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专题中国古代金银器鉴赏30讲(下).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文博专题中国古代金银器鉴赏30讲(下) 文博专题:中国古代金银器鉴赏30讲(下) [发布日期: 2022-01-26 ] 本文已被欣赏过 3005 次 邵磊 (南京市博物馆) 16 终唐一朝,金银器制造业性质的变迁对唐代金银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唐代中后期金银器的区域性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概括怎样识别? 唐初,金银制作根本由中央政府和皇室垄断,明确的金银制作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掌冶署内的作坊,一是金银作坊院后来又增加了一处,即文思院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多件金银器皆为文思院出品,如鎏金银盐台、银茶碾、银茶罗以及重三百八十两的金花银五足炉等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大都是皇室与贵族施舍,可知文思院所制金银器大都是供给皇室的唐代早期出自皇室和中央官府金银作坊的金银器,亦不乏出土的实例,如西安西郊出土的咸通十三年六月二十日敕造“宣徽酒坊”银注壸,可能即出自金银作坊院今所见8世纪中叶以前的唐代金银器,由于大多不具錾款或墨书,故尚难断其属性,但已知唐代金银器中最精致的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不仅在工艺上较晚唐带刻铭的皇室作坊的制品更为精致绝伦,加之出土于唐代都城长安,故应属皇室或中央官府金银作坊的出品无疑。
唐代中后期,在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大背景下,加之金银原材料产地、供给多凭借于南方的客观现实,中央政府实时调整经济政策,允许地方官府甚至私人制造金银器,再通过赋税、宣索和进奉的方式收缴产品,于是展现了皇室、中央官府作坊和地方官府作坊、私人作坊并存的昌盛景象地方官府和私人作坊金银手工业的兴起,金银器制造加工的产业化,使皇室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操纵金银器的流向,金银器的使用逐步趋于普及,大量造型干脆、质地轻薄且錾刻名称、重量及作坊牌记的银质器皿应运而生,这正是金银器趋于商品化的重要标志而金银器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普及程度越高,这充分说明,由于广泛的需求和原材料的充沛,晚唐社会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金银器的实际拥有者至此,金银器的使用再也不是少数权贵们所能垄断的了 唐代地方官府金银作坊的遗物,以1982年镇江丹徒丁卯桥银器窖藏的察觉最为重要这批遗物中,同类器物的重复率极高,且绝大多数未经使用,并伴存不少残次品与半成品如银钗是妇女束发用物,使用时少者1枚,多亦不过数枚唐代银钗种类极多,往往在绮丽的钗身上雕镂花草飞凤,有繁缛繁杂的纹饰,精致堂皇、张扬华贵,足以令人想见唐代妇女追求天性解放的时代风俗。
而丁卯桥出土银钗饰多达760件,顶端均为简朴的半环状,无任何附属装饰,大量造型干脆而雷同的银钗集中在一起,不应是个人自用的首饰,而只能是待加工出售的半成品除钗类外,丁卯桥窖藏出土的器皿也很更加,如银盒多达28件,内有15件素面圆形银盒,造型、尺寸、重量都与伴出 的4件鎏金鹦鹉纹圆形银盒成品完全一致,识别仅仅是没有纹样装饰这一现象说明,15件圆形素面盒理应尚在制作之中,结果完成的样式应与有纹饰的4件圆形银盒大致一致凡此种种,充分说明该窖藏出土的器物应是作坊的出品由于丁卯桥窖藏银器数量极多,且成品奇怪精致,私人作坊难以致有如此之大的规模,因此,它们应是由地方官府经营或操纵的作坊的物品 唐代中晚期,随着私营手工业作坊和单独经营者渐多,唐代金银器制作的私人行业也已展现《南楚新闻》载:“(薛)昭纬经(黄)巢贼之乱,流离绝粮,忽遇一旧识银工,邀食甚丰昭纬作诗曰:一碟毡根数十茎,盘中犹更有红鳞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开初学冶银”可见个体金银工匠身为高级技术人员,收入丰厚令人羡慕浙江长兴县下莘桥唐代窖藏,出土金银器约100件,也存在同类器物大量重复展现的处境,如银钗有45件,鲜明不是个人遗物。
