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会师武汉大江边检阅创作求发展.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4793475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39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会师武汉大江边检阅创作求发展    蒋力2O14年10月29日-11月13日,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武汉举行,这是时隔3年后全国歌剧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本届歌剧节在全国各地申报的42部歌剧(含音乐剧、歌舞剧)作品的基础上,经过初评,选出16台参评剧目,还安排了4台参演剧目20台剧目共演出38场按演出时间顺序,这些剧目分别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湖北省歌舞剧院)、《雪原》(辽宁歌剧院)、《茶花女》(武汉音乐学院)、《中华儿女》(天津歌舞剧院)、《运之河》(江苏演艺集团)、《白毛女》(中国歌剧舞剧院)、《阿蒂拉》(上海歌剧院)、《高山流水》(武汉歌舞剧院)、《苏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钓鱼城》(重庆歌剧院)、《悲怆的黎明》(中国交响乐团)、《木兰诗篇》(中国交响乐团)、《彝红》(四川凉山州歌舞团)、《女武神》(中央歌剧院)、《貂蝉》(甘肃省歌剧院)、《回家》(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阿依达》(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以青山的名义》(湖南省昆剧团五岭歌舞剧团)、《大汉苏武》(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赵氏孤儿》(山东歌舞剧院)上述剧目分别在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武汉市艺校实验剧场和琴台音乐厅演出。

      《八月桂花遍地开》为开幕式演出,闭幕式为歌剧GALA音乐会评委会由林文增、黄奇石、王世光、王祖皆、方红林、刘凤德、刘元声、刘维维、刘东、刘丹丽、居其宏等11人组成,其身份包括:曾任歌剧院团领导、剧作家、作曲家、指挥、导演、舞美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声乐教授和歌剧理论家20台剧目中,中国剧目16台,外国剧目4台从题材上看,中国剧目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历史或古典题材,计有:《运之河》、《高山流水》、《苏武》、《钓鱼城》、《木兰诗篇》、《貂蝉》、《大汉苏武》、《赵氏孤儿》二是革命历史题材,计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雪原》、《中华儿女》(原名《八女投江》)、《白毛女》、《悲怆的黎明》、《彝红》三是现实题材,计有:《回家》、《以青山的名义》三类题材构成“八六二”的比例,可见现实题材歌剧创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作为现实题材的两部歌剧,由于不同原因,均只参演,而没有参评但两剧均有亮点,主要特色是以真情感人,不回避矛盾;创作力量相对不足,也是两剧的共同问题中国剧目的主创阵容编剧:有3部作品同时入选的冯柏铭、冯必烈父子,有两部作品同时入选的黄维若,有剧作家党小黄、李亭、李天圣、周慧,有词作家刘麟、作曲家莫凡、作家熊召政、陈岳,有演员出身的谭凯,有不太知名的步川、李蓬荻,还有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前辈剧作家贺敬之、丁毅。

      其中有歌剧编剧领域的骁将,如:冯柏铭、黄维若,二十余年来始终未中断歌剧剧本创作也有一批剧作成果丰硕、却是初尝歌剧剧本创作的剧作家还有如莫凡这样的已改编、创作过多部歌剧剧本的作曲家亦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据笔者所了解,一些剧本的背后,还有未署名而提出建议、意见甚至亲自参与前期创作及后期修改工作的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作曲:有两部歌剧同时入选的徐占海、郑冰、莫凡、关峡,有歌曲或器乐曲创作成果丰硕的王原平、崔炳元,有实力雄厚的唐建平、郝维亚,有提出“歌剧思维”观点的金湘,有担任院团、院校或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的林戈尔、罗怡林、岳瑾,还有管平波、熊纬、刘党庆、朱青、王华、朱才勇等人最后要提的是以马可为首的展演剧目《白毛女》的音乐创作集体导演:有两部戏同时入选的曹其敬,有当今歌剧音乐剧导演中最具活力的陈蔚,有话剧名导王晓鹰、戏曲名导张曼君,有舞剧、舞蹈、晚会名导邢时苗,有退而不休的张奇虹、李稻川、胡宗琪,还有莫凡、陈子度、朱亚林、李福祥、曹平、徐向东、谢南等人指挥:许知俊(身兼两部歌剧指挥)、张峥、王燕、姜金一(亦兼两部歌剧指挥)、杨又青、李玉宁、罗怡林、冯学忠、刘凤德、程烨、周祥辉、钟昕等人舞美设计:刘科栋、刘杏林、罗江涛、黄海威、修岩、刘枫华等人的设计较有特色。

