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下) (5).ppt
2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科 举 制,出现,影响,唐,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创殿试、武举,分科考试,设进士科(出现标志,扩大国学规模,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隋,完善,提示,从考生的目的看,从试题的范围看,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看,清代考生抄写论语夹带进考场,你认为科举制有什么弊端么,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隋炀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唐太宗,唐太宗重视科举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者多达千人,而录取者,仅百分之一二,北京成贤街国子监,为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通过科举考试,谁是最大的获益者? (政治、思想,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武则天,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
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宋人殿试图,清代武举考试:骑射,唐玄宗,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高门权贵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科举制的实施,给下列阶层带来什么影响,讨论,科举制度的基本制度就是通过考试逐级选拔人才唐朝的科举考试分州县试和礼部试两级,宋代又增殿试一级明清时考试增为四级:科试,及格者为秀才;乡试,及格者为举人;会试,及格者为贡士;殿试,及格者为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明清的各级考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进士及第后授给一定的官职,科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 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 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 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 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
策 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 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 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 (一诗一赋),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 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 考法的源流,举子看榜图,大雁塔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大雁塔,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卷,状元赵秉忠(15731626,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殿试卷真迹,价值连城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青州博物馆,2003年6月25日四川发现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和补考证 这是在四川成都发现的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院试卷结票(左)和补考证(右)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名为院试卷结票, 是清代光绪年间成都府华阳县的李升荣参加秀才考试时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