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海点点何以名之谈星星的名字.pdf
8页星海點點何以名之 ─── 談星星的名字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所 教授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 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 ── 胡德夫 望著陌生的星星卻喊著熟悉的名字 ── 無名氏 每個人都有名字,有些蘊含了父母的期待,有些傳承了家族的傳統家人用小名呼喊 我們,長大後開始有各式外號,有些人有藝名、筆名,還有網路代號、班號、學號、身份 證字號,還有極少數人有監獄犯人編號越有名氣的人稱呼越多這些名稱與編號用來分 辨個人,也方便資料管理天上的星星怎麼命名呢? 恆星的命名 不同文明對於星星有各自稱呼中文所說「紫微星」就是北極星 (Polaris)古代將宇 宙天體的次序結構與封建等級的社會制度相對應,象徵天帝的星座位於北極星附近,位置 不動,周圍為皇族、將相,臣民依序拱皇帝而行,北斗七星成為天帝的座車,其中四顆斗 杓(魁)部分,叫做「天樞」 、 「天璇」 、 「天機」 、 「天權」 ;另外三顆叫做「玉衡」 、 「開陽」 「瑤光」 ,構成斗柄(標) ,魁標合而為斗平常熟悉的織女星、牛郎星,這些都是明亮的 星星,古今中外各有多種稱呼在中國神話中,牛郎星與織女星分隔在天河兩岸,每年跨 過喜鵲所搭的橋得以團圓一次。
牛郎星也稱做「河鼓二」(Altair) 為阿拉伯文「飛翔之 鷹」之意織女星 (Veg) 阿拉伯文意為「翔降之鷹」 中國古代將宇宙天體的次序結構與封建等級的社會制度相對應圖示為漢武梁祠石刻,象徵天帝的星座位於北極星附近,位置不動,周圍為皇族、將相,臣民則拱皇帝而行,北斗七星成為天帝的座車 敦煌唐代星圖為目前世界發現最古老的星圖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天文星象雜占圖」 清代四庫全書「新儀象法要」當中的星圖 地圖可見陸地與海洋,另外標誌了經、緯線,地表任何一個位置便可以用經度與緯度 的坐標表明除此之外還有國際政治與行政畫分,例如台灣分成縣市、鄉鎮每個住家都 有個地址,屬於某個縣市街巷整個圍繞著我們的天空,也依此分成不同區域中國古代 以「星官」為星星分組,之後全天空分成三個大區域「三垣」 ,還有月亮每天留宿所在的 「二十八宿」 (可參考朱永鴻 近代天文學則將整個天空 分成 88 個星座多以西方神話人物、動物、器皿為名 在 17 世紀初期德國天文學家 Johann Bayer (1572-1625) 出版的星球目錄中,首先以 希臘字母來為星座當中的星球命名,某星座當中最明亮的星以第一個希臘字母命名,稱為 α 星,次之為 β、γ,以此類推。
科幻故事常聽到阿爾發星,其實每個星座都有一顆,全 天空共有 88 顆只不過並非都很明亮大犬座的主星(α Canis Majoris)就是有名的天狼 星 (Sirius),是全夜空最明亮的恆星,亮度達負1.5等;天蝎座 α 星,中文稱為「心宿二」 (Antares) 視星等為一等;南魚座 α 星 (Fomalhaut) 中文名字為「北落師門」 ,也是一等 星巨蟹座由於位於黃道面上而名氣響亮,但是整個範圍內缺乏亮星,所謂「山中無老 虎,猴子當大王」 ,巨蟹座 α 星的亮度只有四等多最不起眼的應該是位於南天球的山案 座 (Mesa),其主星甚至只有五等 下圖以台灣春季夜空可見之獅子座為例,幾顆亮星明顯勾勒出獅子圖樣獅子座的拉 丁名為 Leo,所有格為 Leonis,所以位於獅子前腳、最明亮的那顆星稱為 α Leonis,簡稱 為 α Leo,中文稱做「軒轅十四」 ,乃古代以軒轅黃帝為名的星官這顆星也稱為 Regulus,是阿拉伯文「王子」之意獅子座第二亮星 β Leo,也稱 Denebola 就是阿拉伯 文「獅尾」之意,這顆星中文叫做「五帝座一」 獅子座(白色區域)附近的星圖,橫軸為赤經(單位:小時) ,縱軸 為赤緯(單位:度) 。
