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970.ppt
16页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郑大一附院郑大一附院 张继要张继要第一页,共十六页命名•蜱虫病•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学依据第二页,共十六页病原学•2022.05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b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外表有棘突•RNA病毒•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0.第三页,共十六页病原学•新型布尼亚病毒•2022.03.11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李德新教授等研究结果显示,蜱身上可以携带700余种病原体,蜱咬伤人体后致病的病原学情况复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以大量的数据说明,蜱虫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007年发现有粒细胞无形体阳性病例,数目较少•其他第四页,共十六页流行病学•地理分布-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有该病病例,主要分布于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高。
•传播途径-尚不确定,急性期病人血液可有传染性•人群平均病死率10%,局部地区到达30%以上第五页,共十六页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发热,T>38℃,可达40℃以上,病程可>10d•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头痛、肌肉酸痛等•PE: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脉缓•病情危重: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呼衰、休克、DIC、多脏衰第六页,共十六页诊断依据•疫源地、蜱咬史〔 或相关高危职业〕•发热〔或近期发热史〕•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或伴白细胞减少•尿蛋白阳性〔 +~+++〕•伴或不伴有头痛、肌肉疼痛、精神倦怠等中毒病症•纳差、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症•鼻腔、牙龈、皮下瘀斑等出血病症•*有以上临床病症均可按疑似病例上报.•实验室检查指标有:酶学改变〔ALT,AST,CK,CKMB和LDH升高〕C反响蛋白定性为阳性•*病原学检测阳性那么为确诊病例.〔病例样本检测 SFTSV 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 4 倍以上增高者;病例样本别离到 SFTSV〕第七页,共十六页分型-具备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22版〕?中诊断必备条件•普通型〔轻型〕普通型〔轻型〕•Age<60岁岁•无根底疾病无根底疾病•无精神萎靡无精神萎靡•消化道病症较轻消化道病症较轻•无出血病症无出血病症• PLT>30×109/L,,WBC >2.0×109/L•CK,CKMB,LDH<2倍正常值倍正常值•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第八页,共十六页。
分型-具备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22版〕?中诊断必备条件•危重型〔重型〕危重型〔重型〕•Age>60岁岁•T≧≧39℃℃,持续,持续48~72h•有根底疾病有根底疾病•神经系统病症〔精神萎靡〕突出神经系统病症〔精神萎靡〕突出• PLT<30×109/L,伴有各种出血病症,伴有各种出血病症•WBC <2.0×109/L,粒细胞,粒细胞<1.0×109/L,CK,CKMB,LDH>2倍正常值倍正常值或以上或以上•具备上述具备上述3项或以上者,均可按为重型救治危重型住院时间长〔项或以上者,均可按为重型救治危重型住院时间长〔3周以上〕,恢复慢〔周以上〕,恢复慢〔3-6个月个月),且预后较差且预后较差第九页,共十六页聚集性病例•聚集性病例指 2 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 茶园和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 出现 2 例及以上病 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第十页,共十六页鉴别诊断•感染致骨髓抑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药物副作用•其他,比方EB病毒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第十一页,共十六页治疗•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肝损伤,粒细胞减低•支持治疗-补充水溶及脂溶性维生素、多种氨基酸、脂肪乳和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原学治疗-首选多西环素,轻症口服,重症静脉输注。
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但临床疗效较差,可导致血红蛋白下降•特殊治疗-血小板减低〔丙球应用或血小板输注〕;激素治疗〔危重型早期,抗炎抗病毒、退热、阻断血小板进行型下降,降低病死率,注意排除激素应用禁忌,小剂量3-5天;但对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不推荐应用〕第十二页,共十六页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病历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一般无需隔离•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第十三页,共十六页存在问题•本病发病机制,侵犯脏器、系统病理该百年,病原学治疗药物选择等临床研究尚少•危重症救治方案有待完善•应急预案和疫苗研究尚处于空白节段第十四页,共十六页谢谢谢谢第十五页,共十六页内容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E: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脉缓发热〔或近期发热史〕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或伴白细胞减少实验室检查指标有:酶学改变〔ALT,AST,CK,CKMB和LDH升高〕C反响蛋白定性为阳性PLT>30×109/L,WBC >2.0×109/LCK,CKMB,LDH<2倍正常值。
危重型住院时间长〔3周以上〕,恢复慢〔3-6个月),且预后较差谢谢第十六页,共十六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