      灯光设计涵于舞台美术门类,没有单独列项,但要提一句:独占鳌头的是邢辛,20部剧目中,由他担任灯光设计的高达4部其次是刘科栋,3部作品的舞美设计出自于他中国剧目的前世今生参评剧目中,最早创作的是《木兰诗篇》,已有10年持续不断的演出历史此次由雷佳主演,她已是第二代“木兰”的扮演者较早创作的是《钓鱼城》,2011年11月首演于重庆,几乎与首届中国歌剧节同时,但未赶上参加迄今已有了70多场的演出记录,包括两度晋京演出,并获得中宣部“五个-工程奖”与“二歌节”中的其他剧目相比,舞台磨合显然更娴熟,表演更自如,整体呈现更完美较早创作的另一部是山东版的《赵氏孤儿》,2011年8月首演于济南没有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也没有参加2013年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4年7月在济南推出音乐会版,11月携此版参加“二歌节”《大汉苏武》,2013年8月首演于西安,也是相对成熟的一部获中宣部“五个-工程奖”《苏武》的首演,与《大汉苏武》同时,也在北京演出场次远不及《大汉苏武》《回家》,据报载,2014年4月在南昌、北京两地演出获中宣部“五个-工程奖”《貂蝉》,2014年4月首演于兰州,11月5日在上海演出。

      《八月桂花遍地开》,2014年5月首演于武汉《高山流水》,2014年6月首演于武汉《彝红》于2014年6月邀请文化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到四川凉山验收《运之河》,2014年9月首演于南京,而后在扬州演出两场《雪原》,2014年9月30日首演于沈阳2005年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的《八女投江》,今易名为《中华儿女》,由天津歌舞剧院于2014年10月在天津首演内容几乎没有改动 《以青山的名义》首演时间不详看演出时我才知道这个湖南省郴州市五岭歌舞剧团就是成立于1958年的郴县专区文工团、后改为郴州市歌舞剧团是参演院团中行政级别最低的一个团,也是长年坚持现实题材创作的一个团!半数以上的剧目首演于本年内,有的在首演后做了修改,有的刚刚出炉,来不及修改就到了武汉不从容是无奈的,赶任务是显见的既然搭上了“二歌节”的车,就希望上述剧目借此做好持续发展的文章,千万不要获奖之后刀枪入库中国剧目的主演阵容明星大腕的领衔主演,是“二歌节”中的一个亮点戴玉强、殷秀梅主演的《运之河》雷佳、张英席主演的《木兰诗篇》都出现了爆满的场面某种意义而言,歌剧也搭了一下明星的便车重量级的歌剧演员依旧起到支柱的作用,要特别提出的是:主演《大汉苏武》的米东风、主演《运之河》的殷桂兰、主演《雪原》的车英、从演员改作导演(《以青山的名义》)的郭卫民等。

      中坚力量的演员,要提到的有:主演《高山流水》的李爽和孙砾,主演《运之河》和《大汉苏武》的彭康亮、张海庆,主演《苏武》的陈小朵,主演《钓鱼城》的刘广和车璐,主演《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王庆爽,主演《大汉苏武》的周晓琳,主演《中华儿女》的李瑛和曲波,主演《以青山的名义》的何文,主演《貂蝉》的孙中伟等青年演员中有数位都有相当不错的展示,给观众印象较深的是:主演《雪原》的王传越、赵丽丽、曹粹,主演《钓鱼城》的王凯,主演《白毛女》的蒋宁,《大汉苏武》中的郝萌,《运之河》中的张其萍,主演《苏武》的毋攀,主演《高山流水》的董研峰和汤俊军等中国剧目的多元现状1990年在株洲举办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期间,文化主管部门对歌剧创作的要求是主旋律与多样化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前后,首次提出中国歌剧出现多元发展态势二歌节”的剧目,在多元发展的前提下,显得更加斑斓,更加异彩纷呈某种程度而言,也有更加无序发展的态势凝重、厚重,典雅、清新,民美交融,多媒体助阵,舞美大制作,伴奏带替代现场乐队,不同原因的音乐会歌剧,震耳欲聋的高大强音响,不一而足《中华儿女》,自称为多媒体歌剧可以解释的理由是多媒体的运用,连主创人员的名单中都列有“多媒体导演”一项。

