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崔银银行为主义者对恐惧获得的解释.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8275261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为主义者对恐惧症获得的解释静宁县界石铺中学 崔银银 743421摘要 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从种系发展来看,对于保存个体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这种恐惧情绪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成为一种病态了,发展的严重一点就成了恐惧症了,那么,恐惧症是怎么从恐惧发展而来的呢?很多心理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行为主义者对这一问题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正常行为”一样,恐惧症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但在行为主义者的阵营中对学习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恐惧症获得的解释上存在差异,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多拉德与米勒和班杜拉都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就对这些研究做一些整理和论述关键词 行为主义者 恐惧症获得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十一,对种族的延续和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体的生存也具有适应的作用,但是恐惧若无限制的在一个人的心理出现的话,它就会成为一种病态,表现的严重的话,就会成为恐惧症,影响到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为了能够更好的来哦接恐惧症的获得机制,找到更好的治疗和消除恐惧症的方法本文主要从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的行为主义理论着手,对恐惧症的获得做出一定的解释。

      1.概念的界定1.1恐惧的界定恐惧(fear)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早在19世纪,查里·达尔文就在其经典著作《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现》中对恐惧做了如下描述:“很久以前人们的恐惧表现方式和现在是一样的……当我们的祖先遭遇危险时,要么逃跑,要么和它进行激烈的斗争,这种巨大的努力会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脯起伏、鼻孔扩张等反应”[1]按照凯利的观点,恐惧类似威胁但在程度上较轻当一个人的建构系统的边缘要素而不是核心建构被证明无效时,恐惧就会产生恐惧就像威胁一样,假如这样的话,除此之外他是一个似乎即将接任的新的附属性建构,而不是一个即将接任的综合性建构” [1]一个人如果被一只以前对他友好的狗咬了,他可能体验到恐惧在一个人的建构系统中这种经验的改变肯定是微小的例如一只友好的狗现在成了有时会咬人的友好的狗后来,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恐惧进行了界定在生理心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到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后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它是一种具有足够效力和生物性驱动的动机状态(LeDoux,1995)临床上把恐惧看作恐怖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境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 [1]。

      发展心理学认为,恐惧是对可知觉威胁或真实威胁的正常反应,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2]我国学者认为:恐惧是人类的原始情绪之一,是有机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本研究认为:恐惧是指个体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存在的外显或潜在危险或威胁,而又对该情境缺乏充分了解或不能控制时所产生的情绪;同时产生心慌、惊叫、毛发竖立、流汗、面部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Russen等(1982)认为情绪概念的实质是一个具有抽象一具体层次结构的类别体系[1]因此,对恐惧概念的理解还需考虑其具体的子类别作为中位水平的情绪类别之一,恐惧又包括两个子类别:其中一个类别内的具体情绪有焦虑、忧虑、紧张、担心、忧惧、担忧、高度紧张、畏惧;另一个类别由惊慌、震惊、害怕、惊骇、恐怖、可怕、恐慌、歇斯底里、窘迫等具体情绪组成本研究中的恐惧即采用包括这两个子类别中所有具体情绪在内的恐惧概念1.2恐惧症的界定在DSM-Ⅳ(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s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4th edition )、ICD-10( International Classifiaction of Disease ,10th edition )和CCMD-2-R( Chinese Classifiaction of Mental Disorde ,2nd edition ,revision ) 中对恐惧症做了详细的界定。

      [4][5]1.2.1对恐惧症的概述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4][5]1.2.2恐惧症的分类在上述的三种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和方案将恐惧症的归纳为三大类[5]:1.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聚会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为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2.社交恐惧症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而不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3.单一恐惧症指患者对某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1.2.3恐惧症的临床分类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所谓恐惧症是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一旦面对这种物体或环境时,恐惧症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怖感,以致会千方百计地躲避这种环境,因为他害怕自己无法逃脱恐惧症的病因不是单一性的一般认为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即遗传性的性格脆弱,天生紧张而显神经质,这类人最易产生恐惧感另一因素是无能解决自身承受的精神压力1.3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现实生活中,我们正常人也有一些恐惧情绪,如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紧张或害怕的情绪,这对于保护个体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使个体避免接触那些对其有危害的事物或情境,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能,亚历山大·波列耶夫认为恐惧是人的一种很正常感觉,是一种警告危险和提早防备的信号,而恐惧症是一种病态和精神障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时候我们所恐惧的对象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合逻辑的、不合情理的东西,就成了我们所要治疗和消除的2.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行为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所有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恐惧也不例外,他们认为既然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么就可以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消除它。

