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气与气候课堂考点整理.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10932697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3M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气与气候常用考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大气分层1. 对流层:A 气温:随高度增长而递减(因素——地面辐射是热源); 垂直递减率=0.6℃/100米B 平均高度:12千米,低纬度17-18千米,高纬度8-9千米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纬度差别——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差别——夏季>冬季; 海陆差别——夏季白天陆地>夏季白天海洋C 运动:对流运动明显D 天气: 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密切2. 平流层:A 气温:随高度增长而增长(因素——臭氧吸取紫外线增温)B 平均厚度: 对流层顶—50KMC 运动: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利于飞行D 天气:天气晴朗 3. 高层大气:A 气温:随高度增长先递减,然后再增长B 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二)对流层问题——逆温(气温浮现上热下冷的现象)1. 对流运动强弱因素:垂直方向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强,温差越小,气流越稳定2.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长垂直递减率不不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随高度增长而上升一天浮现的辐射逆温过程黎明时分正常垂直分布晴朗无云的夜晚日出后日出一段时间后如下列《一天中浮现的辐射逆温过程》为例解释: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判断措施:实际递减率<0.6℃/100米;T实际>T理论,T实际=T理论时为逆温浮现的临界。

      4.不利影响:A阻碍空气垂直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重大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 B 易产生大雾天气,减少能见度,出目前对流层低空多雾影响飞机起降 C 不利于上午锻炼,都市里早锻炼特别是冬季,以日出后来一段时间为宜5.逆温的类型类型发生的条件辐射逆温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层降温较慢,冬季陆地上日出前后逆温层最厚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移动到较冷的地面或气层之上地形逆温重要由地形导致,晴朗的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地,盆地或谷地本来的暖空气被抬升锋面逆温锋面过境时,由于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在锋面而形成逆温6.多发条件:晴朗的夜晚和黎明(特别是冬季); 谷地或盆地地区多发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1. 辐射特点:A太阳辐射:又称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红外区和紫外区部分少B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又称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区2. 大气削弱方式: A 吸取——臭氧吸取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取红外线 B散射——可见光中蓝紫光最易散射,红光最不易散射 C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反射能力强散射反射大气逆辐射白天晚上CO2H2O 3.热源关系:A地面热源——太阳 B对流层大气热源——地面(距地面越高,温度越低;距地面越近,受地面影响温度变化越大)简析:1.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大气温度分别达到最强(高)时的时间差别2.描述拉萨的诗文:头上热滚滚,脚下冷嗖嗖,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3.太阳辐射总量:一定期段内水平面上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由太阳辐射强度与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决定。

      影响因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天气状况、海拔高度为主,此外下垫面(下垫面不同样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也不同样,如白天气温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植被覆率越高升温越慢降温越慢)、大气污染也有影响 4.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的强弱:天气状况(云量多,空气中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海拔高下(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5. 地表温度高下:白天——取决于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晚上——取决于逆辐射强弱(保温作用)6.同纬度地区某地地表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天气状况;海拔高下;下垫面(如海陆分布;地表植被覆盖率越高温差越小)7.简述北(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气温最高(低)值浮现的月份北半球陆地的最高气温出目前7月,最低气温出目前1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目前8月,最低气温出目前2月南半球陆地的最高气温出目前1月,最低气温出目前7月,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目前2月,最低气温出目前8月三、 等温线1. 等高线图的判读措施完全合用于等温线的判读等温线基本特性:①同线等温 ②相邻两条等温线相差0个或1个等温距 ③等温线一般不重叠、不相交④疏密反映温差大小 ⑤等温线闭合中心为低温或高温中心 ⑥高高下低原则:等温线向高纬(低纬)凸表白该地气温比同纬度气温高(低)。

