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一).doc
10页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2021-10-2414:07:53)转载▼标签:论文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周恩来中国革命文化分类:学术 关键词: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周恩来 内容提要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设立陆军军官学校,即众所周知的黄埔军校经由此项划时代的创举,国民党才得以巩固广州革命基地,进而东征、北伐,统一全国,以及使中国获得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所以说,黄埔军校的建立,堪称中国国民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黄埔之前,中国便已有很多的军事学校,比如说民国初期就成立的山西武备学堂,但为什么唯独黄埔有此殊荣呢想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黄埔军校区别于其他军事学校的特质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黄埔军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而正确的开展本文要论述的便是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它的主导者,周恩来同志 正文: 华夏文明经历千年的荣光,走到了屈辱的近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面前,腐朽的统治者选择了屈服,而不屈的中华儿女选择了奋起含着热泪翻阅中国近代史,我们难过,我们欣慰难过是因为千年的文明在列强的铁蹄之下惨遭蹂躏,欣慰是因为无数先驱勇士在沉沦的洪流中呐喊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在公车上书,在辛亥革命。
一、黄埔之立 然而,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却屡战屡败,似乎这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给中国来走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改良还是革命,这是个问题然而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并不在此维新百日而败,革命的果实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卑劣的盗取,然后军阀割据,有如战国重现百姓无辜,却要惶惶不可终日乱世之中,惨痛的教训极大地激发了国人整军经武的决心,中国的社会状况尤其注定了会出现一大批军人走到历史的前台并成为时代的骄子少年叶剑英作文时就写过一句令人振耳发聩的话:“兵之物,大矣哉 作为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共和缔造者的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革命民主派,长期以来却认识不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桎梏着人民群众,政治生活没有起码民主可言的近代中国,打破现存社会秩序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这也是他们从事的革命活动长期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民主革命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到来,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地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提到新的高度:以革命精神诠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推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形势与斗争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革命化的军队,于是,1924年6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在中共、苏俄共同推动下,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吴稚晖为政治部主任的陆军军官学校便在黄埔成立了,这就是注定光辉于史册的黄埔军校 二、政工之始 陆军军官学校,黄埔不是第一个早在没落腐朽的清王朝欲以一场欺人欺己的新政拯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时,便有了如雨后春笋的众多新式学堂,其中很多是陆军军官学校这些新式军校的教育,不可谓没有成效它们向广大的进步青年传授了西方先进的军事与政治理念,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腐朽清王朝的掘墓人然而,它们还有不足,那便是,它们培养的军事人才,最后往往会由一个个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堕落为一个个拥兵自重的新式军阀换句话说,那一干旧式的军事学校培养出来的所谓革命人才,其实是根本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孙中山开始没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对这一部分人的器重反而成了他屡战屡败的根源当他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便要想办法补救了而这,正是黄埔军校所要做的 军队国家化是很久以后,重庆和谈时国共争论的话题共产党要求保留对军队的领导权,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断然不能容忍的然而我们只能说蒋介石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却又路人皆知的政治目的选择性的遗忘了一些事情。
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不应该不记得,黄埔军校创办的最初目的,便是创建一支国民党自己的军队 的确,黄埔军校是由国民党中央创办的,其系统并不隶属于政府孙中山就是要“以革命党的精神,来训练这一批革命青年,使他们成为本党的骨干,做本党武力的基础”后来黄埔军校第一任国民党代表廖仲恺曾在《在中央干部会议第十次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徒恃军队,必至为兵所制,不能制兵也因为做事不能不赖力,一方虽赖军力,然一方不可不有一种力量,能制服军队之力量,即党是也于是,国民党借鉴苏联建军经验,在中共帮助下,创立了党代表制1926年3月《国民党代表条例》便明确规定,党代表的目的是“灌输国民革命之精神,提升战斗力,巩固纪律,发展三民主义之教育” 这是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开始,也是黄埔军校成功的开始 三、恩来之功 然而,创立党代表制度只是黄埔军校开展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黄埔军校史稿》中有这样的记载:“政治训练为本校之特点,本校之所以异于其他军事学校者,即在于此盖本校系党立之军事,学校为本党革命之大本营本校之学生,不仅教其运筹帷幄、决胜疆场、冲锋陷阵、杀敌致果之本领,尚需教之认清敌人,辨是非、明利害、知礼仪、尚廉耻,而要言之,即灌输学生之政治常识及本党主义,而培养其革命之精神,实现明耻教战之古训,故有政治部之设立。
