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岗电镀集控区(一期)废水处理工艺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13页资质号:国环评甲第2303号 樟吉高速公路峡江互通连接线升级改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单位: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建设单位:峡江县城至高速公路连接线“二改一”建设工程总指挥部二零一三年二月目 录1 工程概况 - 1 -2 建设项目本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2.1 环境本底状况 - 2 -2.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 3 -3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减缓措施 - 3 -3.1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减缓措施 - 3 -3.2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减缓措施 - 4 -4 公众参与 - 5 -4.1 线路选线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5 -4.2公共媒体环境信息公告 - 5 -4.3公众参与媒体公示及网上调查结果 - 6 -4.4公众意见抽样调查 - 6 -4.5调查结果 - 6 -4.5.1户级访谈 - 6 -4.5.2群体访谈 - 7 -4.6公众意见反馈及采纳情况 - 8 -4.7公众参与结论 - 10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10 -6建议 - 10 -- 11 -1 工程概况樟吉高速公路峡江互通连接线升级改建项目位于峡江县境内,路线起点从樟吉高速峡江出口,过汾泗村、山里村,小木村后,利用现有的峡江赣江大桥进行升级改建,过峡江赣江大桥后向东延伸至福民乡、水边镇,终点与国道105国道相接,路线起点坐标:E115°7′26.281″,N27°35′16.709″,终点坐标:E115°19′5.172″,N27°36′35.702″,路线全长21.847km。
现有樟吉高速公路连接线由西线(樟吉高速公路峡江互通至峡江赣江特大桥东引道)和东线(峡江赣江特大桥东引道至105国道)两段组成,全长约24km,均为沥青路面,西线设计标准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km/h,路基宽度12m,全长9.7km;东线设计标准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8m,路线长14km全线共有桥梁1037米/1座(赣江特大桥),无大、中小桥,无隧道由于峡江县城市发展需要,该公路需进行升级改造 本项目属改扩建工程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向道路两侧拓宽,并对部分路段进行截弯取直道路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40m(含10m城镇发展预留用地),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营运初期(2015年)、中期(2021年)、远期(2029年)各路段平均车流量分别为5901pcu/d、6161pcu/d和9762pcu/d项目计划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10月底建成通车,施工期24个月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路基工程、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路面工程、桥梁涵洞工程及交叉工程等主体工程;全线共设置大桥1座(总长1037m);中小桥5座(总长186m),不设置隧道,桥梁总长占路线长度的5.6%;全线共设平面交叉30处,分离立交1处,涵洞65道。
工程总占地102.28hm2,其中永久占地97.49 hm2,临时占地4.79hm2,占地类型以林地为主全线设置取土场2处(共占地2.43 hm2)、弃渣场3处(共占地1.73 hm2),用地类型为林地、荒地工程共设置黑白站2处(含沥青拌和站、预制件厂、施工营地),1#黑白站占地面积0.63hm2,2#黑白站为利用现有150国道改造工程的黑白站项目未设置砂石料场,所需砂石料均购自商品料场推荐方案土石方总量287.48万m3,其中挖方为135.73万m3,借方为8.01万m3,填方为136.67万m3,弃方为7.07万m3,土石方利用率95.08%工程拆迁建筑物总面积约4518m2,工程拆迁户数20户工程总投资约61303.26万元人民币,其中环保投资2684.3万元人民币(含水保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38%2 建设项目本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 环境本底状况1.环境质量现状吉安市环境监测站于2012年10月对项目所在区域各环境要素进行了现状监测沿线设福民乡中心小学和水边镇敬老院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TSP、NO2日均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
沿线经过的主要地表水体为赣江,在项目跨越的赣江特大桥处下游200m设置1个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断面,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各断面水质中pH、SS、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等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在公路沿线的村庄、学校等处共设17个噪声现状监测点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所执行相应标准的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是敏感点离现有公路较近,受现有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该线所经地区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沿线地区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评价范围内植被现状主要为处于不同逆行演替阶段的次生群落以及人工营造或自然恢复的马尾松、杉木、毛竹林和次生林,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评价范围内,除樟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1株(其中1株为古樟树),未发现其它珍稀特有、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本项目不涉及砍伐珍稀和濒危物种评价范围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以两栖爬行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为主在评价区域内,除发现黑斑蛙江西省级重点保护物种外,未发现其他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未发现重点保护动物的集中分布地和栖息地评价区域内,鱼类有42种,分属6目12科,藻类8门54种,底栖动物2大类2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群数量也很大,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在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和省级级重点保护水生生物分布,未发现国家级或省级保护种类,赣江特大桥施工水域涉及江西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鳡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穿越长段为1037m,为赣江鱼类繁殖、栖息、越冬的重要江段。
