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儿童科学家故事小学莫尔斯电码.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70889540
  • 上传时间:2022-03-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9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儿童科学家故事:莫尔斯电码为了尽快地把有用的信息传递到远方去,古代的中国,在遥远的边塞通向京城的道路上修建了很多烽火台,边疆一有战事或其它紧急状况,就一站接着一站地点起烽火,把信息传到京城帝王那里但是,烽火台造价很高,还需要昼夜派人驻守眺望,又不能传达信息的详细内容,所以,大量的信息还得靠人力传递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这个地方战胜了波斯军队,赢得了保卫国土的成功为了让首都人民尽快地共享这一喜讯,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状况下,希腊军队的将领就派了一个叫斐迪辟的士兵,徒步从马拉松平原一刻不停地跑到了当时希腊的首都雅典当斐迪辟向首都人民报告了成功的喜讯后,最终因极度疲惫而倒下牺牲了为了永久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就把他所跑的全路路程(42195米)列为长跑竞赛的一个工程,并命名为马拉松赛跑在古代,人们传递信息是多么地困难啊古代人们竭力地查找最快的传递信息的方法,然而,只能在神话小说里制造出“千里眼”和“顺风耳”,以寄予自己的抱负 “顺风耳”的抱负最终由一名美国画家实现了,他就是电报机的创造者──莫尔斯。

      19世纪初期的一个秋天,在一艘航行的船上,一群旅客正围着一个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听他叙述创造不久的电磁铁:一块马蹄形的、缠着导线的铁块,一通电就会产生吸引力;而电流一断,吸着的铁性物质便都掉了下来大家都被这新奇事吸引住了当时莫尔斯也正好在场,他在感到奇怪的同时,却比四周其他人想得更深、更远他向杰克逊问了一个问题:电流在导线里流淌的速度快不快(可见莫尔斯毫无电学学问)?当他知道电流的速度快得在几千千米长的电线里,一瞬间就能通过时,一个大胆而又新颖的想法,在他头脑中消失了 海轮上的巧遇,转变了莫尔斯的生活道路他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绘画事业,开头了创造电报的艰难讨论工作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他最终获得了胜利,利用电流一断一通的原理,创造了电报机和用点画表达信息的电码──“莫尔斯电码”(目前使用的小学自然课本中选编的电码就是其中的一种),使通讯变得便利了 电报虽然能快速地传递信息内容,但是,发报人先得把信息内容转换成符号,按肯定的操作规律把这种符号发送到收报人那里收报人收到这种符号后,再利用电码把它所代表的内容翻译出来,还是比拟麻烦假如能直接传送语言信号那该多好啊!人类是永久也不会满意的,创造了电报后,又在给自己出新的难题了。

      第一个向这个难题宣战并获得成功的是美国一位讨论聋哑语的教师贝尔贝尔开头讨论这个难题时,对电学一窍不通但是,他在讨论人的声带过程中想到:声音是靠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能不能把这种振动通过电流的强弱变化送出去呢?能不能把物体的振动变成变化的电流,再把变化的电流复原成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来呢?这可真是个大难题 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贝尔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华盛顿,从头开头学习电学学问经过3年的发奋努力,他在机械工匠沃特森的帮忙下,最终在187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话筒和听筒用电流传送声音的抱负实现了但是,当时的杂音太大,传送距离又太短,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1878年,大创造家爱迪生对机作了较大的改良,使通话距离增长到100多千米 192022年,贝尔又进一步解决了由于长距离通话给机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最终在这一年的美国,架起了第一条长达6000多千米的线路 现在,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通讯工具在一些兴旺国家,平均每1~2人就拥有一台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有的机当仆人不在时,能自动地把对方的传话内容记录在磁带上;有的除了通话外,还能同时传送手写的文字或图形;有的甚至能通过机前的荧光屏使通话人相互见面。

      这可真比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神了,由于这种可视同时具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双重功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