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十八学士.doc
5页杜如晦 |房玄齡 |于志寧 | 蘇世長 |姚思廉 |薛 收 |褚 亮 | 陸德明 |孔穎達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 蔡允恭 |顏相時 |許敬宗 |薛元敬 | 蓋文達 |蘇 勗褚亮(560年-647年),字希明,中國杭州錢塘人少年博覽群書,能文,喜交遊名士南朝陳時,任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 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 金城朗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 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載「凡分三番逆宿於閣下,悉給 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故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 從,軍中宴筵,必預歡賞,從容謃議,多所俾益」[1]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 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散騎常 侍,封陽翟縣侯卒諡曰康杜如晦 (585年-630年5月6日),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 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 李世民的重用唐太宗時的宰相:貞觀二年(628年)正月至三年(629年)二月為侍中,三年二月 至十二月為尚書右僕射。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 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 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 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史有「房謀杜斷」之稱[1]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傴四十六贈司空,徙封萊國公,諡曰成杜構,承襲爵位,官至刺史後因弟弟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於邊野杜荷,娶城陽公主,捲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處決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唐代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 清河房氏出身,鮮卑人,房彥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 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 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 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637年)封 梁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 癸卯日(648年8月18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 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1]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 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 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 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 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相傳唐太宗曾賜了宰相房玄齡兩名美女,房玄齡夫人卻拒絕讓這兩名美女進門,唐 太宗得知後宣房夫人進宮,怒道:「你敢違朕的旨意,這裡有兩條路任你選擇,一 條是領回二位美女,和和氣氣過日子,另一條是吃了這壇「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 誰知房夫人性烈,拿起「毒酒」一飲盡,飲完才知竟是醋唐太宗歎了口氣道:「房 夫人,莫怨朕用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過念你寧死也戀著丈夫,朕收回 成命」從此,「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女人間妒忌的代名詞隋唐嘉話《中》: 梁公夫人至妬,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 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
夫人執心不迴帝乃 令謂之曰:「若寧不妬而生,寧妬而死?」曰:「妾寧妬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 曰:「若然,可飲此酖」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簡之,一說原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唐朝初期史學家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代王 楊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後,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 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徵同 修梁陳二史貞觀十年(636年),成《梁書》(50卷)《陳書》(30卷),為二十 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佚薛收(?-624年),字伯褒,隋唐時蒲州汾陰(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其父薛道衡,官隋內史侍郎薛收自幼過繼給薛孺,十二歲能文與族兄薛德音、 侄子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 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薛收因隋煬帝縊死其父薛道衡,遂不仕隋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李世民授之主簿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討伐佔據洛陽的王世充,這時竇建德率軍前來救援, 秦王部將皆建議撤退,唯獨薛收力排眾議,建議李世民分兵圍困洛陽,另一方面再 派兵狙擊竇建德。
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入唐後,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 記室參軍唐太宗曾言:「收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貞觀七年(633 年)追贈為定州刺史唐高宗即位,陪葬昭陵薛收有孫子薛稷陸德明(550年?-630年),名元朖,表字德明,以字行,蘇州吳縣人中國唐朝 儒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陸德明幼年於受學周弘正南朝陳太建年間,太子陳叔寶徵集四方名儒於承光殿講 義、陸德明年始弱冠,也應邀參加國子祭酒徐孝克開講,恃其貴族身份高談闊論, 眾莫敢當;陸德明獨與徐孝克抗對,滿朝賞嘆後任始興國左常侍、國子助教陳 滅亡後,陸德明歸於鄉里隋煬帝嗣位,以陸德明為秘書學士大業年間,廣為召集明曉經典之士陸德明與 魯達、孔褒都在門下省辯論,無人出陸德明之右者轉任國子助教後為皇泰帝楊 侗屬下國子司業,入殿侍講經典王世充稱鄭國皇帝,封其子王玄恕為漢王,以德 明為師,還要去陸德明家行束脩之禮德明深以為恥,先服食了巴豆散,臥於東壁 之下王玄恕入室,跪於床前,陸德明對著遺痢(拉肚子),也不和他說話之後 去成皋養病,杜絕一切來往應酬唐軍平定王世充,陸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召為文學館學士,教中山王李承乾經典,任 太學博士轉國子博士,封吳縣男。
貞觀三年去世著書《經典釋文》30卷、《老子疏》15卷、《易疏》20卷其子陸敦信,龍朔年間為左侍極、同東西台三品,封嘉興縣子孔穎達(574年-648年),字衝遠(一作沖遠、仲達、沖澹),冀州衡水(今屬河 北)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經學家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 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孔穎達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 等李玄道(?—629年)祖籍隴西,世代居住鄭州,唐太宗時期人物李玄道出自隴西李氏姑臧大房,家族居於鄭州,世代為山東冠族,祖李瑾,魏著作 佐郎父李行之,官隋都水使者隋朝時,李玄道為齊王府屬李密據洛口,引為 記室,後為王世充所執,鎮定自若,被釋放,為著作佐郎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為 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輔佐都 督王君廓,專門負責府中之事,與王君廓漸有嫌隙。
後王君廓謀反,受牽連後又 起複為常州刺史,甚有惠政貞觀三年(629年),年老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卒 於府邸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著有《李玄道集》許敬宗(592年-672年9月20日),字延族祖籍高陽新城[1]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其父許善心,為隋禮部侍郎敬宗性輕傲,善屬文,少有 文名隋時官直謁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變,許善心為宇文化及所殺 依瓦崗 軍李密為記室瓦崗軍失敗後降唐,初為秦王府學士,貞觀中,任著作郎,兼修國 史不久貶洪州司馬,累遷至檢朗中書侍郎復修史,遷太子右庶子高宗即位, 擢禮部尚書,與李義府等支持武皇后,助她逐褚遂良,殺長孫無忌、上官儀顯慶 元年,加太子賓客,官拜侍中,顯慶三年,進封郡公,又代李義府為中書令顯慶四年(659年),洛陽人李奉節狀告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使李巢朋比為奸, 唐高宗派許敬宗審理此案龍朔二年(662年)任右相,加光祿大夫三年(663年),拜太子少師卒於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享年八十一歲,諡曰恭著《文館詞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