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知识点考点总结.doc
11页高二语文知识点考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语言、情境、方略的 三步走,那么典型的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你们还记得吗?下面就是给人们带来的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但愿能协助到人们!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1 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达“没有用来……的(措施)” 六、古今异义 1、輮觉得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觉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由于;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抱负、但愿、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崇高的人) 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并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2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3 《李商隐诗两首》课文题解 1、《锦瑟》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 2、《马嵬》: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规定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挖苦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李商隐诗两首》中心意思 1、《锦瑟》: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觉得是作者追忆心中怀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2、《马嵬》: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诗两首》导读 1、《锦瑟》: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解说的一首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第一句可以看作是诗人的痴人痴语,锦瑟五十弦,有什么“无端”的?但是是为引出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抚琴,一弦一柱无不牵系着逝去的美好年华,繁多的丝弦,该记载着多少往事啊!怀念已逝的青春年华,往事千叠,应是愁肠百转颔联和颈联以典故和传说,抒写了回忆往事所勾起的种种情思,以庄生梦蝶喻往事如梦,以望帝啼鹃喻往事堪伤,以海珠盈泪喻往事足悲,以日照美玉喻往事如烟这一幅幅画面隐含着诗人往事不堪回眸而又不由得不回眸的复杂心理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这两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叹恨,就是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联系诗人毕生志不得伸,始终在被排挤、被冷落中挣扎的状况来看,多少大志与抱负早已化为泡影,全诗的感伤情调还是不难理解的 2、《马嵬》: 此诗乃咏史之作刘、余《集解》约系为泾原王幕之作李、杨旧事至此已历八十载,人们谈笑之,咏叹之,而立意或因人而异商隐之前,有白氏《长恨歌》,陈氏《长恨歌传》等名篇旧注多以此诗为“挖苦唐玄宗”之作实乃皮相之论商隐此诗,旨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这是人类生存中的两个重要命题,即便贵为天子,亦难避免所谓无常,一是无常态,二是难预料,三是难抗拒这是永远困惑着人类的生命主题,因而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此诗第一首只有四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就是讲命运之难以抗拒,面对不期然而然的命运,君王也常常无可奈何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变故?那实在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更应关注的事情北宋人范温《潜溪诗眼》称此诗“深稳健丽”,曰:“‘海外……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坠泪等字,而闻者为之深悲‘空闻……晓筹’,如亲扈明皇,写出当时物色意味也‘此日……牵牛’,益奇义山诗后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此诗每联皆以对比手法出之,而全诗则总括于有情人与无情世事的对比之中,从而凸现人生无常之意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4 一、诗歌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因素: 学生读不懂诗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精确答题 对策: 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措施,解说诗歌的六种题型,诗歌中常用的专业术语 二故事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因素: ①学生不能判断人物与否是主人公,概括人物性格特性不能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去概括,更不会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划分情节构造不知何条途径人手分析情节时,找不到线索 ②许多同窗不知故事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语言又不规范,因此不得分对于如何分析和归纳故事的主题,有些同窗不知从何入手,也不懂归纳故事的主题一般用的方式 对策: ①判断人物与否是主人公,根据作者所要体现的中心意思,看她与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人物性格特性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而对那些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划分情节构造可以从如下几条途径人手:依时空的变化划分;依场景的转换划分;依有关材料的角度变化划分分析情节还要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即线索 ②分析环境描写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起的强化作用,对主题所起的暗示作用在分析故事主题时,一方面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另一方面,还要理解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故事的动机归纳故事的主题一般用“通过记叙(描写)……体现(赞扬、揭发)……”的方式 三、散文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因素: ①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是阅读散文的难点,诸多同窗一头雾水,读不懂*,放弃答题抓住了散文的线索,*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
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很难把握充足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措施和体现手段,更难把握,许多同窗不得要领,因此丢分 ②学生们没有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法的特点和作用的思路和措施,自觉得此类题没法把握 对策: ①如何分析散文的“形”?一方面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体现手法上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何迅速精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核心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散文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 ②阅读时可从如下方面人手:一方面要把握此类*的构造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另一方面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性和内在品格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如何展开联想的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5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她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夸奖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概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具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也许割据叛乱的隐忧,旨在警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她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她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国内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她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起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单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家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剧烈,慷慨悲歌。
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慨,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发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论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称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多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烘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足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
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氛围,烘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步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高二语文知识点考点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