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61685119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40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  国家的外交方针或外交取向是指国家对外部国际环境的总的态度与承诺,是其实现内 外目标与抱负的根本对外战略,它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根据一定时期国际体 系的力量构成、各国行为方式和对于变动的国际格局的反应与介入程度,我们可以区分 出国家可能采取的三种主要外交取向,即孤立主义、中立主义(不结盟主义)和联盟主义 注:“中立”与“不结盟”在这里是指同一外交取向的两个方面:“中立”是指不 参加、不卷入对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而“不结盟”则是指不与任何 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第三方的安全、防御或军事联盟因此这种外交战略常常完整 地表述为“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它是国家自由采取的对外政策,因而不受法律 约束,这又与国际法上的“中立”或“中立化”不同,后者是大国之间以条约形式给予 承认的另外,若严格分析起来,“中立主义”是较“不结盟主义”更加自我节制的外 交政策:“中立主义”必然是“不结盟”的,而“不结盟主义”未必是“中立”的也 就是说,“不结盟”是一国奉行“中立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历史上不 结盟国家临时决定参与战争与冲突的例子是不难找到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立主 义”更准确地表达了瑞典传统的外交取向。

      有关内容可参阅:199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 书·政治卷》,第602页;,InternationalPolitics:AFrameworkforAnalysis,Prentice-hall,1972,)  中立主义认为,与他国或国家集团联盟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行动自由,也就是说失去根 据自身需要灵活制定对外政策的自主性相反,采取不结盟的中立外交政策,则可以使 独立的民族国家获得更多的外交活动空间,并借此影响他国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增加外 交影响力事实上,结盟外交虽然失去部分行动自由而且还要承担援助盟国的责任与义 务,但是它却通过联盟关系纽带,利用比它自身大得多的力量,争取实现以其单独能力 无法达到的外交目标因此,很难抽象地说哪一种外交战略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外交利 益,采取何种外交路线应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定另外,成功 的中立、不结盟外交战略,除了决策层有意愿之外,还需要具备一系列先决条件这些 条件主要包括:国际体系中有利的力量结构;自身具备确保其独立与领土完整的防御能 力,用以抵抗那些无视本国中立立场的国家的进犯;大国对其政策的友善态度或不对其 抱有特别兴趣;适度远离主要的国际冲突热点;以及国内政局稳定对这种外交取向的足 够支撑。

      注:,InternationalPolitics:AFrameworkforAnalysis,Prentice-hall,1972,)  从历史上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严格来讲是指瑞典、挪威 和丹麦三国,但通常也包括芬兰与冰岛,合起来又称“北欧国家”)具有浓厚的中立 主义传统,它们都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中立主义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获得了不同程 度的成功,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瑞典的中立主义外交传统  一、瑞典外交传统:中立主义  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远离欧洲大陆国家间的战争与冲突热点:其东面有芬兰 位于它与传统强国俄罗斯之间,其西北则与一个历史上曾长期受其支配的传统弱国挪威 相邻,其东南与西南则由波的尼海湾、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分隔开 来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意味着瑞典可以较少受制于外部的强制力量,在外交上有 着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瑞典还一直保持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在历史上争夺北 欧地区优势地位的战争中常常能使对方俯首称臣,这也使瑞典赢得了大陆国家对它的尊 重另外,作为“共识政治”(consensuspolitics)的一个典范,外交上的“不结盟” 和“中立”政策受到其国内各阶层的普遍支持。

        瑞典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国家之一,也曾与欧洲大陆保持过密切的联系1630年,国 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决定介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以保护新教、扩大斯德哥尔摩 在欧洲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近二百年间,瑞典曾热衷于欧洲政治并参与了大陆许许多多 的争战,直到1809年被俄罗斯打败并割让一块土地(即如今的芬兰)给后者为止注:MatsBerguist,“Foreword”,inLeeMileed.,SwedenandEuropeanEvaluated,London:Continuum,2000,)瑞典随即发生了宫廷政变(相当于1688年的英国“光荣 革命”),结束了独断专行的绝对主义君主政权,并采纳了新宪法新宪法大大削弱了 国王的权力,规定国王与议会(Riksdag)分享国家的统治权,并使其制度化,其结果便 产生了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精英“共识政治”,瑞典的立宪主义遂进一步得到发展由 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和农民构成的四级议会政治的发展,导致瑞典开始更加关注国内 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不再醉心于征战欧洲大陆,贪图王国的领土扩张在这一时期,军 官阶层也支持1809年宪法,致力于化解政治体系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干预劳动市场, 保证各阶层之间的正常秩序。

      于是瑞典现代政治文化传统开始形成:尊重宪法,决策上 通过妥协解决不同集团、党派之间的分歧以达成共识,即“共识政治”如此一来,瑞 典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变得更加谨慎、理性,因为此时国家的外交战略不再只是满足王 权利益的工具,而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各个阶层利益的大事权衡各种政策的利弊得失, 瑞典最终选择了“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外交取向,并在此后两个多世纪里任凭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矢志不改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瑞典即退出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纷争,成功地避免了欧洲的 连绵争战有一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瑞典在此后是如何坚守“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 ”的外交政策的: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国的战争,丹麦处境岌岌 可危,因而希望与瑞典结成防御联盟共同抵抗侵略,但却遭到当时“瑞典——挪威”国 王奥斯卡尔一世的拒绝,而在当时他正致力于集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王冠于一身注:Alastair,“TheNordicRegionandNordicCooperation”,inLeeMiles ed.,TheEuropeanUnionandNordicCountries,London:Rutledge,1996,)  1914年,丹麦、瑞典、挪威国王相聚马尔默,面对日益逼近的、来自欧洲大陆的冲突 ,决定共同采取中立政策。