由此而知,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大程度上依赖政治部的组织实施 政治部的设立,实际也是国民党在仿照苏联红军的模式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国民党人吴稚晖,但是他不想和共产党人共事,没几天便辞职了继任者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也没干几天,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是邵元冲,也是国民党人,但他把这个职务当成官做,将政治部弄的死气沉沉的所以说,黄埔军校“政治部创立之初,只是个空架子,学校也没有多少真正进步的政治工作可言”这一切,只有等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到来时才得以根本改变 其实,称得上中国共产党黄埔第一人的并不是周恩来,而是举荐周恩来的中共元老张申府只不过,周恩来在政治工作方面要明显比他的前辈,一直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很难 找准自己位置的张申府要强很多没有孙中山便没有黄埔军校,但没有周恩来便没有那个独一无二的英才志士辈出的黄埔军校可以这样说,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之魂,而周恩来是黄埔军校政治工作之魂 对于周恩来,我们并不陌生,应该说是非常熟悉他便是自幼便知“中华不振”,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江歌罢调头东,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少年志士,也是纵横国际,叱咤风云,为新中国死而后已的敬爱周总理。
但我个人认为,他还是一个从小便表现出极强政治天赋的人1916年11月,还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年仅18岁的周恩来便发表《中国现时之危机》一文,指出当时青年学生的任务:“呜呼,危险之期,困难之境,孰有过于今日之中国耶然而国诚危矣吾党青年际世时势,知之可,欲奋起而救之而力有未足,恐谦让未遑,故吾今日之言,愿吾最可敬可爱之同学,闻有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1922年他在德国组建旅欧支部时提出新团员入团应当宣誓,有代表以宗教色彩反对之,周恩来解释说:“我们宣誓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带有政治约束力由此看来,周恩来的政治觉悟要远胜常人,自然能够在政治工作上成就非凡 1924年,国内的革命形势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党需要大批的干部收到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的推荐信,身在欧洲的周恩来复信表示愿意回来1924年9月初,周恩来抵达广州,两个月后,继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接下来便是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 翻开法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浪漫的法国人在战争面前总是显得软弱无力对于他们来讲,失败是家常便饭,胜利反而是件极其稀罕的事然而,我们同样不难发现,法国也有一段在欧洲所向披靡的历史,那便是拿破仑时期。
作为历史的阅读者,我们知道,那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士兵心中开始有一股民族情感在激荡他们终于明白他们是在为祖国而战 军阀与革命者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军阀的战争没有目的,所以他们总在为一些不值一提的很小的目的战争不息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便很睿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每一个学院员,你们是在为人民而战,于是他让每一个青年都变成了革命者 周恩来认为“军队不是阶级,是一种工具”他在1925年发表的《军队中政治工作》中说:“军队的组织更有重大的意义,这军队便是实现我们理论的先锋而在同年东莞商务分会及市民联欢大会上,他发表演说:真正的革命军是“为人民所用的军队”,“打战是为人民打的,若非为人民而打之战,彼等必不去打,能如此者为党军,不能如此者非党军”让士兵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有了这样的信念,士兵的战斗信念与革命理想才不会动摇周恩来紧紧抓住这一点,使黄埔军校学员的思想觉悟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同时周恩来在黄埔学员中强化革命政党对军队有领导权的思想灌输他说“要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众晓得党的理论主义政策”,“晓得革命军的使命”,“晓得时代政治”,“确实其革命观念”,“在革命进行中,一定要遵党的政策”。
为加强革命军中革命党的建设,他制定一套有12项具体规定的严密制度,而这些规定,加强了革命党的建设,保证了党的领导,使党的理论方针能更好的贯彻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还从更细节的方面抓了黄埔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定革命军要“守严格的纪律”,而且让学员明白,革命纪律应当是自觉的,“是各同志甘心愿意遵守的”同时强调密切军民关系,反复宣传“军民一家”,“军民合作”的思想他说:革命军,“若无人民的援助,乃不足负重大责任”,并主持编写了《爱民歌》 至于周恩来同志作为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员,利用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在黄埔军校广大师生间播撒社会主义的火种,为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积蓄更多的力量,便是理所当然的事,研究也比较充分,本人就不再画蛇添足,多做论述了 结论: 由此而知,黄埔军校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其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一批有革命理想的革命骨干而黄埔军校成功的政治工作,则要归功于它的第四任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周恩来一系列首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使得黄埔学员变成一个个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虎将,才有了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的辉煌战果,也才有了永远被历史铭记的以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黄埔精神”。
在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周恩来同志在黄埔军校做政治部主任时的很多治军思想,在其后我党的革命军队建设过程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与广泛的实践有研究说,目前发现的原始资料表明,周恩来是中共第一个具有独立建军思想的人那么我们可以猜想,也许正是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个特殊的历史经历,使周恩来同志的革命思想趋于更加成熟了从这个角度讲,不仅是周恩来成就了黄埔军校的辉煌,黄埔军校同时也成就了周恩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陈以沛、邹志红、赵丽屏《黄埔军校史料续篇》广州人民出版社 2.何虎生、陶军谋《孙中山大传》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9 3.陈建华《黄埔军校研究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8 4.徐万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21.10 5.刘炎《中外学者论周恩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6 6.南新宙《周恩来一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7 第 10 页 共 10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