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一轮复习).docx
12页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一、微生物的类群微生物的类群细胞类型代谢类型举例细菌蓝藻(蓝细菌)、硝化细菌醋酸杆菌乳酸菌真菌酵母菌霉菌(青霉、曲霉、毛霉等)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病毒烟草花叶病毒、HIV、噬菌体二、在实验室如何培养微生物1、细菌、真菌: 培养基培养 ; 2、单细胞动、植物:培养液培养 ; 3、病毒: 培养 4、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一方面需要为培养的微生物提供 ,另一方面需要保证无处不在的其她微生物 三、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微生物需要的五大类营养要素物质是:1.碳源 2.氮源 3.水 4.无机盐 5. 1.微生物的碳源⑴.概念:但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⑵.来源 ① 碳源:CO2;NaHCO3等( 型微生物能运用)② 碳源:糖类、脂肪酸、花生粉饼、石油等 ( 型微生物能运用) ⑶.作用:①构成 和某些 ②有机碳源是异养微生物的 2.微生物的氮源⑴.概念:是可觉得微生物提供N元素的营养物质。
⑵.来源 ①无机氮源: N2:( 能运用) NH3: ( 能运用) NO3-、NH4+:( 能运用)②有机氮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氨基酸等⑶.作用:要用于合成 、 及含N的代谢产物3.水 4.无机盐5.生长因子(有的微生物能自身合成,有的不能需要额外添加) ⑴.概念: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 ⑵.作用: 和 的构成成分⑶.常用的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四、培养基 1、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 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专供微生物 的营养基质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具有 、 、 、 等营养物质,此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等的规定。
例如:培养乳酸菌需加入 ,若培养霉菌PH呈 ,若培养细菌PH呈 ,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 3.培养基的类型和用途划分原则培养基种类特点用途物理性质液体培养基工业生产半固体培养基观测微生物的运动、分类鉴定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分离、鉴定、活菌计数、保藏菌种化学成分天然物质工业生产培养基成分明确分类、鉴定用途LB液体(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或缺少某种化学物质,以克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增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批示剂或化学药物,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五、无菌技术1.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核心是 2. 无菌技术的目的:一是避免实验室的培养物 ,二是避免操作者 3.消毒与灭菌的比较 定义常用措施微生物培养和组培的应用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措施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涉及芽孢和孢子),不伤及活组织。
玻璃仪器某些不耐高温的液体(牛奶)手、外植体实验室、操作台、衣物灭菌使用强烈的理化学措施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涉及芽孢和孢子)接种环、涂布器玻璃器皿、培养基、棉塞等玻璃器皿六、实验操作:纯化大肠杆菌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计算 ; 2)称量3)溶化、 、分装4)灭菌: 用 法 5)倒平板: 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 倒平板,冷却后 2、纯化大肠杆菌微生物的接种的常用接种措施有: 和 注意:1)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4)无菌操作是微生物实验的核心环节,为避免周边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 进行3、使用后的培养基应 ,以免 。
4、微生物的恒温培养: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 内培养5、菌种的保存⑴.临时保藏: 上4℃保存,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⑵.长期保存:-20℃甘油管在 中保藏6、观测菌落(1)细菌的繁殖: 为抵御不良环境可形成细菌的休眠体—— (2)细菌的菌落1)定义:单个或者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会形成一种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2)特性: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等3)功能: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 的重要根据七、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课题背景1、尿素的运用:尿素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取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干被植物运用2、细菌运用尿素的因素:土壤中的细菌分解尿素是由于它们能合成 二)课题目的1、 从土壤中分离出可以分解尿素的细菌2、 记录每克土壤样品中究竟具有多少这样的细菌(三)实验思路1、筛选菌株:运用以 为唯一 的 培养基筛选菌株。
2、记录菌落数目:1) :运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缺陷:不能辨别死菌与活菌;不适于对运动细菌的计数;需要相对高的细菌浓度;个体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难以观测2) (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在稀释度足够高时,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一种菌落是由一种单细胞繁殖而成的,即一种菌落代表原先的一种单细胞②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注意事项①为了保证成果精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的平板上进行计数②为使成果接近真实值可将同一稀释度加到 的平皿中,经涂布,培养计算出菌落平均数③记录的菌落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其因素是 )3、设立对照:重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成果的影响,提高实验成果的可信度。
四)实验的具体操作 土壤取样 → 制备培养基 → 样品的稀释 → 取样涂布 → 微生物的培养与观测 → 计数(五)课外延伸1、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在以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批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批示剂将变 ,阐明该细菌可以分解尿素2、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措施:将一定体积的水用 过滤后,将滤膜放到 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 ,通过记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八、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分离(一)基本知识1、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觉得它至少涉及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C1酶、CX酶 葡萄糖苷酶纤维素 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映,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浮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 ,我们可以通过菌落与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二)实验操作 土壤取样 → 选择培养 → 梯度稀释 →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 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运用 培养基,如果在具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浮现 则阐明也许具有纤维素分解菌在 取样运用以 为唯一 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的目的: (三)课题延伸(进一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1、为拟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 的实验. 2、纤维素酶的测定措施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进行 的测定九、果酒及果醋的制作(一)基本知识及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 生物,其代谢类型是 ,生殖方式重要是 在 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反映式为 在 条件下,酵母菌进行 ,反映式为 2、醋酸菌是 生物,其代谢类型是 ,生殖方式是 。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若缺少糖源,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