      在国内各党派支持下,瑞典政府对交战各国采取了中立政策 ,同时加强国防力量以防止沙俄扩张的威胁,结果表明这一政策获得了成功,瑞典同其 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起都没有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北欧理事会成立,北欧国 家借此加强了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20世纪30年代,北欧国家继续坚持其中立立场,并在国联机构中采取了联合行动193 2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外交大臣开始聚会共商,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共同立场,之后 从1934年到1940年间每年聚首一次与此同时,商务、社会福利、司法和教育大臣们也 频繁集会,以便在共同的对外政策基础上,协调在各个领域的立场,加强北欧国家之间 的合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建立在具有约束力的同 盟条约之上,它们并不承担相互援助的义务,只是在推行类似政策方面谋求团结一致 1938年5月27日,它们发表联合声明,宣称将遵循一套共同的中立原则,即“中立,对 所有国家友好,保持独立的坚定决心,支持国际联盟及其一切有联系的国际合作机构 ”(注:布莱克、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 42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北欧国家都试图避免卷入战争,纷纷发表中立宣言,但只有 佩尔·阿尔宾·汉森领导的瑞典政府成功避免了大战的烽火,实现了中立目标,而其他 北欧国家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卷入战争之中。

      二战期间的不同经历与战后不久就 形成的欧洲东西对抗格局,导致北欧国家战后采取不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冰岛、丹麦 和挪威分别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瑞典继续执行中立、不结盟政策,芬兰则是在与 苏联签订的双边协议基础上,有条件地成为中立国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北欧均衡”格 局:中立国瑞典居于中间,与苏联相邻的芬兰处于其东面,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其他北欧 国家位于西南这在以两极对立为标志的冷战时期,显然有利于北欧地区的稳定,因而 也就成为对东西双方均有利的理想的安全秩序后来被称作“瑞典模式”的社会制度无 疑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则是赢得这一环境的保 证;反过来说,国内独特、稳定的社会模式确保了瑞典两百年来始终如一地奉行中立政 策  二、冷战时期的瑞典外交:中立与国际主义并举  冷战时期,瑞典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采取“第三条道路”,即以其相对强大的国防力 量为后盾,在北约与华约这两大军事联盟集团之间保持中立和平衡,以维护自身利益 (注:JanHallenberg,“SwedishForeignandSecurityPolicy”,inLeeMilesed. ,SwedenandtheEuropeanUnionEvaluated,London:Continuum,2000,)  然而,瑞典采取“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独特外交和安全战略,并不意味着它 不介入世界事务,置身于国际事务之外;恰恰相反,它的中立主义是以积极的国际主义 外交为补充的,因为中立的目的是确保其最大限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而不是 限制自己的活动空间。

      与其有限的国家规模和外交资源相比照,冷战期间瑞典在国际外 交舞台上的活跃程度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瑞典的国际主义植根于经济上的利益追求与政治上理想主义的某种混合经济上,瑞 典是高度依赖贸易的国家,需要同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确立稳定的贸易联 系,以保证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战后瑞典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之间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它的国民生活水平达到了世 界最高水准,其福利制度之完善即使是当时最成功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难以企及一 时间,“瑞典模式”成为各国学者和政治家们纷纷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甚至被经合组织 誉为“世界的典范”这一成就给瑞典政府带来的不仅仅是自信,而且使它获得一种道 德上的优越地位,加上它不依附美苏集团任何一方的中立主义外交取向,这一切很自然 地将它推向“国际主义”外交路线在冷战期间,瑞典在国际上的行为充满了理想主义 色彩,它不畏强权,伸张正义,扞卫人权,声援第三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它为维护世 界和平所作的努力给整个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也许不曾奢望以此宣扬和传播它的 优越制度或政治理念,却给瑞典整个国家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进而极大地满足了 其外交抱负。

        瑞典政府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主要通过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体现出 来,其作用在联合国名义下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尤其显着二战后瑞典同其他斯堪的纳维 亚国家一样,多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输送人力与物资,如派遣部队到刚果和塞浦路斯参 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瑞典杰出的国务活动家达格·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oeld) 继挪威的特立夫·莱伊之后,就任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正是在哈马舍尔德任职期间, 联合国化解了苏伊士运河危机,又创建了向发生冲突和危机地区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 ”的新机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经大国默许而当选的联合国秘书长,他在大国面 前却常常扮演小国、特别是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角色,因而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瑞典的奥勒夫·帕尔梅(OlofPalme)政府曾积极声援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提出的关于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批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阿富汗和中美洲的军事干涉行动 例如,瑞典政府曾严厉批评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允许美国武装部队中的许多逃兵 在它那里避难,并于196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