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无为教议论文范文.doc
4页无为教议论文范文 在白莲教异常活跃的明代中叶一支名叫无为教的新兴民间宗教教派在华北崛起无为教的出现改变了我国民间宗教的格局从此我国民间宗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支教派的创立者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退伍军人——罗清 罗清(1442-1527年)原籍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幼小失怙和艰辛的军旅生涯使罗清饱尝了人间的苦难时常思考着人生苦难之谜极需精神上的慰藉为了寻找答案他退伍后开始了参师访道、自创教派的艰难历程他自修习佛教净土与南禅始进而糅杂道教清净无为和宋明理学思想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悟道明心”参悟出“无为法”并据此创立了无为教 罗清创教后便在密云、京城传教度人后被捕入狱羁入“天牢”期间他决心将自己悟道所得写成经卷是时恰有太监张永皈依了无为教罗清便命张永差人赶赴五台山把他的两个徒弟福恩、福报接到牢中“书写五部经文”这就是由罗清口述福恩、福报笔录整理的《五部六册》其后经门徒奔走通过张永、党尚书等权势协助罗清才得以出狱 罗清获释后仍在密云一带传教后来又回到老家传教收徒其信徒成分也由最初的下层军丁、水手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既有权势太监也有著名僧人;既有生员也有官吏;当然下层民众、手工艺者占其大多数明嘉靖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罗清“坐化归天”享年85岁安葬在北京檀州附近 罗清及其无为教的出现对明中叶以后的民间宗教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在罗清宗教思想的熏陶与形塑下以无为教为蓝本的各种教派如黄天道、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等教派相继涌现从而形成了一场空前的下层民众宗教运动有时又转化为一场场农民起义运动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尤其是信仰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罗清的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五部六册》后又经过其异姓传人与僧侣弟子的继承与发展到明万历年间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无为教教义思想体系: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乡为理想境界以龙华三会与未来佛即弥勒佛为信仰核心主张三教归一注重内丹修炼以及规范化的仪式等 罗清在世时无为教已在北直、山东、河南拥有众多信徒并通过漕运水手将无为教信仰传到南方罗清故后其子孙、传人又将无为教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特别是罗清传人对无为教教义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赢得了下层民众的狂热信奉引起了正统佛教的震惊正统佛教界因此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口诛笔伐称无为教为“此其教虽非白莲而为害殆有甚于白莲者”并将其斥为邪教;无为教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明朝统治阶级的恐慌明朝统治阶级对无为教等民间宗教教派给予了“皆讳白莲之名实演白莲之教”的判决 明万历初期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赵古元率领信徒起义后被官军镇压赵古元被枭首示众6年之后另一无为教首领刘天绪又在南京率众起义亦很快失败刘天绪等人被逮剉尸、坐斩 无为教地方教团表露出来的叛逆思想特别是公开举行的造反活动终于使明政府认清了无为教对统治秩序的危害因此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全面查禁无为教“再不许私习无为教自取死罪”并严令销毁《五部六册》不准再行翻刻流行 然而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相反无为教不仅没有被扫荡殆尽其地方教团反而以各种名目继续在民间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盛行江南的龙华教 龙华教由浙江处州府缙云县(今浙江省缙云县)人殷继南(1527-1582年)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立此后由浙江处州府庆元县(今浙江省庆元县)人姚文宇(1578-1646年)继承教权虽屡经官府迫害仍行教如常到明末清初遂使龙华教成为雄据江南的大教派入清以后龙华教为了躲避当局查禁于雍正七年(1729年)改称一字教又名老官斋教简称斋教一直在江南七八个省份流传并衍生出众多支派 乾隆年间老官斋教的一个重要支派五盘教在江西出现并由此又先后分化出青莲教(道光初年)、先天道、灯花教(道光末年)尤其是灯花教于咸丰、同治年间在贵州领导10多万军队坚持武装反抗清朝统治达10余年之久有力地配合了江南的太平天国运动声势震动朝野被清当局视为威胁其专制统治的“元恶巨憝”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无为教自罗清去世后其教权一直掌握在罗氏子孙手中因而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教权世袭制在这种以罗氏为中心的宗教制度下罗氏子孙高高在上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信徒们的顶礼膜拜和虔诚供奉过着精神上统驭广大信众物质上不劳而获的教主兼地主的腐朽生活这种宗教制度到了江南龙华教那里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龙华教第二代教主姚文宇死后其子孙承继教权不久就首先完善了教阶制度不仅如此姚氏教主还通过举行斋会又称蜡会的形式自我神化以巩固其在教内的世袭地位有清一代姚氏家族尽情坐收江南七八个省份成千累万教徒的香资供奉成为温州一带的豪门地主其子孙屡出贡生跻身士林有的官至教谕甚至职领州牧兼有明为朝廷命官暗为“邪教”首领的双重身份因而使该教在下层民众中具有更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