疗湿热黄疸,配茵陈、金钱草、 郁金等 • 用量用法:3~9克祛风湿药• 概念:凡是能清解里热,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统称 为清热药 • 作用:药性寒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解暑 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 适应证: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痢疾及阴虚发 热等 • 注意事项:苦寒易伤脾胃,中病即止;脾虚者慎用。
•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 凉血药和清热解暑药共五类清热药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 • 1.清热泻火;治外感热病阳明经热或气分实热配知 母,方如白虎汤 • 2.清肺热:治肺热喘咳配麻黄、杏仁,方如麻杏石 甘汤 • 3.清胃火:治胃火牙龈肿痛、头痛、口舌生疮配黄 连、丹皮,方如清胃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