      本文主要从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华生、多拉德与米勒和班杜拉的研究和观点出发对恐惧症的获得的理论做相应的整理和论述2.1早期的行为主义的观点早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恐惧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这可以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华生和赖恩的一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他们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他们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6][7]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和赖恩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和恐惧症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华生和赖恩(1920)通过条件反射实验成功地使得9个月的婴儿艾伯特对大白鼠产生了恐怖症并提出了条件性恐怖(如艾伯特的恐怖行为)的减轻和消除办法,认为有四种可能的策略来克服这种条件反射:(1)通过实验性消退方法;(2)通过在引起恐惧的客体周围进行"建设性"活动的方法;(3)在感到恐惧的客体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给儿童吃糖的方式"重建反射";(4)在恐惧客体存在时刺激催情带的方法1924年他提出了一个能减轻或消除条件性恐怖的最有效办法—"去条件化技术",即在恐怖物体出现的同时伴随产生一个愉快事情使之发生竞争反应琼斯(1924)采用去条件化技术成功地治疗一名3岁儿童彼特的动物恐怖症(他恐怖兔子、老鼠等多种物体)[5]琼斯的方法是给小儿吃东西时,将放着兔子的笼子逐渐移近,然后把笼子放到小儿坐位旁的桌子上,随着耐受性增大,最后彼特能够抚摸和抱着兔子而没有一丝恐惧,与此同时他也逐步消除了对棉花、毛皮大衣、羽毛和老鼠的恐怖。

      2.2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多拉德和米勒认为某些内部的心理现象也与外部行为一样,也是学习的结果,他们认为恐惧时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同时他们也承认习得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泛化和分化的现象正常人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经验的增长,会对恐惧和讨厌等习得的反应产生合理的分化1948年,米勒做了一个著名的获得性恐惧的实验[6]他在实验箱中设置了黑色和白色两个隔间,用电击的方法使一个小鼠学会了从白色隔间跑进黑色隔间以避免电击在停止电击后,米勒发现,只要将小鼠放进白色隔间,它就出现好象被电击了一样的反应:撒尿、排便、蜷成一团,然后跑进黑色隔间这说明小鼠已经学会了对白色隔间的恐惧随后,米勒让这只小鼠只有先转动一只小飞轮才能从白色隔间中跑入黑色隔间,即使没有电击,小鼠也很快学会了转飞轮;最后,米勒用杠杆代替小飞轮,在依然没有电击的情况下,小鼠转飞轮的动作迅速消退,它很快学会了新的按杠杆的动作这个实验证明:(1)恐惧是可以学会的;(2)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在它的作用下,小鼠能学会许多可能导致“恐惧”降低的行为而且恐惧这种反应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它一旦产生就很不容易消失多拉德和米勒也承认习得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正常人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经验的增长,会对恐惧和讨厌等习得的反应产生合理的分化而对于某些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习得的这些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常常是过度泛化而不能合理分化多拉德和米勒区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泛化:那些建立在刺激之间的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上的泛化是一级泛化,这是天生的两个刺激间的物理属性越相似,它们产生相同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些建立在言语符号的基础之上的泛化叫做二级泛化我们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好孩子”的学生会有一套区别于对待“坏孩子”的反应,只要别人告诉我们谁谁是一个好孩子,我们就会用好孩子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如赞赏、微笑、温和等等来对待他可见,二级泛化有时能够具有比一级泛化更为强大的效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对某种东西的恐惧能够达到“谈虎色变”、“闻风丧胆”的程度如此看来,恐惧、焦虑和其它非理性的惧怕反应,都可能是由于类似的经验而产生的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曾经由于一次攻击行为或性行为受到过粗暴的体罚,他就可能对攻击性的或性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厌恶、焦虑和恐惧,甚至只要接近类似的行为、情境,乃至想法,就会引起强烈的恐惧,进而发展出一些不合常情的回避或逃离行为这种恐惧可能十分强烈了,以至个体无法忍受足够的时间来学会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

      因此,对待这种恐惧反应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情境,使病人能在不受惩罚的条件下体验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