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都地区出土陶子母鸡初步研究.docx
6页丰都地区出土陶子母鸡初步研究 【Summary】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三峡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丰都地区发现大量汉六朝墓葬,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其中陶子母鸡俑引人注目本文将对丰都地区汉六朝墓葬内出土的陶子母鸡俑进行相关研究,对于人们了解三峡地区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Key】 陶子母鸡;丰都地区;汉六朝墓;母慈子孝;九子母K878 A 2096-8264(2021)44-0064-02一、陶子母鸡形制及其年代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各类考古资料显示,丰都地区出土陶子母鸡的汉六朝墓多达60余座,同一墓里面发现的子母鸡少则1件,多则3件,如沙包墓地M12出土3件子母鸡子母鸡极具特色,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造型多样,表现出精湛的制作技艺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子母鸡按照姿态可分为站立、卧地两种形态现介绍如下:卧地子母鸡:共发现80余只用泥质红陶或灰陶做成,以红陶为主,高度多在10-14cm之间造型昂首、尖嘴、圆眼、尾部上翘、羽翼丰满在母鸡背上均有1只小鸡、其余小鸡多在双翅下或胸前,小鸡数量通常3-5只卧地子母鸡发现数量多,时代上至新莽,下接两晋时期。
新莽到东汉早期发现较少,墓里面常见1只子母鸡;东汉中期到东汉晚期发现最多,墓里面常见2-3只子母鸡,为其鼎盛时期;蜀汉到两晋时期发现较少,为子母鸡衰落期站立子母鸡:共发现9只有泥质红陶和灰陶两种,高度多在18-22cm之间昂首、翘尾、羽翼丰满、头顶有绶,在背部或胸前塑有小鸡,小鸡数量远远少于卧地子母鸡东汉中期开始发现,两晋以后衰落,发现数量远远少于卧地子母鸡综上所述,丰都地区出土的子母鸡俑有卧姿和站姿两种形态卧姿形态子母鸡数量较多,出现年代较早,身上小鸡较多;站立子母鸡数量较少,出现时间较晚,身上小鸡较少质地上,子母鸡俑均为陶质,有灰陶和红陶两种,以红陶为主年代上,子母鸡俑最早出现于新莽时期,东汉中晚期为发展鼎盛期,两晋之后逐渐销声匿迹二、汉代陶鸡的作用分析前文对丰都地区出土的子母鸡进行了简略分析,而在出土子母鸡的墓中往往还见其他类型的陶鸡这些陶鸡的大量发现,表明汉代养鸡的普遍性汉代养鸡的普遍性或许与鸡的作用密切相关鸡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被人类驯养,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据研究,家鸡最早起源于红原鸡的滇南亚种,该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泰国北部以及缅甸等区域,表明这一地区很可能是早期家鸡驯化地。
进入历史时期,鸡与人类关系更加紧密总的来说,汉代鸡的作用主要有报时能力、提供肉食以及当时盛行的斗鸡活动等鸡的报时功能《周礼·春官·鸡人》记载:“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是……” ①这里的“鸡人”就是古时候的更夫鸡是一种对时辰非常敏感的动物,公鸡早晨鸣叫报时,对于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十分有必要在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可见鸡鸣报时的现象汉代斗鸡活动的盛行汉代史书《西京杂记》记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史记·平淮书》:“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其民……”另外,在四川发现的几例名为《庭院》的画像砖上面,有斗鸡画面同时鸡具有其他动物不具备的优越性,如鸡的生长周期短,鸡肉肉质鲜嫩,成为当时肉食的主要来源《孟子·梁惠王上》:“鸡、豕、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当然,鸡还有其他功能,如去灾辟邪、象征吉利等总之,鸡具有以上功能是汉代鸡俑普遍出现的主要原因三、子母鸡与汉代思想通过查阅其他地区有关子母鸡的考古资料,很少有子母鸡遗物出土,大多数子母鸡发现于三峡地区,因此可以判定陶子母鸡属于三峡地区比较特殊的一种鸡俑,这与汉代盛行全国的儒家思想以及西南地区的独特的九子母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儒家伦理思想陶鸡,其雏形最早可见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多用陶土捏塑成鸟形在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礼制环境的影响,丧葬用具多用青铜实用器,如爵、斝、尊等,到了后期出现一些陶塑模型明器,如壶、盉等,但是其始终是以模仿青铜礼器而制成到了秦汉时期,社会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模型明器广泛使用,因此陶鸡在秦汉时期有了发展的社会环境汉代陶子母鸡是儒家母慈子孝思想的形象反映据研究,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有所发展,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虽然当时基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儒家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