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74507727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69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2.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3.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4.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教学课时:6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原发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 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智利被困矿工)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

      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当然,现代科学证明了,很多动物都具有社会性,但是动物的社会性远没有人类的复杂罢了 当人一出生时,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 自然人心理社会化社会人 儿童在和周围人群(主要是父母、祖辈等家里人)交往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社会规范和特定的人际关系,即具有所谓一定的社会性书P105)(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社会性的特点: (1)不是先天的,是后天习得 (2)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假如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那他只能是个自然人,而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举例,狼孩: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狼窝里发现两个小女孩。

      小的约2岁,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卡玛拉卡玛拉四肢爬行,用双手和膝着地休息;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丢在地上的肉,不吃别人手里拿着的肉;怕水,从不让人给她洗澡;怕火、怕强光,夜间却视觉敏锐,每到深夜就嚎叫,白天蜷伏在墙角里睡觉;从不穿衣,即使天气寒冷,也撕掉给她御寒的衣服和毯子经过辛格的细心照料与教育,卡玛拉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6年学会了直立行走,7年学会了45个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岁死时,只相当于正常儿童4岁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和看法 一岁前的婴儿,没有“我”的概念,即物我不分; 到两三岁时,逐步区分出“我”和别人,表明他们已经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进入幼儿园以后,能够在游戏中,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认识自己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他人性格、人与人关系、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知并不是同时开始的,这些认知的发展不是等速的认识他人要早于认识自我,认知情绪要早于认知行为 (二)社会情感的发展 情境性,易受感染和暗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礼貌谦让,受人欢迎;可有的人却与他人的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 受人排斥呢? 经过比较后得出结论: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甚至逆反、对立 一言以蔽之,两种人的社会适应程度大不一样,即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一样现实要求我们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但是,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发展好社会性,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试想:你是愿意跟善于协调各种矛盾的聪明人在一起,还是喜欢和一个整天愤世嫉俗、不受人欢迎的人在一起?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现代社会是个崇尚个性解放的社会,特立独行值得鼓励。

      特立独行讲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却并不是与人为恶个性张扬和与人和睦可以兼容底线是不要伤害他人的利益 “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排斥” 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同样是其生存发展的必需的内容伟人邓小平同志曾告诫那些急功近利的足协官员们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但是,伟人故去了,中国足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们的教育,何尝不需要从娃娃抓起!社会教育,尤其如此! 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儿童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安全需要表明儿童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襁褓中的婴儿因为感到温暖、安全,进而产生与成人主要是母亲的亲近需要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 儿童一天也离不开与成人、教师、同伴的交往 (“计时隔离”可以作为惩罚的原因) 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社会性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 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并不见得会成功,婚姻生活也并不一定美满;而情商很高的人则必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智商高的人一般来说是专家,情商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才能而情商的核心 就是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举例:刘邦最大的优点是有自知之明,凡事从不独断专行,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虽文不如萧何,谋略不及张良,率军打仗不比韩信,却能指挥这些人心甘情愿为他服务因此,好的教育并不单单只是智力的训练因为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家庭关系的成功与幸福 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 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他时时刻刻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

      有医学研究表明,幼儿心情紧张可导致呕吐、腹泻、发烧等;长期神经紧张还可导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疾病中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痒、慢性肠炎,也都与神经紧张有关 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心理问题(抑郁、酗酒、焦虑) 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同伴、师生关系好——获得更多交往发机会——交流多、视野广、能力提高快 原本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很好——良好社会性中的自制力、适应能力、毅力、真诚等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这虽然不能直接提高智力程度,但是它们能使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同样道理,智力水平很高的孩子,也会因为非智力水平的低下而导致智力水平发展一般甚至很差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

      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 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控制自我、倾听他人、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界定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定义: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主要表现:同情、关心、分离、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等 定义: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表现:攻击性行为(侵犯性行为)——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等 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1.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 2.学校(教师) 3.同伴 4.大众传媒(影星、电视、报纸、杂志等)潜移默化的影响 5.文化 (1)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

      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比如婴儿在对成人第一次微笑和发声等社会行为发生后的2个月,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儿童随后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此外,经济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利他和合作行为的鼓励程度也不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更多地鼓励儿童友好、合作、关心他人的社会行为;而工业化程度高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更多的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个人的独立奋斗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对社会性行为的不同态度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