2.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拟建公路推荐线沿线有21个敏感目标,其中居民点19个,学校1所,敬老院1处分布古树共11株(其中1株樟树为古树名木),其中2株(楼屋的村和新廖家村附近)在公路建设施工红线内,其它均在公路建设施工红线外全线未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涉及江西省赣江峡江段四大家鱼、鳡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工程设置的赣江特大桥下游15.7km处分布有峡江县城漳口水厂取水口(设计取水能力3万m3/d),上游44.5km处分布有吉水县桃花岛城南水厂取水口(设计取水能力3万m3/d)项目取、弃土场、黑白站均不在饮用水源水域和陆域保护区范围内3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减缓措施3.1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减缓措施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为:局部地段的水土流失、工程临时占地、线路及桥梁施工等对局部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施工过程的机械噪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按水保方案提出的要求,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对路基、桥涵及边坡进行防护;合理选择取土区,取土时保留表层土皮,用于土地复垦,减缓工程取土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做好取土场的生态恢复将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相关内容纳入施工监理工作之中。
根据监理工作要求,制订项目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动态监控对公路沿线发现的1株古樟采取挂牌保护,同时划定保护区域并加强施工期管理,防止施工人员的破坏制定相应的农田补偿方案,临时占地尽量进行复耕,永久占用的农田按占补平衡的原则进行补偿;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其他生态环境影响设立值勤岗,合理组织施工路段交通,道路交叉口先做交通便道,再进行道路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采取遮盖措施,减少起尘量;配备一定数量的洒水车,对相关施工路段进行洒水处理,防止施工线路地表开挖、施工场地起尘运输车辆和各类燃油施工机械使用低含硫量的汽油或柴油黑白站内筑路材料堆放地点设置于村庄敏感点所在地主导风向下风向300m以外,选用具有密封除尘装置的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项目施工期间外排沥青烟可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标准租用沿线居民点房屋,就近安排施工人员临时居住;赣江特大桥涉水施工围堰内含油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在桥梁施工和靠近水体施工路段,禁止向水体直接排放污水科学选择工程施工期,水域作业选择枯水季节(12月~2月)进行,应避开鱼类产卵繁殖期及鱼苗摄食育肥期(3月~7月),同时尽量减少涉水施工范围,减少对河床的影响。
保养施工机械,维持施工机械低声级水平,主要运输通道远离居民区昼间施工时确保施工噪声不影响公路沿线的居民生活环境,对距居民区300m以内的施工现场,在22:00~6:00时段尽量停止噪声大的机械设备施工,确需在夜间施工路段,向当地环保部门上报施工申请,并按环保部门要求采取设置临时围挡防护物等措施消减噪声施工人员临时居住点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由施工车辆送至附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废料要及时运走、规范处置施工泥浆、施工垃圾等要处理后及时清运3.2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减缓措施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为:营运噪声对沿线居民点的影响;公路运输中的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及公路路面径流、危险化学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路基边坡、取土场、弃土场等处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其他生态环境影响禁止运输未经覆盖的煤、石灰和水泥等散货的车辆上路行驶,防止物料散落污染沿线水体;禁止漏油、漏料的罐装车和超载的卡车上路行驶对赣江特大桥(现有和扩建)两侧护拦进行强化、加固设计,设置桥面径流收集处理设施(在桥梁两端设置沉淀池,兼作事故池),避免事故时废液、废水直排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同时加强公路沿线日常管理,保持事故池有效容积。
对营运中期超标的5个敏感点(福民乡、青水塘、毛坝村、大园村、新村)采取安装机械通风隔声窗措施,预留25万元用作噪声防治措施备用金,并根据营运期的现场监测结果,对超标敏感点的降噪措施及时进行调整或补充落实上述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后,工程运营期对沿线声环境的影响可控制在相应噪声标准和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4 公众参与公路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会给项目沿线居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广泛征求项目沿线干部、群众对拟建公路的意见和建议,环评单位专门进行了项目沿线公众意见的调查,走访了拟建路线经过的乡镇,通过个体访谈、群体访谈和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收集沿线干部和群众对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4.1 线路选线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本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已经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公众意见调查工作为了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本工程在收资踏勘及路径方案确定等各阶段,充分地收集了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专家以及群众代表对工程建设及其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并对设计方案认真讨论、比较和筛选,充分吸收各方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工程设计当中其具体的意见归纳如下:目前的道路条件是否能满足您的出行或运输便捷的需求;您是从何种信息渠道了解该建设项目的信息;您认为修建该条公路对家庭经济收入、生计方式的影响;您认为修建该条公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您认为修建该条公路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如果你家农用地被工程征用,您希望的补偿方式是什么;本项目建设会出现以下环境问题,您认为对您影响较大的是什么;您认为公路施工期减轻粉尘污染、噪声污染影响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您希望本工程建设单位为减轻交通噪声和汽车废气污染影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在采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您是否赞同修建该公路。
4.2公共媒体环境信息公告图4-2-1 公众参与网站公示和现场公示图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2月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