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曹操一个真面目.doc
4页还曹操一个真面目——学生合作探究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张韶玲一、案由“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合作探究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七年级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起始点学生在平时的历史课中,已学习了许多历史人物,但对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理解不深,往往只看表面现象,没有把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相联系起来,特别是对自己十分感兴趣的人物,往往只凭看小说或者电视剧主观臆断地进行评价为此,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搜集和分析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国的历史学生在戏剧、电视剧和小说中了解了很多,但是文学作品和戏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历史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在上中国历史第十课《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曹操不是个坏人吗?!”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起来“就是啊我看着课本,上面有很多对曹操的溢美之辞,我知道,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让他们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辩证的评价是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了。
下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曹操相关史实的收集、分析、展示、评价为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二、过程(一)课前准备:鉴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所以我就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同学们分成四个组,主题分别是曹操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曹操被冤枉的原因四个方面,同学们根据这四个方面去进行分工、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最后将本组的成果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展示学生们带着将信将疑的神情,迅速进行了分组和组内分工因为学生们有小组合作的经验,所以我有信心他们可以自己找到完美的答案课外,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通过讨论《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查阅网上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和家长等方式得到了答案,并且制作了PPT文稿,(二)课中展示:在课堂上,四个小组的代表展示交流了他们的成果:第一小组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令”、“招贤令”三个政治上的条文,得出了“曹操有政治才能,体恤百姓,重视人才,这正是大政治家的风范”的结论第二小组娓娓讲述了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的风采,而且分析了《三国演义》中多有描写曹操战败狼狈逃窜的场景,其中犹以赤壁之战最为典型其实赤壁之战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难免沾沾自喜,过于高估自己,骄傲自满,决策失误,再加上孙刘联军取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最终能战胜曹操。
但是即便熟读兵书,通天文懂地理善于权变的诸葛亮不是也时不时遭遇败仗吗?!其实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并指出蜀汉“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军事才能是很有些功力的曹操被称为军事家其实一点也不过分,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曹操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乌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慧进行决策第三小组回顾了学过的曹操的文学作品,查阅一些网上资料他们认为:曹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从《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中,学生们分析了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从《短歌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中学生分析出了《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曹操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起到了独特的感染作用,充分表达了他渴求人才,创建大业的心愿。
从《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几句中,学生知道了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他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说明曹操是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统一北方,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通过阅读分析曹操的诗歌,学生们从他的作品中重新认识了曹操:他的诗歌反映汉末的动乱现实,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自己的进取精神,也发出了感叹时光的流逝,壮士暮年的无奈因此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诗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也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风第四小组讨论了影视剧、小说、京剧中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经过大家的争论,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曹操之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会成为一个白脸的奸诈之徒,实实在在是比窦娥还冤的我们一般对他的认识是来源于《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史,所以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活活把曹操的形象给扭曲了他们认为:曹操不是不忠不义的大“奸臣”,二是敢作敢当的大“英雄”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写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我们评价曹操,站在今天的角度自然不觉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不妥。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汉室仍是天下百姓所信奉的正宗皇室,曹操作为臣子,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挟持汉献帝刘协,触犯皇帝的尊严,把他定为奸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那个懦弱的天子,腐朽的王朝,带给百姓的只有苦痛,所以,曹操能够利用“挟天子”这样的策略,达到自己统一北方的目的,让百姓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安乐的生活,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敢作敢当的大英雄行为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穷凶极恶而冷酷无情的人,是一个欺君罔上的奸臣形象罗贯中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便揭示了曹操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然而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所谓风流人物哪一个没有说过狠毒的话,哪一个没有做过残暴凶恶的事呢?世人为何独骂曹操呢?很显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曹操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
他这个人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正是曹操的大气,什么样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通过四个小组同学的展示,同学们普遍达成了共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因为站的立场不同而不同,因为掌握资料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多地搜集资料,辩证地进行评价最后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展示情况,对本节课作了总结,提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1.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2.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3.遵循论从史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三、效果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正确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气氛很好,学习的效果也很好课前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合作查找资料的能力,根据资料进行合作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的能力;课上分组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探究结果的展示、论证分析,使同学们对曹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通过上述过程和听取教师的小结与提出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对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程度不一、兴趣不尽相同,有个别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今后在进行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还需要关注改进一下几个问题:1、在分组上动脑筋,把知识丰富、学习主动的同学分在不同的小组,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帮助全组同学进行准备2、针对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同学,可以在组内分配他担任成果发布员的角色,这样他就不得不对本组的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让这样的同学担任评价员,使他全程关注各小组的展示3、改变评价方式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有效手段,把以往的关注个体、关注结果转变为以组为单位、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小组集体荣誉的感召下,组内同学的压力下,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这节课效果虽然不错,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不仅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每一节课都这么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来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新颖,生搬硬套合作和探究,使教师和学生都很疲惫,也不能保证较好的学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