      多媒体不仅如以往所见置于舞台后方,而且大胆出新地增至舞台的沿幕看歌剧,先看电影”,是普通观众观看这部戏时的惊讶发现其实,多媒体的运用,已不止此一戏,只不过其他剧目的多媒体运用尚处于辅助层面,还没有想到要打“多媒体”这张牌依该剧“导演的话”(见节目单)归纳,这部戏更像是“散文诗体歌剧”《运之河》围绕运河的开挖,对隋炀帝杨广的政绩做出评价观后即有行家称之为“政论体歌剧”然而,一个朝代的兴衰与另一个朝代的兴起,其原由之复杂,岂是一部歌剧所能讲清?所幸作曲家为剧中主角的理想“修一条河,一条梦中的河”尽心写出了动听的旋律《貂蝉》除角色演员之外,群众演员(包括合唱队员和舞蹈演员)一概戴面具出场群舞比例远远多于其他剧目,舞蹈风格带有鲜明的现代舞色彩,或可视为戏剧语言及潜台词的肢体表现合唱队员从头到尾都是整齐划一的动作,移步、低头、冷漠、旁观、叹息,莫不如是观后有人概括日:可叫作“形体歌剧”《木兰诗篇》10年前首演时,叫“交响情景音画”,这次的节目单上叫“中国歌剧”,在作曲家的简介中叫“民族歌剧”,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名单中叫“交响歌剧”依本人所见,还可以叫“民族清唱剧体歌剧”每天看戏,有时一天要看两部戏,密集的安排让人应接不暇,几乎没有回味和思考的时间。

      但对多种“体”歌剧的出现,评委、专家、行家乃至观众,还是有种种议论的,议论之一是:中国歌剧可以继续做多方面的探索,朝多元的方向发展然而,万万不可忽略的恰恰是歌剧的本体如果丢弃了歌剧的本体,过多强调多元,歌剧的前景就未必乐观了中国剧目的普遍问题操之过急,在目前中国剧目的一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剧本的硬伤,在多个剧目中皆可见到人物的非戏剧语言,包括结论式的、评判式的、辩解式的、口号式的语言(从台词到唱词),常使观众有倒胃口的感觉剧本的前期论证,显然被忽略,而过早地拍板确定上马,转而进入作曲阶段不容否认,即便是编剧名家的剧本,即便是获奖剧目,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上述问题作曲家过于自我自信,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剧目的风格,而一个剧目的风格,显然不能只遵从作曲家的风格当然,这样的风格亦好于那些无风格的、赶任务的、歌曲联唱式的、音乐仍未入歌剧之门的某些剧目面对某些配器过重的剧目,有人提出“交响歌剧”的观念,认为这类剧目的音乐接近于交响乐的写法,人声也是其中的一个声部对此我完全不能苟同,我以为歌剧就应当是歌剧,没有必要去跨界染指交响乐,歌剧的本体特征之一就是以声乐为音乐的主导,写不好歌剧的作曲家可以先去写交响乐,也可以先研究经典歌剧作品,不必打着貌似出新的旗号创作那些不着调的所谓歌剧。

      导演不重视歌剧本体特色的舞台呈现,只强调场面恢宏、视觉效果强烈、晚会味道浓郁的做法,在一些剧目中也能看到对歌剧概念的随意诠释,彰显的只是导演的特长,那些特长可能是戏曲的、舞剧的,也可能是哑剧的甚至小品的,但绝不是歌剧的长项合唱队是歌剧院团中的重要建制,但我们所看过的剧目中的合唱队,大多不是歌剧院团的专业合唱团,要靠外借业余合唱团(年龄偏大)、大学生合唱团(年龄偏小)来补足人数在没有常规的基本训练、没有歌剧合唱表演经验的前提下,随项目进入剧组,短期排练后即登台演唱,很难达到歌剧合唱的艺术标准和作曲家的预期效果合唱方面较好的一个例子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尽管我在5月看过首演后对这部戏提了一些意见,但还是有肯定的部分,我当时就说:这个戏,灯光第一(是邢辛的设计),合唱第二(阵容相当整齐)反之,不少剧目想尽办法,在音响上弥补合唱的薄弱,却不从根本上设法解决问题,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外聘角色演员,尤其是明星演员,与院团自己的演员,在演唱水准上距离偏大,不太容易融合《高山流水》可作一例或许有的剧目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加之可能还有财大气粗的原因,索性角色演员A组完全外聘,B组本地区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了参赛的问题,弊端是解决不了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