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时代风云中行进.docx
5页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时代风云中行进 打开电视收看天气预报,这是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你是否知道我国的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气象学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地方:它在近代曾经是中国自主创办的第一个现代气象预报机构,是中国气象学科发展的源头,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培育气象学人才与专家的摇篮,它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前世・今生 在南京的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有一幢名为“观象台”的近代风格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里面一个展厅的墙壁上悬挂着这样的字迹: “中华民国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图书馆奠基蔡元培谨记” 这是关于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早的实物记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1928年2月,筹委会分为气象和天文两个研究所,其中的气象研究所就是如今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前身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担任了第一任所长,他为创办气象研究所和创建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的气象研究所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全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气象学家赵九章、涂长望、卢沃、叶笃正、顾震潮和陶诗言等,都曾在那里学习和工作过。
赵九章是中国第一位将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引进气象学中的学者,后来担任了气象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全国解放前夕,也正是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决拒迁台湾,才使气象研究所得以留在了大陆 气象研究所虽然是当时中国气象学科的顶级学府,但规模一直很小,直至1949年,研究人员尚不足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气象和地球物理科学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1月,由气象、地磁和地震等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所属气象研究室由前气象研究所人员组成赵九章担任了地球物理所所长,分别从美国和瑞典回国投身中国气象事业的叶笃正和顾震潮担任气象研究室的主任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叶笃正与赵九章共同领导筹建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顾震潮任主任、陶诗言任副主任)和“联合天气资料中心”,建立了中国气象分析预报业务后来他们又对东亚大气环流、东亚季风气候和寒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开创了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和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开辟了云雾物理试验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发展了中小尺度动力学和大气探测研究。
经过10年的发展,气象研究室的研究队伍和技术力量持续壮大,成为当时国内大气科学研究中心1966年,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所分出,成立了大气物理研究所,下设五个研究室:雷电物理研究室,云物理研究室,中小尺度动力学研究室,大尺度大气动力学研究室和低纬度气象研究室 “”动乱的10年间,广大科技人员出于对发展大气科学的责任感,排除干扰,在曲折中前进,使研究所在基本建设、探测仪器研制及科研工作的某些领域仍取得一定进展如1973年开始建设位于河北省香河县城关的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平流层高空气球观测基地;1976年开始建设325米高的气象观测塔,1979年正式投入使用,在城市大气环境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建成了TQ-6百万次计算机房…… 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期间还承担了多项军事科研任务,如中国核弹发射的气象保障任务,核污染扩散观测,激光雷达、激光测云仪和激光武器的研制及与高空飞行有关的气象问题研究等陶诗言和顾震潮因圆满完成核试验气象保障任务而分别荣立一等功 此外研究所在探测设备的研制方面填补了中国不少空白:1966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雷达;1969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动卫星云图接收设备;1974年试制成功单点声雷达测温系统;1975年底完成超声风速温度仪的研制任务。
从1978年起,大气物理研究所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职称晋升考核制度,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担任所长的叶笃正提出了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和崭新的科研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大气物理研究所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变革旧的科研体制的同时,也与国际科技界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面对世界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如今大气物理研究所设定的目标是: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为大气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三・一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革过程中,叶笃正、陶诗言、曾庆存、黄荣辉、吴国雄等院士发挥了骨干作用如今的研究所形成了“三个实验室”、“三个中心”和“一个系统”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三个开放实验室,即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中层大气和地球环境探测开放实验室(LAGEO);三个中心,即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RRC.TEA)、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CDRCAS);一个支撑系统,即计算与信息科学中心。
开放实验室的建立是研究所加强和优化基础研究领域并与国际接轨、建立区域性研究机构非常重要的一步LASG经过10余年的努力连续四次在国家评议中获得优秀,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得到国内外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界的赞扬 三个研究中心的前两个是与国际组织协作成立的,它们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气象学术界的地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优秀学术中心 定位・坐标 大气物理研究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报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在专业研究领域,大气物理研究所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成功完成了包括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大气动力学、灾害性天气预报、卫星气象学、季风、大气遥感理论、云和降水物理学等理论研究和相关设备研制等多项工作,为大气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国防、国民经济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大气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批科技英才,代表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创新”和“国家需要”是大气物理研究所立足的根本。
从建国初期东亚大气环流和季风理论研究,五十年代云物理研究的开拓及数值天气预报和方法的提出,六十年代空气污染气象学的发展,七十年代卫星气象学、大气遥感理论和大气探测技术研究的开展和应用,八十年代的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测研究,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自然控制论的创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以其特有的科学洞察力,高瞻远瞩,始终抓住创新和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问题,这是研究所基础研究长期保持高水平的主要原因,也是研究所能不断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动力所在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