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doc
7页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一、相关概念说明 1.形象 形象一般是指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包括诗人着意刻画或者是与诗人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形象,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诗人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而诗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 2.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富于美感的形象,它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理解诗歌形象,就是从感受意象开始马致远的《天净沙#8226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3.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4.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手法、表现(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渲染、对照、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描写、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5.思想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⑵把握时代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⑶品读“序”和“注”许多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 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它们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⑷了解感情的复杂性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苏轼的《江城子#8226密州出猎》充满了豪放之气,而他的《江城子#8226十年生死两茫茫》却婉约之至 二、相关知识储备 1.意象和意境 意象,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它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比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高考试卷中单独考查过的意象: 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折柳 03年春季北京卷《闻雁》《寒塘》-雁 04全国Ⅰ卷《鹧鸪天》杜鹃 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水 07年浙江卷《乌衣巷》《人月圆》《中吕山坡羊#8226燕子》-燕子 由此启发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比如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思乡;斜阳表示日暮,含有凄惨之感;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牡丹表示富贵、大方;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兰草表示高洁、友谊;芳草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是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杨花有飘零之意;秋风表示萧条、冷落;杜鹃表示悲苦凄凉;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大雁、青鸟是对行人思念;羌笛有凄切之音;白云、明月表示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水是绵绵不断的愁思 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鉴赏古诗是极有意义的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8226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阅读诗歌时,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沉郁孤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远辽阔 古典诗词常用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题材及感情 (1)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2003年考查的王维《过香积寺》,就是通过描写去香积寺沿途的景物,抒发晚年沉湎佛意的恬静心境 常见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不满现实,追求淡泊,安贫乐道 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虚实结合 (2)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如2005年重庆卷考查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借一特定情境,描写边塞生活,抒发将士们的思念之情。
常用意象:大漠、朔风、关塞、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侧描写、虚实动静、直抒胸臆、用典比兴 常见思想感情:或不畏艰险,杀敌报国;或环境艰苦,厌战思乡; 常见风格:或慷慨雄奇,或悲凉伤感 (3)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送别诗一直是在中国诗坛的重要题材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2006年湖北卷考查的《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借助于“水”这一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感情 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泪、云、南浦、灞桥、长亭、古道 常见思想感情:或依依难舍、缠绵伤怀、或相期祝福、感奋励志; 常见风格:语深情切、或缠绵哀感、或洒脱旷放 (4)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2005年全国卷二考查的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就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 常用意象: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环境、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烘托映衬。
常见风格: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抑郁悲苦; 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5)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一般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领悟感情,分析写法如2007年浙江卷考查的《乌衣巷》《人月圆》《中吕山坡羊#8226燕子》都是怀古之作,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有抒发别离苦情的,有描写美人迟暮的,有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2004年浙江卷考查的李白的《菩萨蛮》就是此类诗作 常用意象:寒月、青灯、空房、孤枕、杨柳、黄花、梧桐清霜。
常见风格:缠绵婉转,悲怆幽怨 常见思想感情:孤独伤感,忧闷惆怅 3.炼字与炼意 古人讲究一字传神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关于“炼字”与“炼意”典故比比皆是他们常常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1)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2007年全国卷Ⅱ考查的王维《新晴野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