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981-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9860522
  • 上传时间:2021-1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3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981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 付建 王小熙摘要 本文根据1981—2015年华北地区11个站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气温明显升高;其中承德和秦皇岛年平均气温趋于下降,其余9个站均升高,以石家庄站升温最明显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威胁人类健康,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应充分认识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宣传,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及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关键词 气温变化;气象防灾减灾;对策;华北地区;1981—2015年P423;S42 A 1007-5739(2018)13-0223-01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选取1981—2015年华北地区11个站点气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近35年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地方加强气温变化应对、趋利避害提供气候背景依据,提前做好防御措施,避免或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1 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1981—2015年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2.3 ℃,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较大,近35年平均温度总体呈波动变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9 ℃/10年。

      20世纪80年代平均气温相对较低,为11.9 ℃,90年代气温明显升高,为12.6 ℃;进入21世纪后气温持续稳定,其中2001—2010年平均气温稳定维持12.6 ℃,2011—2015年平均气温略有下降,为12.3 ℃,这可能是气候趋于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所致[1]将华北地区11个站点划分为北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中部(廊坊、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及南部(邢台、邯郸),对近35年华北地区平均气温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图1)承德位于河北最北端,年平均气温9.0 ℃,气候倾向率为-0.151 ℃/10年;秦皇岛和唐山处于东北部,平均气温分别为11.0、11.8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1、0.29 ℃/10年;张家口位于西北部,年平均气温为9.2 ℃,气候倾向率为0.138 ℃/10年;廊坊、沧州、衡水位于中东部,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2.4、13.3、13.4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5、0.162、0.314 ℃/10年;保定、石家莊位于河北中西部,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3.2、13.9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46、0.47 ℃/10年;南部邢台、邯郸年平均气温均为14.4 ℃,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43、0.28 ℃/10年。

      近35年承德和秦皇岛平均气温趋于下降,其余9个站均呈上升趋势,以石家庄升温趋势最明显,其次是廊坊2 气温变化对华北地区的影响2.1 对气候的影响华北地区气温逐年上升,而降水量趋于减少,以夏季降水减少最明显气温变暖使得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明显不足,地表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用水变化影响很大,华北地区常年缺水,极大阻碍了农业发展气温变暖使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强降水、冰雹等灾害会造成山体滑坡、农作物减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2 对农业的影响2.2.1 农作物减产冬小麦是华北主要粮食作物,冬春季温度升高,缩短冬小麦生长期,减少干物质积累同时,冬春季温度升高加大土壤蒸发量,小麦生长期严重缺水,叶片同化能力减低,最终导致产量下降气温升高加大地表水蒸发和农作物蒸腾,玉米对水分需求更大,夏季降水量减少使农业灌溉用水量加大,地表水严重不足使得夏玉米减产[2]2.2.2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随着气温变暖,农业病虫害侵袭越发严重冬季气温升高,病虫冬季死亡率降低,且气温变暖可能导致产生新病虫害,使病虫害数量上升,发生范围也扩大气温变暖加快土壤中有机质分解,使地力下降,利于各种杂草生长,受旱时需要更多肥料投入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2.3 对城市的影响2.3.1 威胁城市居民健康气温变暖,城市易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空气污浊,水资源遭污染,加大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几率增大2.3.2 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峻气温变暖,降水减少,干旱灾害频发,蒸发量加大,地表水下降,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衡3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对策一是充分认识气温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向广大群众普及应对气温变化、防御气象灾害的科学知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3]二是加强城镇社区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根据不同居民群体,组织开展针对性气象科普活动,使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行动此外,还应面向社会普及气温变化和节能减排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知识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农民群众普及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要点结合气候变化影响,推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品,增强农民群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意识[4]4 参考文献[1] 赵建,任周鹏,王劲峰,等.1961—2013年东北与华北气温变化速度空间差异[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7):909-914.[2] 尹作鹏.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探究[J].低碳世界,2017(29):299-300.[3] 马玉玲,张艳丽.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0):209.[4] 刘莹,吴晓华,苏常新.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80-81.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