黑色點表示恆星位置,點越大表示星星越亮 下圖顯示獵戶座與鄰近的星座希臘神話中名為 Orion 的獵人手持盾牌與武器,帶著 「大犬」 ,追獵「金牛」與「天兔」 構成獵人腰帶的三顆亮星,中國古代名為「三顆星的 星宿」 (參宿) ,從左到右分別為「參宿一」 、 「參宿二」與「參宿三」 獵人右肩(圖中的左 邊)則為「參宿四」 ,即是 α Orionis(簡稱為 α Ori) ,也稱為 Betelgeuse,乃阿拉伯文 「獵人之手」之意,外觀明顯偏紅色,是顆紅超巨星,已經接近恆星演化晚期,隨時都可 能爆發Betelgeuse 發音接近「檳榔」betel(nuts)與「果汁」juice 合在一起,我常戲 稱為「檳榔汁星」 如果用另一個發音相近的 beetle juice,成了金龜子之汁,那就更噁心 了~ 除了之前提到的牛郎星,很多星名都有 al-,這是阿拉伯文的冠詞,相當於英文的 the其他的例子包括獵戶座右上(西北)方的金牛座 α 星(畢宿五) ,稱為 Aldebaran, 也是阿拉伯文「跟隨者」的意思有關阿拉伯文的星星學名,可參見 http://www.icoproject.org/star.html 獵戶座(白色區域)附近的星圖,橫軸為赤經(單位:小時) ,縱軸 為赤緯(單位:度) 。
黑色點表示恆星位置,點越大表示星星越亮 依照恆星亮度循希臘字母順序,並非完全準確,除了可能當年的目測誤差,另外恆星 亮度會變化,或是在不同波段星球的亮度順序可能改變例如雙子座 α 星 (Castor;北河 二) 為二等星,而雙子座 β 星 (Pollux;北河三) 其實比較明亮,是顆一等星參宿四是 顆變星,亮度在 0 等與 1.3 等之間,有時候比 0.1 等的參宿七來得暗參宿四也因為表面 溫度低,在短波長的亮度就比參宿七暗得多有些星座星球數量眾多,因此 24 個希臘字 母用完以後,Bayer 便以英文小寫 a 到 z,接著大寫 A 到 Z 來命名 另外有個仍在使用的命名方式,源於首位英國皇家天文學者 John Flamsteed (1646- 1719),他所編排的星球目錄,以某星座當中恆星的赤經排序,例如參宿四這顆亮星的 Flamsteed 編號成了 58 Ori 歷年來不同天文學家所編排的目錄,也各自賦予恆星編號廿世紀初美國業餘天文學 家 Henry Draper 編排了全天空數十萬顆恆星的目錄,其中參宿四的編號為 HD 39801在 1997 年到 2001 年當中,兩台 1.3 米口徑的望遠鏡,配備近紅外波段相機,在南、北半球 觀測,取得全天空的影像與星體目錄,這個計畫稱為 Two Micron All Sky Survey (2MASS)。
在這此資料庫當中,參宿四的編號為 2MASS 05551028+0724255,來自該星西 元 2000 年春分點的坐標(赤經為05h 55m 10.305s ,赤緯為 +07o24′ 25.4“) 這樣的名稱 冗長,但包含了有用的訊息另外例如 PSR B1257+12,標明了是顆脈衝星 (PSR=pulsar) 且 B1950 春分點的坐標約為赤經 12ℎ 57m、赤緯 +12o,使用方便,缺點 是由於歲差現象,該天體位置雖然沒有變化,但以 J2000 春分點為參考點的坐標則變成赤 經 13ℎ 00𝑚、赤緯 +12o 40′,也就是名字改成 PSR J1300+1240 在 SIMBAD 天文資料網站上 http://simbad.u-strasbg.fr/simbad/ 可以利用名稱或坐 標查詢天體的不同對應名稱,以及坐標、星等亮度、運動速度等數據 如果是雙星或多星系統,也就是星球由於萬有引力而互繞,那麼比較亮的那顆稱為 A,然後依次為 B、C 等,以英文大寫標示例如天狼星的伴星稱為 Sirius B,亮 度只有 A 星的萬分之一天狼 B 是白矮星,是類似太陽質量的恆星不再進行核反應,引力收縮之後的緻密天體,像小指尖般體積的白矮星物質重達一公噸。