      ⑦大区域尺度内等温线数值大体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2.等温线判读诀窍——辅助线法判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3.等温线走向(弯曲方向)与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等温线走向示意图影响因素等温线与纬线平行纬度——太阳辐射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陆陆陆海海海海洋影响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相反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别性海陆分布影响(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别)陆地内部受山地走向或高原影响,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沿等高线平行地形山地闭合曲线(冬季、夏季均为低温中心)盆地闭合曲线(冬季、夏季均为高温中心)暖流:向高纬方向凸出寒流:向低纬方向凸出洋流影响等温线因素总结:A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纬度因素导致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沿海地区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海洋影响 C大尺度海洋和陆地比较,等温线的弯曲变形: 海陆分布影响(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别)D陆地上等温线的弯曲、闭合:受地形影响,如在山地地区等温线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E海洋中档温线的弯曲:洋流影响人为影响温度的实例:①温室效应(全球)②热岛效应(都市)4.等值线的特性描述要点: 描述某一条等值线的特性:走向(无方向性,区别于流向)描述某区域等值线的特性:走向(无方向性,区别于流向);数值递变方向;稀疏或密集状况。

      四、 热力环流(一) 基本定义1.气压: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大气柱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随海拔高度升高气压减少2.等压线(面):气压相似的点构成的线(面),同线(面)等压(二)热力环流原理高空近地面甲乙根据右图比较:1.判断高空和近地面的高压区、低压区2. 比较甲乙两地近地面的温度差别3.比较A A′DD′四地的气压大小(气温高下)4.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5.比较A到D, B到C的气压差值大小 1.等压面图判读技巧: A等压面高压往上凸,低压往下凹 B高空与低空的气压状况相反 C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D随海拔高度增长,气压(气温)减低2.易错点:高压、低压针对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气压差别而言的,垂直方向上一定随海拔增长气压减少即垂直方向上高空高压区的气压值不不小于低空低压区的气压值3.应用根据气压特点判天气:近地面高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该地昼夜温差大; 近地面低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多阴雨,昼夜温差小;根据气压特点判气温: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根据气压特点判陆地、海洋: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1.海陆风(三)热力环流实例影响 1.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湿度增长,降水增多。

      2.山沟风2.山沟风:在山沟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导致大气污染3都市热岛环流3. 都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五、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误区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1.理解三个力:A 水平气压梯度力(F):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单位距离气压梯度越大,F越大,风速越快画出图中三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未必一定指向低压中心,一定与等压线垂直B 地转偏向力(P):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只变化风向不变化风速;南左北右,大小随纬度而增长,赤道为零C 摩擦力(f):与运动方向相反,减少风速,不变化风向,下垫面影响摩擦力如:海洋<陆地2.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v代表风向抱负风向高空风向近地面风向抱负风:只考虑一种力即F,风向与等压线垂直,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考虑两个力,摩擦力忽视不计,风向最后与等压线平行,南左北右,观测2个力和风向的角度近地面风:考虑三个力,风向于等压线斜交(约45°),南左北右,观测3个力和风向的角度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3.风向画法(近地面)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第二步:拟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约45°角,画出风向(实线箭头)ABabcef甲乙甲g122. 等压线的判读:等高线图的判读措施完全合用于等压线的判读,如下图为例分析1.判等压距,等压线数值2.判高压中心、低压中心3.判高压脊(此处盛行下沉 气流)判低压槽(此处盛行上升气流)4. 判气流垂直运动和天气5. 判昼夜温差6. 判风向、风速7.判季节备注:1.判天气:高压或高压脊——晴干;低压或低压槽——阴雨;2.判风速大小:核心——单位距离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同一幅图看等压线的疏密,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快;不同一幅图:相似比例尺,风力大小比较只考虑等压距,如图一; 图一不同一幅图:若相邻两条等压线等压距相等,风力大小只考虑比例尺(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图二;图二3. 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六、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1.风压带概括地区气流运动方向性质备 注气压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温↑干旱30°(90°)处高压成由于 动力(热力)因素低压控制上升,气温↓湿润0°(60°)处低压成由于 热力( 动力)因素60°处的副极地低压多锋面雨、气旋雨风带信风、极地东风高纬→低纬,气温↑干燥同一半球的信风和极地东风风向一致盛行西风低纬→高纬,气温↓湿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风向为 西北风气压带、风带移动因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与直射点方向相似,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1月南移备注:降水的形成条件——①有降温过程,使水汽过饱和凝结 ②有充足的水汽 ③有凝结核2. 图形转化七、气压中心与季风专项比较:北半球和南半球等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