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诗歌情感分析.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955863
  • 上传时间:2018-09-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0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诗歌情感分析 一、课前热身 1.( 2014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 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 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 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 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 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 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 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 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 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 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 1630-1688 ),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 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 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 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 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 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 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 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 ?送别》 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 以景衬情、 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 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 《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 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 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 可见行人已远行; “愁云”“恨” 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 “怪人催去早” , 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 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 :( 友人乘舟远行 ) ,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 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 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 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 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 前方江水渺茫, ( 词人 )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 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 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 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 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 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 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 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 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 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 “不舍” ,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 “怪” 的反常心理, 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 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二、方法点拨 (一)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 《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二)看作者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 握 (三)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 握诗歌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 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四) 看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五)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 ;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 “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例题精讲 【考点分析】 高考对分析评价思想感情的考查角度是:概括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形象、 语言或表达技巧分析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题讲解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 分) 暮春【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 《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变题】变式设问,触类旁通 1. 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句诗(词)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 作者为什么要写××物?作者借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5. 这首诗(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例题讲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一: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 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 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 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 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 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 春愁, 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 怅惘 【变题】变式设问,触类旁通 1. 诗(词)人对××事件(人物、事物)的评价是怎样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2. ,,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 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简要分析 三、课堂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 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 南宋 ]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 注] 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 尘 ” 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 题的答题方向, 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 答这道题, 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 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 “番腾妆束闹苏堤” ,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 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 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 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 ,写雨后春去, 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 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