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思考.docx
13页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思考 陈孝荣 洪星光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一核”为核心,概括了高考的核心功能,“四层”为考查内容,提炼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四翼”为考查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评价维度,这一体系的确立,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为高考评价机制建立了一套基本完善的科学系统,是高考命题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而高考试卷作为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会充分体现其核心理念,并有效承担起检测评价的重要作用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本文将以这8套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剖析考试内容,探究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方向,评估其在具体考查过程中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契合度和目标达成度,并提出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思考一、思考“为什么考”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1]这个“一核”就是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全面系统地聚焦“为什么考”。
一)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务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高考就是要紧扣时代主旋律,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就充分体现了“德”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个重大历史时刻,也是每位学生必须要关心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引导有志青年紧贴时代脉搏,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怀揣伟大梦想,坚定理想信仰,就成了高考的重要任务来看全国甲卷的作文: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要求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材料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节日、歌曲、文学、人物等展现出来,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时代洪流中国家民族的安危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的密切关联,作为时代青年,要自强自立,敢于担当,积极进取,需要思考的是,应该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做些什么?如何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才算有所作为?“可为”是前提,青年一代就是在革命文化与社會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茁壮成长的,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中华民族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进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有为”是要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的历史使命,学生据此可以辩证地思考,“有为”就不能“躺平”,当然也不同于“内卷”这道题紧扣时事热点,契合时代脉搏,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情境中,加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增强其切身体验,能够自然抒发又如,天津卷作文: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要求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目旨在以“纪念日”为契机,启发考生聚焦国家民族重大历史时刻,将个人成长的“纪念日”与之关联,思考责任、使命、担当、理想等问题应该说,这两道作文题都有效地延续了凸显立德树人和弘扬家国情怀的命题思路,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机地融入到根本任务的考查中二)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既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也为国家选拔创新人才,高考的这一特殊属性必然要求试题命制依据于学科课程标准和高校选才标准,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且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让能力出众的学生考出更高的水平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2021年的试卷除了以往大部分省份一直沿用全国卷的甲、乙两套,还有首次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等八省的新高考Ⅰ卷和海南省、辽宁、重庆的新高考Ⅱ卷共两套,京、津、沪、浙自主命题的四套,这本身就是充分考虑到了我国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教育资源和地方文化不平衡的情况,力求最大程度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遇从试题内容来看,如上海卷的现代文一《合作之谜》是在引导考生依据文本深入思考合作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当世界面临粮食安全、疾病流行等严峻挑战时,青年当然不能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必须回应时代关切,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加入到人类社会大家园的和谐构建中来,考生需要运用文本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获得信息性阅读的概括分析能力。
现代文二要求考生为学校文学社公众号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将高考与生活关联起来,指向高阶思维品质以及交流写作能力的考查这些试题都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评价的多样化需求三)引导教学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反拨作用是巨大的,高考内容的设置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影响,这就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或者“不考就不教、不学”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更加强调育人功能,将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特意地回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向教材合理迁移,考查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消化和应用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第15题A选项:“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联想,并作出正确判断;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示儿子》,则是自然引导学生回想陆游另一首诗《示儿》;北京卷选取了苏轼写的《和陶归园田居》,学生只要在平时的课堂阅读中认真思考过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就一定不会在考场上手足无措。
可见,高考不是无源之水,起点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但又没有模式,培养学生广博摄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正道二、思考“考什么”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在四层构建中,“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包括学生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所获得的基本事实、概念、思维方法和基本原理等,它为关键能力提供了认知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规则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学生需要进行知识重组、情景创设、思路构建等学科素养”承接着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要求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核心价值”则指明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凸显了重要地位四层”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体现[2]一)必备知识是“四层”的基础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和知识架构,需要通过文字、语言、文学、文化等来融合体现,甚至跨越到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但是无论它有多么浩瀚博大,仍然需要基本的知识技能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第10题断句就是要求学生明白主语和谓语的密切关系,“多诈冒资荫”作“人”的谓语成分,当然不能断开,否则主语就被理解为“上”了;后面的“有……者”是完整的句意,应该在“者”后面断开,具备了这些技能就可以正确地完成答题。
第19题考查了病句修改中介词位置问题、主谓宾成分顺序问题,难度较小,该考点属于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两道题都涉及到了语法,也就是说,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需要高度重视指导学生对语法技巧、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特点等一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二)关键能力是多种必备知识的融会贯通作为即将进入高等学府的学习者,在面对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要具备较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方面的关键能力群: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涵盖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对关键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如浙江卷《散文的时态》兼具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特征,拓宽阅读视野,考查学生对复杂文本的信息辨析、整合推断能力;小说阅读第12题突出“语言风格”与“人物品格”的对应关系,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获取知识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全国甲卷第9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是从文章结构、人物命运、情感态度、表达效果等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第3题涉及对“远读”和数字人文的意义解读,着眼于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分析信息,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并实践操作和合理推断;实用类文本第6题要求学生既要从已有材料中读懂文本、图形、数据,还要提炼和总结两地粮食增产的相同经验,实现了对归纳整合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的有效考查。
三)学科素养是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导向和内化语文学科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根据特定情境,综合、灵活地运用积累和建构的必备语言知识、语文能力,遵循社会伦理,正确合理地解决新问题的素养[3]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素养来导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学生学习、运用新知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内化,最终都指向了素养来看新高考Ⅱ卷,第5题: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这个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归纳、整合等关键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评判和道德思想的站位第23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情境和写作任务是关于“写人与做人”,要求学生读图识字,从外而内,由点及面地思考探究,鉴别取舍,最终实现对考生理解整合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当然仍然离不开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这些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体现四)核心价值是“四层”的纲领核心价值是指高中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对语文学科而言,应该包含对中华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深挖内涵并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具备阅读与表达的思维能力无论是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节选的卞之琳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对其中“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深刻寓意的理解,还是新高考Ⅱ卷文言文名将祖逖北伐内容的选取,到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关于《中国目录学史》两道选择题,再到全国乙卷文言文有关忠臣戴胄的言行事迹,这些都成为了传递民族核心价值的重要阅读素材,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鉴中涵咏咀嚼,从而有效提升了品德修养、审美趣味和健全人格。
可见,将核心价值渗透进试题这个情景载体中,以考查为抓手,以评价为机制,导向教学,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三、思考“怎么考”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是在高考中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的基本维度[4]这就是说,我们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要主动衔接国家对培养所需人才素养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作为落实高考“服务选才”的着力点,“四翼”既是聯结“四层”高考考查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又是联结高校人才选拔和基础教育目标培养的桥梁一)基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