而其中的25件素面银钗很简朴,只是双股银条而已,另有16件对比华美的凤钗,钗的顶端饰镂空凤凰缠枝花凡此种种,貌似是为不同订户分别制作的器物至于勺、匙29件以及银筷15双,也不像是一般家庭的生活用品下莘桥窖藏出土器物重复又不配套,应属待出卖的商品与产量大、器物精致的丁卯桥官府金银作坊相比,下莘桥没有高级奢华的器物,两者之差异或应正是官营、私营作坊的识别 官府手工业作为商品经济不兴隆的产物,在唐朝前期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为国家手工业主体,生产目的主要为得志统治者的直 接消费,因此,掌冶署、金银作坊院几乎是强制性地征招集中了各地有高明纯熟技术的金银工匠为官府或皇室服务,客观上也为工匠们供给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遇身怀绝技的工匠,往往世代相传,一向为官府服务,从而保证了特殊技术的传授和提高以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为例,可以看出唐代早期由皇室操纵的官署金银器在工艺史、科技史上的巨大成就天论是盆、碗、杯、盒等,器形都规整稳定,体态和谐,说明唐代工匠对合金比例掌管得分外纯熟从金银器皿的修整痕迹上来看,加工刀具多种多样,而且细致度很高,扣合都分外精细,如三足束腰形小银罐,以子母口相扣合,盖上后极紧,空气无以逸入,以致时过一千余年,银白色的内壁照旧锃亮如新。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镂空双蜂团花挂链银香囊,总共有四层布局,球形外壁和半球形金盂的圆度率极高,与内外两层机环的连接使用铆钉和管状垫片四层布局的四个连接点呈垂直分布,由于设计科学、制作精确,组合在一起,至今依旧运转自如由于官府制作金银器,原材料充沛,故在产品的质量臻于很高水准的同时,往往亦表现为生产的不受限制和不计本金如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众多的人物纹带把金杯、小口银瓶等,系由铸造而成,胎体甚为厚重,金银属贵金属,极少制作大型器,也极少制作厚重的器物,何家村窖藏众多的胎体厚重及形体硕大的金银制品的出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供朝廷的皇室和中央官府作坊,在生产制作上不计本金的客观现实 而在商品经济兴隆的条件下兴盛进展起来的地方官府与私人作坊里生产出来的用作商品的金银器,往往在得志人们爱好与需要的同 时,对贵重的金银材料却尽可能减省,即便是特意制造的进奉之物,由地方官府或私营作坊承制,也显示出了轻薄的特征然而轻薄却并不意味着质量的降低 区域性的特征,只有在同时期作品的对比中才能表达出来,将西北中原地区察觉的金银器与以镇江丁卯桥窖藏银器为代表的南方器物群对比,就能看出中晚唐以来金银器的南北区别。
中晚唐的金银器皿普遍流行多曲瓣器形的做法,但南方器物的曲瓣更为醒目,如丁卯桥菱花形银盘、素面多曲银碗、葵花形银茶托等,更加强调器物的弧曲变化,使口沿凸凹显著,整体造型如盛开的花朵,北方制品那么对比含蓄,如法门寺饰折枝花的葵花形银盘,口沿虽是五曲瓣形,但分瓣处只是微微之内凹,整体感觉仍是圆形 南方地区的碗和杯类器物,流行较高而雄壮的圈足,更加是大型带圈足的盒主要为南方金银作坊所专擅,丁卯桥窖藏共计出土了20多件这种形制的银盒北方如法门寺地宫察觉的这种带圈足的盒,从錾文内容来看也是南方进奉的贡品 南方对动物造型追求逼真的效果,丁卯桥银筹筒被制作成特别写实的龟形座,龟抬头作爬行状,背甲按龟背自然状态做成不规矩形,但都较为完整,龟甲片内还錾刻细密的线纹,自然和谐,极为生动法门寺地宫龟形银盒及山西繁峙龟形银盒虽与银筹筒用途不同,但都是形状写实的龟形器,唯造型呆板,细部装饰之图案化倾向也很浓重如法门寺龟形银盒,其龟甲被严格限制在龟背整体之内,故有些龟甲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