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攻守城技术等.doc
37页中国古代攻守城技术作者:王辉强 熊伟书报刊名:《兵器知识》2023年第7期,第34~37页 在春秋之后,城池的争夺战就成为一个重点乐毅连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碰上田单,没能攻下孤城即墨俩人就是由于攻城守城而成名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十万大军却被郝昭的三千人在陈仓挡住,粮尽而退 长期的攻守博弈,让中国古代的城池充满了智慧据《墨子》所载,战国时期的攻城方式就有12种: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轀和轩车除掉其中因文献缺失而其意不明,以及互相类同的,也有10种攻城方法而守城器械、防御工程,到宋元时期已经多达百种以上在这里,我们仅仅结合电视剧《三国》中的战争场景,介绍一点中国古代的城防工程、攻守器械城防工程 说起一座城池,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城墙、护城河,尚有城楼、瓮城,然后大约就不多了其实在中国古代,一个完善的城池系统必须尚有很多其它土木工程设施 最早的城墙是夯土而成砖在战国就有了,但很晚才大量用来包城墙这大约是由于当时的砖在成本、性能等方面还不够抱负,无法用到面积大、又经常要面对冲击的城墙上战国、汉代墓葬中倒是普遍采用了砖前不久热闹非凡的曹操墓,就是用砖修砌的汉代和曹魏时期,南北方都出现了在城墙修筑中用砖的实例。
例如在四川广汉发现的东汉雒城遗址中,城墙主体用泥土分层夯筑,外部用砖包砌,砖长约45厘米,宽22厘米,厚9厘米,多印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铭文在曹魏邺城中,据说城墙砌筑也已经用砖但是直到明代以前,砖砌城墙并不普遍,大量使用的仍然是夯筑城墙用石灰、沙粒和粘土夯筑的城墙,也异常坚固 在电视剧《三国》中,包砖城墙与夯土城墙都出现过,基本算合理,但在细节上有太多的“现代”感假如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是尽量用夯土城墙合适 此外在城门样式上,我们熟悉的拱形门洞是宋代以后才有的,汉代依旧是大过梁式城门洞这并非中国人不知道拱形结构的优点,由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已经用砖砌出半圆拱顶但它也仅仅局限于墓葬中,房屋、桥梁、城门上还没有采用,也许也是成本、强度方面的因素《三国》中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错误 但是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那就是没有护城河、护城壕早在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村落就已经普遍采用环形护壕保护自己东汉都城洛阳,在城外有与谷水相连的护城河围绕,并且宽度在18~40米护城河几乎是中原城池的基本配备,不仅用于防御,还经常是城中的水源之一一马平川地让敌人直接跑到跟前来攻城,任何有头脑的守将都不会乐意。
当然在护城河的细节上,各地各时尚有一点区别比如为了便于通行,战乱又不频繁时,某些大型城市的重要城门外也许不采用吊桥,而是用固定的木桥有的甚至在重要城门外把护城河切断,只用涵道连接两侧河水但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城市防守的关注《墨子》中就记载了一种名为“发梁”的机关,在敌人上桥后启动,结果桥面倾侧翻转,把敌人掀入壕中 战国时期、人们还经常在城门两侧向前筑起两段不长的墙,前端有宽敞的高台,上面甚至有角楼这称为“城阙”,与城门上的城楼一起组成了三面夹击的态势,加强对城门的防护在没有护城河的城门外,这种防护措施就更为必要现在的影视基地中就按照汉代画像的图案建造了城阙,但似乎没有在拍摄影片时把它作为守城的助力,仅仅当成了一件摆设秦汉时期,西北边塞的小城缺水,又没有经济能力筑垒这种高台,于是有的小城在城门外再砌一道短墙,称为“障墙”或“曲墙”它有点像四合院里的影壁,只但是一个在外,一个在里这种障墙也是瓮城的起源 除了这些,中国古代的城墙结构上尚有一些特殊设计,充足考虑了各种条件下的防御作战,并且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很全面虽然很难有遗存下来的考古实物,但仅仅从各种文献资料的描述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智慧的火花。
