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第1篇.docx
20页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篇一:信息技术读书笔记】信息技术简介——读书笔记王立勤2012-5-23信息技术简介一、信息与信息科学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学的归宿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核与外壳的关系;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信息也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住处科学所要研究的信息运动的七种规律:信息产生的规律、信息获取的规律、信息再生的规律、信息施效的规律信息传递的规律信息系统优化或自组织的规律信息过程智能化的规律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二、信息技术技术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科学,人们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争取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后来在人类认识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科学技术才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四种器官及其功能: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平衡感觉器官等――获取信息传导神经网络,它又可以分为导入和导出神经网络等――传递信息。
思维器官,包括记忆、联系、分析和决策系统等――加工和再生信息效应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施用信息信息技术四基元: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主体技术层次:主干――四基元应用技术层次:枝叶与花果――四基元繁衍出来的具体技术群类支撑技术层次:根系――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基础技术层次:土壤――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古代信息技术(远古――19世纪中叶):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文字、造纸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二)近代信息技术(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电报――序幕的拉开,1844年,美国画家,电报发明人莫尔斯――篇章的推进,1876年,美国教授,贝尔无线电信――高潮的到来(三)现代信息技术(20世纪中叶――现在)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1946年,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6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作,1993年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因素:客观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硬件、软件及资源);二是教师的因素;三是学生的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维护者、应用者)篇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业余学习笔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然是要被淘汰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1、首先要确定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由此决定的任务的提出,应是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任务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这种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这个应用程序时,教师先由学生来决定画什么内容;若学生决定画一幅田园风光图,那再进一步让学生来设计这幅图画中应该有哪些内容;学生设计画中有农庄、夕阳、彩霞、树、小河、青草、牛等等这样,让学生来设计、分析好这幅田园风光图,因为这是自己设计的,因而学生都表现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3、接着就是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以画田园风光图为例,对于农庄这一图案,就涉及了如何画圆角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如何倒颜色,画瓦砖;对于太阳、树、牛这些图案,就涉及如何导入图片,并如何对图片进行大小、位置的调整;对彩云这个图案,又涉及到如何将在word中编辑好的图片剪切过来除了这些操作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操作,都是需要学生去处理,去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先去查有关的资料、书籍,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反正,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能够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4、要注重及时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完成了田园风光图后,教师选出三、四幅作品,由大家一起来评论,说出可圈可点之处,并由学生本人来说明画这幅的意图及本人的操作重点另外,其他学生对这幅的操作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由画图本人来答疑最后,由教师指出这幅图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之处经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学生茅塞顿开现在,再以“虚拟购机为任务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一)前期准备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收集资料,制作成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内容的硬件diy、评测与导购等内容的网站,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提供几个相关的参考网站,供学生查阅但不提供所要的全部资料二)活动过程1、布置任务(1)教师向学生布置虚拟购机的任务,并提醒买计算机前后要考虑的问题2)说明虚拟购机任务的要求:以组为单位,7天完成,将机器配置及选择理由制作成演示文稿2、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为组长根据计算机用途和有限的奖金,讨论买一种什么配置的机器,然后进行分工并制定小组的购机活动计划。
3、搜集信息,调研市场(1)学生通过网络访问网站,从硬件diy、评测与导购中了解硬件的性能指标、结构和如何选购等方面的常识2)通过网络及期刊等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市场行情4、分析信息,确定配置学生在了解市场行情的过程中,搜索到大量信息,一种配置有不同的品牌、性能和价格学生面对大量信息,根据需要对它们的性能、价格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2-3种产品,然后拿到小组里讨论,最后确定本组机器的配置5、制作演示文稿虚拟购机要求每个小组将本组所选择机器配置及其理由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要求学生掌握powerpoint制作文稿知识,于是产生了新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6、交流(1)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演示文稿,讲解机器配置,其他小组同学针对这个组的机器配置提出不同建议,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2)同学们畅谈完成虚拟购机任务的各种收获和体会3)教师总结并提出希望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对某些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并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进行正确引导,而后提出期望,建议将演示文稿存成超文本格式,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其他同学借鉴这样,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尤其重视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
对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课程整合的技术环境的层次性(一)课程整合必须依托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信息技术指“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指传播信息的有关技术,除网络技术以外,还包括视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主要分三种媒体类别:1.常规的视听技术媒体:如电视机、vcd、dvd、mp3、录音机、投影仪、电影等;2.计算机媒体:主要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和标志的多媒体技术;3.技术媒体:包括校园网、校际网和互联网等当前,学术界比较强调用狭义的概念,认为课程整合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