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策划书(超全面详细).doc
146页××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48××有限公司目 录第一章 总论 51.1 项目概况及承办单位简介 51.2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81.3研究结论 9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发展机遇 112.1 项目建设背景 112.2 发展机遇与挑战 162.3 国内省级开发区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22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4第四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384.1 需求分析 384.2 建设规模 40第五章 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425.1 ××经济开发区规划选址 425.2××经济开发区自然地质条件 435.3社会经济状况 435. 4 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44第六章 建设发展思路、目标和总体规划 466.1 ××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466.2 ××经济开发区建设重点任务 516.3 ××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576.3开发区用地布局规划 706.4 基建工程总体规划 746.5 开发区近期建设规划 876.6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 906.7开发区内搬迁工程 91第七章 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 957.1 ××经济开发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957.2 ××经济开发区保障体系 95第八章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消防和节能 988.1 环境保护措施 988.2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 1048.3 消防工程规划 1058.4 节能措施 106第九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89.1 经济开发区管理 1089.2 管理机构 1089.3 项目管理 1099.4 项目监督 1109.5 项目评价 1119.6 人员来源 111第十章 项目建设工期和进度计划 11310.1 项目实施进度 11310.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1310.3 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113第十一章 招标方案 11511.1 概述 11511.2 招标内容 11511.3 招标要求 116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812.1投资估算 11812.2 资金运用与筹措方案 119第十三章 效益评价 12313.1土地开发成本分析 12313.2 贷款偿债能力分析 123第十四章 社会评价 12714.1社会影响分析 12714.2 互适性分析 12814.3 社会风险分析 12914.4 社会评价结论 129第十五章 结论和建议 13015.1 研究结论 13015.2 建议 130附件:1、××园区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汇总表2、××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总值及产品产量汇总表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况及承办单位简介1.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用地范围:规划范围东至××河,北达老三荻省道,南邻文村塘,西缘新205国道。
规划范围约 12.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为10.2平方公里建设规模:近期至2015年经济开发区发展规模为4.2平方公里(含现状建成1.5平方公里工业区);中期至2020年经济开发区发展规模为7.1平方公里;远期至2030年经济开发区发展规模为12.2平方公里项目用地共涉及43个自然村,426户居民,需拆除建筑物面积约22.5万㎡规划空间结构:开发区规划空间结构为“一心一廊三片”一心”系指开发区内公共服务中心;“一廊”系指清浦塘及其两侧绿带为主构成的生态廊道三片”系指按区位划分的东北部产业集中片区、西北部产业集中片区和南部产业集中区产业定位:××经济开发区产业定位为:以汽车零部件和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其它高新技术产业1)做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据统计,近几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82%××经济开发区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条件,积极扶持既有的零部件规模型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积极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将汽车零部件产业真正打造为开发区主导产业2)做强精密机械制造产业我国精密机械工业从起步到飞跃发展,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近几年来,我国精密机械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模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又上了新台阶我国主要汽车模具企业,已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经济开发区内模具企业虽现状规模不大,但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开发区应依托现状汽车模具企业,打造以模具产业为先导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承接长三角精密机械制造产业转移,做强精密机械制造产业3)积极培育其它高新技术产业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升级”的重要机遇,加强××经济开发区与高新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利用筹建后省级开发区的空间资源条件,积极培育其它高新技术产业,为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工业用地产业布局引导:根据外部条件对开发区工业用地进行产业合理引导:① 东北部产业集中区:保留现状已建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部分,进一步完善其以汽车零配件加工和精密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② 西北部产业集中区:主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后的光电子、纺织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③ 南部产业集中区:主要发展以汽车零配件加工和精密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同时结合物流仓储用地安排加工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良好的二、三产业基础,借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形成的较好发展空间,形成汽车零部件和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
通过建设,××经济开发区远期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建成4.2平方公里至2030年,园区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逾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1.1.2 项目所在地----××概况(1)地理位置××镇位于××县北部,是××、繁昌与××的交汇处西与繁昌隔漳河相望东接××县,205国道纵贯境内,三荻省道横贯镇域中部2)行政区划与人口 2003年××县实行行政区划调整,新××由奎湖、太丰、东塘、××四个乡镇组成,镇域总面积177.54平方公里,镇辖28个村委会和3个街道居委会,至2008年底全镇总人口112047人(含流动人口),共34385户其中非农业人口8623人3)历史沿革××东临××河,原名许村埠相传东塘乡许家老村,有许姓富商,见此地水陆交通俱便,在此落户开店此后摊贩小商逐渐增多,形成小商埠,故名许村埠,今称“××” (4)自然资源××镇境内湖塘棋布,港汊交织,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0%,水源丰富××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黄盖墓、仙坊古井、郭城素印纹陶遗址、奎塘湖旅游风景区等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5)国民经济综合 2008年××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2.64亿元,占 24.4%;第二产业 4.48亿元,占 41.3%;第三产业 3.72亿元,占 34.3 %;财政收入4867万元;地税收入3885万元;农民平均收入 6313 元。
1.2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1.2.1编制的主要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2)《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5)《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6)《××市城市总体规划》(7)《××县近期建设规划》(8)《××县××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9)项目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10)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1.2.2 研究范围及内容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的建设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描述,并充分结合规划区现状环境,优化工程设计和投资规模,估算各项工程投资费用,使项目的经济成果、环境效益和社会效果最优化1.3研究结论(1)本项目的实施,围绕新的战略定位,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2)本项目的实施,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环境,对推进长三角、珠三角新产业转移,争取在区内重点产业对接上实现新突破,为让皖江地区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创造了坚实的基础3)××镇政府为响应国家政策,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经济增长空间,进一步优化镇区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决定在其辖区内建设经济开发区,在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的同时,招商纳资,承接产业转移,造就快速发展的新平台,实现跳跃式发展4)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县总体规划要求,并充分体现出和谐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城镇面貌和投资环境,增加吸引外资、外商的力度,辐射能力强,范围广,对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及××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发展机遇2.1 项目建设背景2.1.1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势必推进产业转移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不断膨胀,该地区的经济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与内地的投资互动持续升温同时,东部沿海地区成熟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要求也日趋迫切除了具有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区域条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水平大大提升,这也为吸纳东部发达产业转移提供了主观条件2005年中央从全国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在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和政策机遇的促动下,××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融入长三角”、“皖江开发”、“东向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等发展思路之后,皖江城市带被列入实施中部崛起的第一方阵,再次引起世人瞩目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已成定势,对××来说,“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恰恰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极好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初,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述国家层面重要规划均对××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一个重要节点,××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及良好的发展空间定能得到省、市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开发区得到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区位见下图2.1.2 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明显皖江城市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马鞍山、××、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等九个城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