爵穴,是一种夜间照明设施,以防敌人趁黑爬城由于古文献的描写不完全一致,对于其具体结构还没有定论,比如它究竟是在女墙底部贯穿,还是在女墙下方、城墙外壁上挖出的凹陷但是仅仅从《墨子•备城门》中的“内苣爵穴中,照外”来看,我们就能发现它居然都考虑了如何在照亮敌人的同时不晃了守城士兵的眼仔细一想,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在城头上举着火把,那不是守城,而是照亮自己给敌人当靶子 悬门,是设在城门道中的一道暗门,用绞车操纵升降这显然要比那种对开的普通城门更不易打开,关闭却很容易很多诱敌战术中,都会采用它来截断入城之敌的退路,然后予以消灭孔子的爹,瑯邑大夫叔梁纥,就是一个曾经托起悬门、解救战友的英雄人物 马面,在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推广,但它其实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只但是当时还没有固定为方形,而是呈马蹄形,或为墙体直接外凸,或附建于城墙外侧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城防工程,由于没有它,守城士兵的弓弩就只能对离开城头一定距离的敌人射击,无法袭击贴到城脚下的敌人这将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死角马面的最佳间距,基本上相称于当时弓弩的有效射程,由于这样可以互相之间掩护,消除马面外侧的死角消除城下死角尚有一个办法,就是战国时期墨家设计的坐候楼,一种挑出于城墙之外的木楼。
他们还设计了一种名为“悬脾”的活动板屋,安装于城墙外沿,用绞车操纵着沿外壁升降,内载兵士,袭击攀爬攻城的敌人 有时这样的“侧射火力”还不够,于是人们在城墙外一定距离建一高台,上面架弩,只有绳梯可以上去,存放一定的军械、粮草它可以威胁攻城敌人的后背,是一种很有效的“倒打火力”这也相称于加大了防御纵深,此外一种增长防御纵深的方法是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修建羊马墙,一道有垛口、射孔的矮墙 城墙里面,也要为城防进行考虑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登城阶梯、坡道,还要挨着城墙修建一条环路,让守军可以快速机动、运送器械假如在战斗过程中出现什么“环路拥堵,请减速慢行”,那可就要命了 拍影视剧时,限于成本、工程量的限制,城墙这类土木工程的确很难追求很逼真的效果但是在建影视基地时,没有考虑基本的城壕、马面,的确有点可惜了而在攻守城的各种器械、战法上,逼真效果应当还是容易追求的攻守器械 云梯,大约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攻城器械但它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最常见到的那种,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用那种简朴的工具攻城,在古代叫做“蚁附”、“蛾傅”,是一种比较无奈的攻城方法孙子同志就不喜欢这样就算这类简朴轻便的攻城器具,也要比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更聪明些。
比如它们的头部经常装上一对小轮,这样在抵到城墙后用力前推,就可以使小轮沿墙上滚,快速立起或者直接在一根长竹竿、木柱上绑上横杆,形成一个重量更轻的竹飞梯 古人一般所说的云梯,是底部有车轮的大型攻城器械,梯下隐蔽有士兵推动前进传说是鲁班发明的,但是在战国时期肯定已有了到魏晋以后,主梯上还增设上城梯,梯首安双轮,进一步提高了袭击高度唐朝以后,随着木材加工工艺的进步,云梯上又增长了折达机构、防护装置 当然,这种云梯要想接近城墙,必须先跨越护城河、壕堑的阻挡,古代攻城法中的“堙”,就是用土石、柴薪填塞壕堑,为攻城开辟通道仅靠人力背驮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蝦蟆车,装土以后推过去填塞史书上甚至记载过三百人推行的大型蝦蟆车假如仅仅需要人员越过壕堑,导演们很喜欢让士兵们踩着竹梯过河,这大约是受人民解放军的影响事实上战国时期已有了一种专门跨越壕堑的桥,下面也安有两轮,方便运动,叫做“飞桥”宋代《武经总要》中则绘有壕桥、折迭桥这些桥都更便于人员快速通过 贴近城墙后,除了通过云梯攀爬,攻方还会使用冲车撞击城门,这种战法就称为“冲”但是古代的冲车除了城门,也有直接冲击城墙的,破坏其夯土结构,让城墙坍塌。
