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大气质量.doc
8页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大气质量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大气质量今冬全国多地雾霾笼罩,污染由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扩散至沿 海地区,给民众交通出行和健康却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央气象台专家 分析,此次雾霾天气出现是由于冷空气势力弱,形成大雾天气后使空 气中的污染物很难扩散,加重了空气污染,导致各地PM2. 5 “爆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1月15日谈及空 气污染治理问题时强调,应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 PM2. 5的数据 解决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必须要有所作为!他同时指出,一 方面耍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 强自我防护,需耍树立全民意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今冬连续阴霾天气再次警示:大气区域性复合污染形势严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和持续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以煤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和生产力不合理的布局,使得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并呈 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征,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耍因素之一所谓大气复合型污染,是指空气污染由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变为 煤烟型污染与机动车尾气型复合型污染即受制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 构,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为主的煤烟型污染尚未解决, 但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悬浮颗粒物等污染问题也将会U益凸显。
与此同时,城市大气污染问 题逐渐由单个城市向区域复合型污染转变例如,珠三角地区的烟尘、 粉尘和二氧化硫等城市大气污染物指标,出现同时上升或降低的现象, 区域污染特点突出这种局面称为我国“十二五”以及未来大气污染 防治的巨大挑战十一五”期间,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燃 煤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北京等城市呈 现好转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在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 极进展的同时,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却H 益突出,并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关于PM2. 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 (颗粒物),PM2. 5是指大 气中立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粒径 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吋间长、输送距离 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科学家用PM2. 5表 示每立方米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 重我国在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增加了 PM2.5监测指标,釆用世卫组织设定最宽限值,《标准》 中PM2. 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 055毫克/立方米和 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 相同。
而近FI我国出现雾霾的地区有许多超过了这个标准粒径在2, 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 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 疾病,因而对民众身体伤害巨大科学研究显示,PM2. 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 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除此之外,T业气体排 放和建筑工地扬尘、也是城市中PM2. 5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刻不容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攀升,大气污 染问题FI趋严重,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首先,煤炭消费是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主要 来源,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煤烟型污 染仍会十分突出目前看来,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 排放量大,远远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虽然“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减 排目标超额实现,但由于氮氧化物尚未开始控制,由此带来的污染将 部分抵消二氧化硫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使得全国酸雨区域分布格局 总体未发生明显变化其次,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 突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机动车排放 的污染物,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会与空气中其他 污染物发生反应,造成灰霾、臭氧等污染,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光化 学烟雾污染事件再次,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较 高水平,同吋,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最后,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H趋明显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 津冀三大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区以及成 渝地区等城市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大气污染物 排放集中,使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重污染天气在区域 内大范围同时出现近年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 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广州、南京、杭州、深圳、东莞 等城市灰霾污染史为严重东部地区大气能见度与20世纪60年代初 期相比,下降了约7-15公里区域性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 解决的环境问题S02和N0X是影响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子,既 是衡量空气质量的直接因子,也是细颗粒的前载物尽管“十一五” 期间我国S02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但至2010年,S02 排放量仍高达2267. 8万吨;NOX排放量在“十一五”期间伴随能源 消费的高速增长呈快速增长趋势,增长幅度达40%左右,到2010年 排放量为2273. 6万吨。
大量排放的S02和N0X远远超出 了环境承载能力,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按照2012年发布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来看,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二级标准我国大气 污染整体上开始步入区域性、复合型、叠加型新阶段,“十二五”期 间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 —endprint—> 主要对策与措施1强化环境质量管理,大力促进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 改善升级转型我国环境管理自上世纪70年代初起步以来,其目标与重心在不 断调整与升级,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在转型,呈现出明显的转型升级轨 迹:初期的达标排放阶段;中期的总量控制阶段;目前的质量改善转 型升级阶段尤其“十一五”吋期,我国环境管理模式是以主要污染 物总量减排为中心,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与考核减排指标,减排取得 积极进展然而随着环境形势的变化,公众对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 传统的环境监测评价结果与公众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我国环境管理 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 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提出了深入推进总量减排、强化环 境质量改善、防范环境风险和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大战略任 务。
即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以削减 总量为抓手,以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总量 控制向质量改善战略转型环境管理重心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 升级,既是最终迈向公众满意的环保新道路的必然,也是UI益严峻的 环保形势对先进环境管理模式的迫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成为促进大气环境管理重心由 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由环境保护部起草完成 的《关于推进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发布 之后,我国笫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也于2012年12月对外发布,指出将针对S02> PM10、PM2. 5等多项污染物实施综合控制,并首提 将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推进区域各城市间的联防联控而针对公众最关心的PM2.5,《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各区 域的治理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 5年均浓度下降5%,而京 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则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这对于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突破我国目前大气复合污染这一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 的瓶颈,从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管理机制方而,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 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 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笫二,推行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机制;完 善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实施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建立落后 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加快落后工艺和设备的淘汰以及行业结构调整进 程第三,围绕当前最突出的酸雨、灰霾等污染问题,建立起以空气 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方法,实施S02. NOX、颗粒 物、VOCS等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第四,探索有利于联防联控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对区域大气环境 有重大影响的电厂、石化、钢铁、水泥等建设项目,探索实施重大项 目环境影响的评价机制2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我国以往大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之一就是很大程度上减排量用于 抵消新增量,因此“十二五”期间在控制新增量方面,许多方面要有 突破,措施史加具体化第一,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落实机制,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十二五”各种能源种 类基本落实的情况下,其实质是煤炭总量控制只要把目标分解落实 到地方并考核到位,“十一五”期间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 能源的现象必将有所改观笫二,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总量控制试点。
大气联 防联控具体范围体现在国家“十二五”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中,也是我 国大气复合型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并不是煤炭 消费总量零增长,而是严格控制增长速度,率先实现改变以煤炭消费 导致多种污染持续加重,区域空气质量得不到改善的状况从某种意 义上讲,就是让这些地区“休养生息”笫三,对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控制电力、钢铁和水泥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排 放量的60%以上,四个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就是努力改变电力就地平 衡的不合理布局现象,控制住了四个行业的总量,就基本控制住了工 业行业的排放总量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的总量 计划单列已行之有效;“十二五”期间,由电力行业扩展到电力等四 个行业,坚持新改扩建项目实施跨区域调剂,由超环境容量地区向环 境容量富余地区调配原则笫四,把污染排放的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项目环 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最有效的制度,如果每一个建设项目 都能做到污染物排放的等量替代,就相当于新增量是零增量,污染减 排工作也就好做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环 评批复措施不落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为改变这种情况,总量作 为环评前置条件,就是要先落实后批复,先核量再上项目,尽可能地 使新增量控制住第五,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 量目前,交通领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三分 之一,在有些城市已经达到60%以上,氮氧化物成为首要污染物,即 使是单车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较先进,由于保有量基数大,有些城市不 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减不下来,氮氧化物污染解决不 To因此允许…些城市探索调控机动车保有量,全面实行环保标志性 管理,为“十三五”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探索一条途径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发 展规模,提高环保准入门槛,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