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7课(自用).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32438419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7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本文中苏轼的复杂心境重点) 3、借助比喻赏析所表达的画面美感难点)教学过程一、1、释题,导入新课2、简介作者和背景 简介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一)感悟课文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翻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译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分组抢答:(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门;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睡;共同,一起;散步,漫步;庭院中)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文:想到没有跟(我一起)尽享自然之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分析探究;1、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相与步于中庭2、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跟谁去?为什么?(1)月色入户; (2)张怀民 (3)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补充资料:(一)苏轼在黄州的贫困生活•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连住所都没有,他只能住进寺庙,和僧众一起吃饭他的老友马正卿向郡里请求将黄州城东一处山坡上约十亩的田地交给苏轼耕种,以维持家用。

      就这样,一代才子苏轼被迫成为了“农夫”苏轼的“乐”是一种面对困难的乐观心境(二)苏轼在黄州被监控的生活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才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无与”写出了苏轼孤独的心境3.背诵并导入下文(庭中月色如何?)找出相关句子来(二)接着学习课文第一段1.翻译;(1)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叉错杂;原来是)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 品味景物的画面美•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学们你们能找出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吗?本体喻体月光水竹柏影藻荇想一想:月光与竹柏影谁才是这处景物描写真正的主角呢?• 月光如积水空明——月光皎洁清澈• 竹柏影子在月光中• 像水中藻荇一样清晰可见3.背诵;(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分析探究; (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孤独无聊);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人生的感慨补充资料:苏轼的政治抱负• 在苏轼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母亲读了《范滂传》,很感慨范滂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时苏轼就在身边,十岁的他便对母亲说:“将来长大我也做一个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大人你会同意么?”可见,苏轼从小便“奋厉有当世志”• 有如此志向的苏轼,真的愿意做一个闲人么?• 苏轼的“闲人”是一种豁达的自嘲,在这份自嘲里其实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伤。

      3)文中结尾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全文来看,哪些句子可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情感的?明确:(议论,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月的欣喜)“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四)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三.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看图说诗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