极大,被长期奉为正统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礼制的最高境界要想做到“仁”,首先就是爱护自己的亲人,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最后推己及人,尊老爱幼最终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高级境界母亲对孩子慈爱,孩子就得对母亲行孝道汉代中央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是政治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上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汉书·高后纪》:“(元年)二月,赐民爵、户一级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
②表明孝道已经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正是因为这种孝道思想在全国盛行,因此东汉时期的墓葬,从王公贵族到寻常百姓,都普遍实行厚葬子母鸡双翅下有多只小鸡,正是因为母鸡害怕小鸡受到伤害而将其荫蔽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与之相对,小鸡也需要对母鸡行孝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正是当时社会上儒家母慈子孝观念的形象反映二)“九子母”思想关于“九子母”的传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最早出自“女歧九子”传说《楚辞·天问》:“女歧无合,夫嫣取九子?”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之解,“女歧,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九,作为数之极,取其大之意,九子,所言多子之意这一思想从战国开始,就广泛盛行于楚地战国时期,巴楚两国之间时有战争,楚国曾一度将巴国首都枳(今涪陵)占据,因此盛行于楚地的九子母思想也随之来到巴地到了汉代,史书上也有九子母思想记载《汉书·成帝纪》:“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 ③东汉学者应劭在注解这段话时说:“甲观在太子宫甲地,主用乳生也画堂画九子母孙少华先生经过对此细密推敲认为,同意此说—“甲观”实际上指的是皇宫中的产舍,九子母指的是一尊主管生育的女神④因此应劭这段注解的意思是在皇宫中的产舍中,画上主司生育的九子母画像,以祈福护生。
在考古发掘中,也能证实汉代九子母信仰丰都卡子堡墓地M2发现2件妇人背子俑,妇人梳高髻,背上背着一小孩,表情慈祥,时代为东汉晚期⑤丰都鼓鼓田墓群M2:7出土1件哺乳俑妇女跪坐,左手抱婴儿,右手托乳,作哺乳状,表情慈祥,时代为东汉中期⑥值得注意的是,汉政府还鼓励生育《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⑦“算”是征人头税的一种计量单位,表明汉代对于晚婚有严厉的惩治《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诏令:“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以上文献资料表明,在古代,政府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生育的时至今日,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有这种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丰都发现的子母鸡,其翼下、背上均有小雞,少则1-2只,多则4-5只,这不正是汉代九子母思想观念的形象反映吗?四、总结丰都地区汉六朝墓出土的陶子母鸡俑数量较多,极具时代特点陶子母鸡俑可以分为站立和卧姿两种形态,其中站立形态发现较少,卧姿形态发现较多,时代从新莽到两晋都有发现,东汉中晚期为发展鼎盛期子母鸡背上小鸡数量1只,双翅下多见2-4只小鸡;同时在出土子母鸡的墓葬里面也见其他类型陶鸡,大量的陶鸡的发现表明养鸡的普遍性,这与鸡的作用—报时能力、提供肉食、斗鸡活动、去灾辟邪、象征吉利等密切相关。
丰都地区陶子母鸡的发现与汉代儒家思想的母慈子孝观念、西南地区独特的九子母观念密切相关总之,丰都地区发现的陶子母鸡是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实物资料注释:①杨天宇译注:《周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②③⑦(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页,第211页,第67页.④孙少华:《“九子母”的形象衍化及其文学与文化意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37页⑤⑥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三峡后续工作考古报告集(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32页,第443页Reference:[1]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镇江汉至六朝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二仙堡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大湾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关田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