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国内外戏剧的融合.doc
3页2021年国内外戏剧的融合----从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谈起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以及中国戏曲的特点的描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间离谈起到戏曲中的程式和虚拟,两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在表演上的联系和运用用相关的实践来举例说明,从而引伸到不同形式的东西方戏剧可以相互融汇贯通斯坦尼、布莱希特和中国戏曲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融入到一出戏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未来的戏剧演出形式中我们要开拓更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密切联系成为了未来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意志民生共和国最有名望的进步戏剧家他和中国的梅兰芳,还有斯坦尼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布莱希特演剧方法上的一切特征,都说明了是为使观众保持必要的清醒头脑,以对待舞台上发生的事件,抱一种追究,批判的态度,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勇气去改变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排除那此阻止观众去理智地分析现实的一切障碍他主张废掉第四堵墙,他反对观众的情绪被感应(即移情作用)而主张“间离效果”(即离情作用)在许多道路中,布莱希特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其它西方戏剧流派的道路东方舞台由其是中国戏曲,从来不用第四堵墙,而主张“破除生活幻觉”,坦率地承认我们是在演戏,希望通过戏来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东西方戏剧最大差别是,西方戏剧讲究以第四堵墙造成生活幻觉,在舞台上制造生活幻觉和破除生活幻觉的区别非常重要,是根本性的区别自从布莱希特一九三五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先生表演后,舞台上的假定性破除生活幻觉的原则优越性在他的脑子里明确起来 布莱希特所采用的名词——Verfremdungseffekt在我国有几种翻译,如“间离效果”、“离情作用”、“陌生化效果”等还有一种就是“破除生活幻觉的技巧”从这个原则出发,布莱希特的戏剧有独特的地方,他把他的戏称之为“叙事剧”、“史诗剧”后来又称之为“辩证剧”这一戏剧形式与西方流行戏剧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他的戏剧形式又与我国传统的戏曲样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表面看来,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这三位大师似乎格格不入,斯坦尼和梅兰芳尤其站在了两个极端,一个研究内心体验,生活化一个研究程式化的体现而布莱希特似乎是在两者之间其实,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三者都不否认内心活动通过外部技巧表达,不同的是在于表现方式与技巧但布莱希特在编剧,演出上确实与斯坦尼不同,而与我们的戏曲接近,中国戏曲对布莱希特戏剧流派形成显然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戏曲与布莱希特的关系,在表演上的联系和运用,以及中国戏曲对西方戏剧的影响和融合。
一、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Verfremdnugseffekt(简称V—Effekt),译为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称为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显而易见,它对立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认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细腻的角色人物,营造幻境的舞台布景虽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同时观众过分地将情感投入虚幻的戏剧中,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并不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判别和思考,因此布莱希特开创了叙事(史诗)剧理论:通过转变观众角度——从目睹者转变为观察者,变换表现手法——由暗示变为辩论,重组戏剧结构——直线发展变为曲线发展等等方法来实现,无论什么方面的革新,都是以间离效果为中心而展开的但在一部话剧作品中,一切都是用间离效果来处理,无论剧本、演员、舞美、观众,还是情节角色,场景都在间离效果的影响下游离于戏外,那么它除了是一场闹剧,什么都不是间离效果,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其实是依附于舞台幻境的,在观众,包括演员本身,逐步被戏剧情节所吸引,陷入剧情幻境与角色产生共鸣时,才可能采取某种方法来打破幻境正如布莱希特所说:“在森林中,研究蝴蝶的人和逃进森林躲避搜捕的人对原始森林的感受各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