天狼星是個雙星系統中央亮星為天狼 A,是質量為太陽兩倍的 明亮主序星,表面溫度約一萬度,左下方的小暗點則為天狼 B, 乃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表面溫度約兩萬五千度十字形的 星芒是望遠鏡支撐系統造成的影像瑕疵 變星有另外的命名方式在 1862 年德國天文學家 Friedrich Wilhelm Argelander (1799-1875) 倡議在每個星座當中,除非已經有了 Bayer 編號,否則從 R 以後的編 號保留給變星,一直到 Z之後發現的變星則使用雙字母,RR、RS …,直到 ZZ 接著 AA、AB … AZ,BB、BC … BZ,直到 … QZ按照這種規則,可以 命名 334 顆變星,然後第 335 顆起稱為 V335、V336 等 新星與超新星以該星所在的星座與爆發的年份來命名例如 Nova Cygni 1975,由 於也是變星,同樣這顆星也稱為 V1500 Cygni超新星則以偵測到爆發的年份為 名,例如 SN 1572 也稱為第谷超新星,而 SN 1604 則稱為克卜勒超新星現代發 現超新星的數量大增,除了年份,再加上大寫字母表示當年度順序,例如有名的 SN 1987A,是 1987 年偵測到的第一顆,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系當中的超新星。
一 旦大寫用完了,則使用兩個小寫字母,從 aa 到 az,接著 ba 到 bz 等 目前已經在太陽系以外數千顆恆星周圍發現行星這些「系外行星」可以在圍繞的母 恆星之後另外加個小寫字母,例如 51 Pegasi b,該恆星位於飛馬座 Flamsteed 編號第 51 號,”b” 表示繞行該星所發現的第一顆行星,按照字母順序為 “c”、”d” 等要是同時發現 不只一顆,就以最接近母恆星者獲得下個字母,然後依照軌道距離類推有些系外行星已 經用到字母 h 了,也就是該恆星周圍已經確知有 7 顆行星圍繞有些系外行星以某個觀 測計畫或是儀器命名,例如 OGLE (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或是 HAT (Hungarian Automated Telescope Network)有關系外行星命名法則,可參考 https://www.iau.org/public/themes/naming_exoplanets/ 凱克望遠鏡所拍攝 HR8799(影像中央)周圍的 b(左上方) 、c (右上方) 、d(下方)行星的影像中央的恆星太過明亮,觀測 時經過特殊技術消減其光度,造成明暗斑點。
太陽系天體的命名 太陽系當中的行星、衛星,以及為數眾多的小行星,有不一樣的命名方式太陽系的 八顆行星命名有各自的歷史木星與土星的衛星,其名字傳統上來自羅馬神話木星以多 半與宙斯 (Jupiter/Zeus) 有關,土星則與泰坦、巨人有關 小行星本身不發光,陽光照射經過部分吸收後,反射到達地球體積越大的小行星越 明亮,比較越早發現,而有各自名字疑似發現小行星需先呈報國際「小行星中心」 ,先獲 得臨時名稱,包括發現的年份與編號,例如 2007 EM67當軌道確定與已經小行星不吻合 時,便獲得永久序號,此後十年內發現者有命名權例如 2007 EM67 後來確定成為 (145523), 之後命名為「鹿林小行星」 位於小行星帶當中的「穀神星」(Ceres) 為史上第 一顆發現(1801 年) ,也是最大(直徑約 946 公里)的小行星,編號為一號 (1 Ceres),現 歸類為矮行星其他前幾號分別為 2 Pallas(智神星)發現於 1802 年、3 Juno(婚神星) 發現於 1804 年、4 Vesta(灶神星)則於 1807 年發現 彗星大小只有數公里,主要成分為岩石或冰體名稱有兩部分,首先是個字母,P 表 示週期彗星、C 表示沒有週期、X 表示軌道未知,D 則表示原來的週期彗星已經消失了。
名稱的第二部分為發現的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