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工作的失范与创新浅析.doc
4页新闻采编工作的失范与创新浅析摘 要:防范新闻职业失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 发挥主导作用;媒体要提高自律意识,借鉴国外媒体成熟的规章制度的合 理成分,同时广泛争取受众的监督和参与,如此方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 传媒职业水准的提高和职业规范的完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 知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改革是必然趋势,如何回流 读者观众群体,是采编工作创新的方向关键词:新闻;采编;失范;创新1新闻采编工作的失范说到失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虽然,从 根本上说,媒体的失范,根子确实在于从业者职业态度不端正、新闻专业 主义精神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失范现象的存在, 是有着诸多主客观原因的采编过程中出现的失范,可以说是职业失范的 折射和反映但如果仅仅从职业道德高度上予以强调,则又过于笼统,不 利于对失范现象的全面认识和预防因此,有必要认真盘点一下在新闻采 编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失范现象,并进行仔细分析,以期找出预防和规范的 应对之道1.1新闻采编过程中常见的失范现象有偿新闻新闻人的职业理念,要求采编和经营分离,记者和媒体绝不能凭借党和人民赋予的采访权利进行寻租,也不能借发稿权夹带私货。
但在实践中,有偿新闻成为新闻不正之风的重中之重有偿不闻这也 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在报道对象的收买下,或者屈于权力、金钱和人情 的诸多压力,记者和媒体对问题新闻不予报道有偿不闻也指新闻媒体或 新闻从业人员以公开曝光或编发内参为名,谋取私利,然后不写或不发新 闻或内参新闻偏见从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新闻既是一种社会的 产物,同时也一种组织性的产物,是专门负责采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 所制造出来的产品策划新闻新闻策划是一种正常的报道程序,但策划 新闻则是对事实的一种设计和加工,虽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 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相去千里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 或个人利用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公 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当内容或者法律禁止的内容, 从而破坏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的违法行 为放大伤害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职责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新 闻工作者有责任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新闻需求然而, 报道并非越详细越好个别媒体由于报道目的不端正,为取悦公众,为挖 掘爆料无视受伤害人的利益,强制采访,且没有必要的保护和节制,在报 道中“跑偏了题”,挖掘太多与本案无关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媒体获取这 些信息的方式,是以伤害受害者为代价。
此举违背社会伦理,也违背了社 会对媒体的期待抄袭改编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的第二落点, 将在别地发生的新闻,改头换面进行改编,移花接木,炮制几个数据,编 造一段“当事人,,的说辞,杜撰几句“专家”的话,便堂而皇之地操弄“新 闻”出炉了要素虚化新闻记录事实,揭示真相,各个相关新闻要素理 应引之有据,用之恰当,言之有理但在一些新闻稿件中,看似要素齐全, 材料完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有的新闻要素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真实 的“要素”,而是一种虚拟形态的主观设置有的材料看似有根有据,再 仔细辨别,才发现原来只是记者本人在自言自语这些模糊要素的存在是 出现模糊新闻和虚假新闻的直接原因之一,它实际上是对事实真相的虚 化,对媒体公信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断章取义从近年来各大新闻事件 中网友所表现出的一些非理性情绪看,某些新闻报道确有以偏概全、制造 噱头、刻意炒作的嫌疑也正因如此,被批评对象谴责媒体冤枉、曲解、 误读的各类申辩也不鲜见一些声音很快就被一边倒的谴责之声所掩盖, 一些真相也被一边倒的质疑声所扭曲一些记者编辑在对新闻人物报道进 行写作编辑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有选择性地撷取自认为最 有料的一两句话,以“标题党”的手法予以渲染,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记 者的采访,不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描述,而是带着有色眼镜进行选择 性地加工,使观众产生严重的误读,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和伤害, 此类现象不胜枚举,也是新闻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1.2新闻采编失范的预防进一步加强媒体自律自律是防止新闻采编失范最有效的途径媒体 的从业者要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水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积极预防职业行为失范进一步加强对媒体 的监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媒体自我管理制度,树立制度刚性对出现职 业道德危机的媒体和从业人员,一经发现,便予以严惩,以挽I口I社会信任强化媒体人的职业规范,严格采编纪律进一步加强传媒素养教育传媒 素养教育是防止媒体失范的有效方法传媒素养强的受众面对真假难辨的 信息,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辩证地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媒体人职 业失范的危害进一步强化监督舆论的制度设计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在 尊重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舆论的制度设计,让社会公 众对媒体的表现,有切实的发言权和批评权,对媒体的越位、失位和错位, 有反制能力,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更具体,更具操作性2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2. 1思维创新需要多从群众的角度来多报道一些新闻一-会议报道是比较专业且乏 味的。
如果能将会议的报道进行改善,以一种新的方式报道为样的报道 是有新意的,是根据群众的喜好、需要为主体的群众其实并不是不喜欢 新闻类报道而是一些新闻确确实实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既陌 生,又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他们才会去选择其 他的节目,而不会对纸媒新闻感兴趣了新闻采编可以从这一思路入手, 不但要能够对会议的新的时事和政策讲明白,还要在会议的新闻中发现一 些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方面,予以提炼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新闻的主要 内容就是透露出会议的政策和消息以及广告报道的宗旨是能够让观众 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与掌握相关的消息及动态要想让群众喜欢新闻报道, 就必须要积极地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改变思路尽可能地多报道一些和 群众有关的新闻消息,同时还可以将会议以及相关的领导活动的焦点融合 到一起要有别具一格的思维理念,新的创意,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可 看性的加强一-多报道一些有关党的政策的新闻,同时也要关注到群众的 喜好对一些新闻报道进行改动不是将其缩减或删除,而是要加强可读性 新闻是大众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新闻具有了新意,不老套, 有较高的可读性,就获得了双赢2. 2形式创新当今是信息时代,随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 我们的生活。
显而易见的就是各种媒体所传播出的信息已经充斥着我们的 整个生活我们会运用视觉与听觉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利综合,从 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随着多媒体手段的强大冲击,新闻记者的采编 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加强采编工作上的创新,使电视报道更具艺 术性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新闻记者在采写稿件时要能够从开头就引起 观众的兴趣参考文献⑴唐亚娟.采编环节中的“新闻敏感”论析[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