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
21页《新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新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九龄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为左拾遗时玄宗即位,九龄建言:“臣谓选部之法,敞于不变今若刺史、县令精核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俄迁左补阙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被诏辄成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九龄文雅,为帝知会范阳节度使张守佳以斩可突干功,帝欲以为侍中九龄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遂止九龄体弱,有想藉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善,世称其交能终始者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议论必极言得失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日:‘“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理执如京师 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理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后来考中进士,调任校书郎升为左拾遗后来玄宗即位,张九龄上疏说:“臣认为选部的法则,其弊病在于不变如今若在刺史、县令中详细核查,在管内每年当选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等级的,送到台里再加选择,以所用人的多少来评定州县的好坏,那州县就会慎重对待所荐举的人可任官的人才多了,吏部也可顺利完成任务,不会有那么多的庸人了所以说,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
才能分出了等级,就不会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不久调任为左补阙张九龄颇能鉴别人才,吏部考试时,张九龄常与右拾遗赵冬曦一同参与评定,当时称他们考核为“详平”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曾推荐张九龄可任顾问张说死,天子想起张说说的话,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那时要赐渤海诏书,而能写这样诏书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张九龄起草,渤海之事也就办成了升张九龄为工部侍郎,管理草拟制诰事张九龄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那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皀因斩杀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张守皀为侍中张九龄劝谏:“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难道说国家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此议就作罢张九龄一向体弱,但很有风姿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张九龄则常让别人代他拿着,特制一个笏袋以后,朝臣们的笏也都装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问:“他的风度能与九龄相比吗?”张九龄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称道他们的交往能始终如一到他任相位时,能不避权贵而直言,保持大臣的节度张九龄有所议论时,必认真剖析得失。
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王圭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王圭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竟赦了安禄山皇帝后来避难到蜀,思念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落泪病死,终年六十八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赐谥为“文献” 《旧唐书·张九龄传》《新唐书·张九龄传》《新唐书·张九龄传》(二) 2、《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迁吏部侍郎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上元三年,吐蕃叛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安可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
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视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首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遗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入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且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帝亲劳宴,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诏露元年,实厥阿史德温傅反,众数十万诏行俭为定展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吏白:“士安堵,不可扰不听,促徙之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温傅合行俭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突厥悉平帝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行俭工草隶,名家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 (节选自《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删改) 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年间,考中明经,升迁做了吏部侍郎他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拟定州县官员升降、衡量资历高低的制度,被后世沿用。
上元三年(676)吐蕃叛乱仪凤二年(677),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和吐蕃结为联盟,朝廷准备征讨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怎么能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就会路过二蕃,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飞沙走石,白天如同夜晚,向导迷了路裴行俭命令宿营举行祭祀,传出号令说:“泉水不远将士们才稍微安心很快就云散风静,向前走了几百步,水泉丰沛草木繁茂大家都感到惊异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效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等到秋天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防备装行俭从容召集四镇的酋长,假装相约打猎,愿意跟从他的四镇子弟有万人,于是他暗中统率军队出发几天后,日夜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召见都支都支本来与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抵御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
这天,行俭又传出作为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逮捕押送碎叶城皇帝亲自设宴慰劳,并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部众有数十万人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大军暂时驻扎在单于的北边,傍晚,已经扎好了营帐,战壕已全部挖好,裴行俭改变命令迁移到高冈上扎营军吏说:“将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不能扰乱他们裴行俭不听从,催促他们迁移营地到了夜晚,狂风暴雨突然来了,原来扎营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众人没有不惊叹的当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会合裴行俭使用了反间计,劝说伏念,使他与温傅互相猜忌伏念害怕,暗中向行俭表达了甘愿服罪之意,并且请求将温傅绑来以表忠诚突厥全被平定 皇帝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跤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高宗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相同数量的骆驼马牛,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直到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裴行俭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他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 《新唐书·裴行俭传》 3、《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以事陛下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
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恐累卿,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删减) 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父亲岑之象,在隋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告了一状,无法申冤岑文本当时十四岁,到司隶官处替父亲申理冤屈,辩论和对答的言辞悲伤流利而又无可辩驳,整个官署的人都感叹赞赏他,他父亲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仪表美好,擅长写文章,见多识广且融会贯通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官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任职太宗在举行完藉田礼之后,又在元日召见群臣,岑文本奏上《藉田》、《三元颂》两篇,辞藻华丽情致丰富李靖又向太宗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当时颜师古担任侍郎,自从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决议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于是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封江陵县子 过了一年岑文本任中书令,跟随太宗征伐辽东,太宗把事情全部交付给他,粮食运输的目次、兵器甲胄的总目、物资配给的次序等事都要办理,文本筹算不离手,因而心力交瘁,形貌举止不同于平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