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精选多 篇).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镜花****ul
  • 文档编号:116433016
  • 上传时间:2019-1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5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建091刘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有关于农村现状,有关于文革时期的发生的事情,在这之前好像文革时期的事情除了听父母的讲述外,几乎没有从任何课本上看到过,不知道为什么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历史太近,还没有写入课本的必要,另一个可是就是那个时期是我们党走错误路线的时期,所以不愿意将它写入历史其实如果是第二个原因的话也没什么可以避讳的,毕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避免的要犯错误,尤其是在建国初期,但是犯了错误改过来不就行了吗,你越避讳,就越会有人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我们党作为人民的党,就要一切对人民公开最近令我比较欣慰的是有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期间所做的贡献终于写入课本里了,而且在电影电视里广泛宣传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熊培云的十年倾力之作,书中对农村现状的描述很具体,我已经不记得除了鲁迅之外,还有哪个作家能致力于农村,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写一部书,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只会写一些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的东西,而熊培云的这本书能大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站在农民的立场说话,详细的描述了文革时期我们党所犯下的错误,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党在建国初期的不成熟。

      熊培云的这部书也许会影响一代作家,将他们的目光转向农村,转向描写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作家为改变农村现状所能做的,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两极分化,国家现在一直在努力着,我想这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像熊培云是通过文字,让人们了解农村,画家可以通过绘画给我们展现,企业家可以通过商业贸易来增加农村收入,而我们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当然也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经济美观,造价低廉,农民自己就可以建造的房屋,这样可以让他们生活的更舒适 这就是我在读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后的体会,有人说熊培云写的不够深入,没有谈一些解决这些现状的措施,我不这样认为,他毕竟只是一个作家,而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政策的缔造者,他能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该是我们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第二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林洁 托马斯·沃尔夫说:”认识自己故乡的办法是离开它,寻找到故乡的办法是到自己心里去找它,到自己的头脑里,自己的记忆里,自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乡去找它《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就是这样一本书。

      本书以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村庄为起点,从各个侧面梳理了中国乡村这一百年来经历的多次不成功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衰败这本书的后记归纳了书中各章就中国乡村一百年来经历的现代化、革命化、城市化三大转型浪潮,指出由此导致中国的文明重心及人力、物力资源开始由乡村转向城市,成为农村萧条之始 这是一本闪耀着对乡村、农民深切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佳作这本书的源头,或者说生发观察与思考的引子,是在熊培云先生个人的故乡村庄,但记述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乡村百年来遭遇多轮外力驱动转型的负效应的总结书中提出的思考,并非作者臆造,也非理论观点对历史和现实的简单投射,而是建立在作者对方方面面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基础上,以及坚实的实地访谈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懂村庄,读懂中国熊培云数年沉潜,心血之作,其中部分篇章曾以“乡村纪事”连载于《南方周末》,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以自己家乡的村庄为考察对象,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村庄的历史,反映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 第三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这是一本每一个漂泊在异乡的人都应该读的书,也许书里的小堡村只是熊先生的故乡,但是发生在那里的事无不同样发生在我们的故乡,那些难以抗拒的变化,那些令人难过的变化,那些带来希望的变化,当我们通过这本书联想起故乡的这些年,你会看得更明白那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回想起自己的故乡,我小时候居住的大院里,也有一棵如书中所写的老树,它很高大,有茂盛的枝叶,在炎热的夏夜,睡不着的大人们会待在树下乘凉聊天,而如我一般大小的孩子们则会围着树打闹嬉戏,到了秋天,树下洒满了落叶,我们便把它扫拢,然后点起篝火,我和小伙伴们围着篝火,莫名其妙的开心着,笑着往火堆里投各种东西,直到火堆熄灭,这是我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而这棵树在一次商品房的建设中被砍伐了,连根刨起,大人们虽然一边砍着一边叹息着可惜了,但是这一切抵不过新房带来的喜悦,后来,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兴起,大院里的树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楼的矗立,在我的印象里,大院永远是郁郁葱葱的,是干净的,然而今年过年回去时,走在路上,只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水 熊培云很勇敢,在字里行间,他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当今政府的批评和不满:“农民收割粮食,国家收割农民”,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治”,使得市民与农民永远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从历史到今天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看到故乡的衰败与荒芜,作者痛心疾首,预感到乡村建设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乡村不振兴,中国谈何富强! 总之,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艰深的话题,农村的希望在哪里?虽然我们和作者都在思考,但暂时还回答不了。

