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4页5 古诗三首教案示例《望洞庭》 【内容简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洞庭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 磨m$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菊 花》 【内容简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诗人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设计理念】 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理解、体会等阅读程序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喜爱菊花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菊花图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元稹的资料 3.课件出示菊花的图片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好“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是什么意思?“似”是什么意思?“更”是什么意思?) 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 ②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画下来《枫桥夜泊》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一些描写关于水的古诗,写在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