为了对付云梯、冲车,古人也有很多办法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时,率领数万人进攻陈仓,魏国镇西将军郝昭率三千人据守当诸葛亮“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时,郝昭就用火箭烧毁云梯,又用绳索吊挂的石磨坠压冲车,破了诸葛亮的攻城之策到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撞车,可以在城头移动,撞木前端包铁,撞击攻城云梯石磨也换成了专用的铁撞木,用沉重木料制成钟形,下缘周边安铁刃,落下后砸毁冲车等 诸葛亮在云梯、冲车失败后,又建造高台木架,用弓箭压制城头守军,然后用土填塞壕堑,并直接填到城头这在古代叫做“堙”或者“高临”、“羊黔”郝昭就在城内又筑了一道城墙诸葛亮随后挖地道直通城内,郝昭就在城内横向开挖了一道壕沟,截住了地道 就这样,诸葛亮昼夜袭击了二十多天,依旧无法攻破陈仓孔明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聪明,由于他这几种攻城方法都是战国时期就开始采用的,古人也早想出了对策 当然,三国时期的攻城方法也不只诸葛亮露的这几手曹操在攻打审配、吕布的两次战役中,都采用了围城挖壕,然后引水灌入、长期围困的方法关羽水淹七军的攻城方法,则是在他之前72023的晋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为“水”攻 假如觉得这样太慢,那可以用轒轀、大盾等器具掩护士兵靠近城墙,然后袭击。
守方会用石磨砸,攻方就加强轒轀的强度,后来又把它改成尖顶(偏转石磨的冲击),称为“尖头木驴”于是攻守双方在这种不断对抗中互相发展 守方对付云梯的火箭,也可以对付轒轀车,并且可以更加简朴——把蒿艾、秸秆、麻布等编成火把,浸渍油脂,点燃后扔到车顶、云梯、飞梯上尖头木驴的尖顶可以让火把滑落,车顶上蒙生牛皮又能让自己不容易被引燃于是守方又造出了燕尾炬,可以骑在尖顶、横杆上不坠落 攻方也会用火箭袭击城头的城楼、角楼等木结构设施,因此攻守双方都会准备一些灭火器材《墨子•备城门》中就提到城头每隔一定距离要准备沙子,既可以灭火,也能迷敌之目轒轀车后来发展成一种更大型、复杂的多节攻城器械后,上面也准备有泥浆桶、拖把之类的灭火工具可是在我们的影视剧中,遭受火攻的一方往往除了奔逃,就是当个火把打打转大约他们都知道附近有消防车、灭火瓶,所以不着急去灭火 影视剧中为了突出火攻的效果,还往往用抛石机投掷油罐等东西,落地后的效果居然跟手榴弹似的动植物油脂能否产生汽油那样的爆炸燃烧效果,我们不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付这种抛射来的东西,战国时就有了办法:用草、布、木、皮等各种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就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
它们被称为“籍幕”、“布幔”、“木幔”、“篱笆”、“皮帘”等 作战中的指挥设备也早有专用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用以登高观测敌情的移动式望楼,称为“楼车”或“巢车”公元前594年,楚军曾逼迫俘获的晋使解扬登上楼车,向被围困的宋人劝降;公元前575的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登上巢车观测晋军,留下了“甚嚣尘上”这一成语,后来巢车又发展成望楼车等,是攻城战中很重要的观测指挥设备 所以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城池攻守策略、器械已经很“聪明”了,攻守双方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细致《墨子•备城门》中就提到城头每隔一定距离要准备锄头、筐、斧头、长镰刀、长锥、短矛、垄灶、布麻斗、皮盆、沙、灰、糠、秕谷、谷皮、马尿、瓦石、大木、小木杂木、土、苣、薪、柴、藁、杂秆、艾、炭、油脂、革、麻、盆、瓮等众多物资,甚至尚有厕所到汉代、三国时期,很多物资都成为守城部队的制式装备,要按照规定的种类和数量储备 1972~1974年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一些专门记载了守城部队配发的器具比如“长斧四,沙二石,瓦帚二”、“连梃四,芮薪二石一狗二”、“枪四十,狗笼二”、“弩长臂二,羊头石五百,坞户关二”、“布纬三,转射十一,小积薪三”,等等连狗与狗笼都有,足见汉代军队守城工作的细致。
这其中我们谈一谈比较有特点的三样 连梃,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战中很常用的一种兵器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来源于一种农具——连枷运用系在木杆顶端、可以转动的一段木棍,守军士兵可以在垛口后面袭击城外爬上来的敌人,同时减少对方弓箭对自己的威胁,颇有点曲射、间瞄射击的味道它到宋代时还发展成铁链夹棒、连珠双铁鞭 羊头石,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