      中国乡村里的一切,不过是大时代的浓缩 第四篇: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有感 蔡嘉琦: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有感 蔡嘉琦 刚刚读完的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志该书重点考察了在中国农村过去的50年(1949-1999)中发生在农民家庭与个人生活领域的种种变化 在此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同时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p9),而本书作者开创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上,展示出一幅中国北方普通乡村中村民精神世界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书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两性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议题 作者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

      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但是,这种个体身份和主体性的发展都是不平衡和不完全的,因为新出现的个人主义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具有道德自主性的、权利与责任平衡,而是倾向于唯我式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物欲为目标,放弃公共责任,是一种自利性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换句话来说,许多个人缺乏基本的教养意识,成了没有教养的人从50至70年代,几代年轻人在国家发起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被国家鼓励或被直接引导对父权和公共权威等传统意识形态挑战这使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80年代以后,国家的力量开始消隐,留下了巨大的社会与道德真空,并迅速被彻底的消费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功利型个人主义等其它价值观念填补这 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如:许多女青年在赢得婚姻自主权,仍然向未来的公婆索取高额彩礼(第六章),还有许多青年总是要求家中为自己安排工作与住房,却从来不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又如,普遍存在的农村养老问题也同样源于权利义务失衡的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书中提到在农村两代人之间的代际互惠的传统机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平衡交换的新逻辑村中的年轻人更看重自己对家庭财产的权利,却忽视了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为了适应这种情势,父母辈不得不采用多种策略对自身养老进行投资,如对儿子、媳妇以及嫁出去的女儿加倍宠爱,给予后辈更多的财力支持等等,希望此种举动能使他们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可以得到后辈的伺候和关照,安享晚年(第七章) 由此看来,走出“祖荫”的个人似乎并没有获得真正独立、自立、自主的个性恰恰相反,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这不禁让我想起,辛亥革命以后,政治上的王权解体了,社会结构中的宗法家族制度也摇摇欲坠传统的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危机同时爆发五四及新文化运动中对文化传统的激烈批判,使全社会都陶醉在 “冲决网罗,告别祖荫”的理想中,传承千年的儒家规范伦理被踩到泥里,许多青年人在“个人的崛起”中矫枉过正,甚至失去了信仰,比如章衣萍《枕上随笔》(1929)中记述的一位声称自己没有姓,甚至写信否认自己父亲,要求“平等”的女青年,再比如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个人私欲的泛滥与由此造成的社会动荡 在今日,走出祖荫的个人很可能成为极端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书中记述的小村庄中,也同样存在于中国城乡各地,啃老族、范跑跑等“道德滑坡”的例子不胜枚举。

      甚至近日发人深省的“小悦悦事件”,我认为其本质上还是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唯我个人主义的泛滥 书中另一个令人感触颇深的地方是作者对田野调查的独特体验据作者自述, 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在田野调查地点住了七年,1989年以来他又在此地做了七次田野调查,1993—1999年田野调查的重点主要在于私人生活领域(p14)在田野调查中作者与调查对象间牢固的友谊、相互的信任和理解为日后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作者认为,田野工作对于民族志作者而言也是一个精神参与的过程书中以具体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文风洗炼质朴,除去令人信服的说理外,读者从文中随处可以感受到细节的力量与鲜活魅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不再是以往抽象的概念诠释,而是对真实生活的深度挖掘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在长期反复的田野调查中,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进入村民私人生活的情境的亲身体验因此本书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即使像我这样对深奥枯燥的研究性著作很是头疼的读者,仍能在此获得相当愉悦的阅读体验 第五篇: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 王钰湲 从李彬教授写的书后三章推荐的15本书中选择一本来看, 这本《私人生活的变革》名字就吸引了我。

      从名字来看,感觉应该不难以理解这本书的书名的确很长,不过读完书以后就发现,如此长的书名恰好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书的全部内容与框架这与许多国内学者的写作风格不一样,作者闫云翔浸染于哈佛严谨的学风与写作风格上面,书名少了意境,多了精确性在网上了解了他的背景,深深的感受到,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身份出现的闫云翔在写作时,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应该是个优秀的讲述者,因为合格的民族志必须是优秀的叙事文本就揭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奥妙而言,一个好的故事给听众的启发恐怕不亚于一段抽象的分析当然,民族志绝不排斥理论在优秀的民族志中,理论分析与经验事实的描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从而使人类学家能够将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阐释简历在对生活过程本身的“深度描写”上,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演绎上 这本书很适合对农村感兴趣的人们阅读以前刚来北京不久时,爸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