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档案文化述要-以架阁库研究为中心.docx
10页宋代档案文化述要以架阁库研究为中心 文 / 赵彦昌摘要:架阁库是自宋代开始以架阁的形式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对我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50多年来,档案界的学者对架阁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涉及架阁库自身含义,还包括架阁库的产生与发展、架阁库的建筑、管理制度、官员等关键词:档案文化 架阁库 架阁 千文架阁法架阁库是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档案的库房,具有今天机关档案室的性质它是宋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突出反映了文书与档案的界限已经开始明晰,促进了古代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古代档案文化的核心所在,更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一、含义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先明白其含义,架阁库也该如此学者们对架阁库早期的研究就是以它的基本意义为主的如《架阁库》、《宋代的档案馆——架阁库》,以及近几年的《架阁库问题辨析》等,是我们了解和掌握架阁库含义的重要参考张会超在《架阁库问题辨析》中提到“‘架’的意思是 ‘木材相乘’,就是木材纵横交叉,能组成支撑物体、放置器物的架子;‘阁’通‘搁’,即盛放、承载架阁使用木材组成木架,可以多层放置档案”[1]。
此外,王金玉在《宋代档案管理研究》中也解释过:“架阁可以分为架与阁,架为书架,阁即是立柜,放食物者可以成为饭柜、饭橱,放文书、书籍者可以称作书柜、书橱,总之,架阁就是放文书或书籍的柜架 [2]架阁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石室金匮”不利于排放和检索的保管方式,是古代文书档案保管方式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架阁库就是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库房,是宋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突出反映了文书与档案的界限已经开始明晰,促进了古代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架阁库自北宋开始设立,架阁一词也是自北宋开始使用的架阁”这个名字,既能表明架阁库的形态,即木材相乘、组成木架,又能展示其保存方式,即排架摆放、规整方便二、产生与发展“架阁库并非自古就有,到宋代才开始立,并普遍发展起来[3] 此后,金、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程度地沿用了架阁库制度,到清代后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王金玉的《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就是介绍架阁库产生与发展的典型代表,曹大德的《宋代的档案馆——架阁库》、所桂萍的《明代档案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探究》、王金玉的《元代地方志中的架阁库》等也都是以时间为线索研究架阁库的文章通过学者们的探索,关于架阁库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关于架阁库的产生,在王金玉的《宋元明清架阁库纵览》、张会超的《架阁库问题辨析》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和解释。
产生时间的确定是架阁库问题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在过去,学界普遍认为宋代中央架阁库出现于三省制敕房中,而地方架阁库则始于江南转运使周湛首创“千文架阁法”之后王金玉、张会超等学者认为:由于“宋代沿用五代之制,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三省六部才恢复制权”[4],因此中央架阁库不应该始于三省制敕房中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六月下诏:“仍令三司将覆检文帐,上历管系于判使厅,置库架阁,准备取索照证如有散失,其本部副使、判官必重行朝典,干系人吏决仃[5]这是目前见到的有关架阁库设置最早的记录,距今已一千多年了这份记录说明在宋王朝中央机关中,最早建立架阁库的是财政机构三司,而且时间早于995年地方架阁库的设立,亦有至道元年的诏书 “用大纸作长卷,排行实写,为帐一本,送州覆校定,以州印印缝于长吏厅侧置库,作版柜,藏贮缝锁……”此外,1036年欧阳修被贬夷陵,也曾“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夷陵偏小,尚有架阁库,其他州县可想而知 [6]我们从荒远小县架阁库的存在可以确定当时地方架阁库已经普遍设立了而周湛任转运使的时间(1041—1048)已晚于欧阳修读陈年公案的时间,所以地方架阁库的设立不始于周湛创建“千文架阁法”无疑。
三、管理制度架阁库管理制度在宋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元代和明代,法令中提到的“如法架阁”中所谓的“法”,就是管理架阁库的传统方法相对完善的法制是架阁库制度能沿袭千年的重要因素学者对架阁库管理立法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宋代的《庆元条法事类》中有关架阁的规定,并结合一些事例,总结出了架阁库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要求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架阁类对架阁库管理制度作了相关规定,使架阁库管理达到了有法可依的高度,是档案保护制度上的一次飞跃:“诸架阁,州、职官一员:县、令、丞、簿掌之应文书印缝,计张数,封题年月、事目,并簿历之类,冬依年月次序注籍,立号编排(造账文书别库架阁)仍置籍,遇借,监官立限,批注交受,纳日勾销按察及季点官占检其中不但规定了架阁库设执掌官员,同时还明确了文书的立卷和编排制度王金玉对架阁库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而详尽的总结:“宋代的档案架阁条法对州县架阁库有明确的要求,不少史料也能证明地方架阁库的管理水平[7]如北宋地方官李元弼在《作邑自藏》中说:“失去架阁文字,刑名不轻,益当在意也认为这是做官之道的要点之一在编排阶段,周湛首创的“千文架阁法”是自宋代以来一直沿用的编号方法千文架阁法”曾一度被误称为“千丈架阁法”,经过王金玉查找到曾巩的《隆平集》中记载的:“江西民喜松,多窃去案牍,而州县不能制,湛为转运使,为立千文架阁法,以岁月为次,严其遗亡之罪,朝廷颁诸路为法,至今不易。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周湛创立“千文架阁法”的记载这套架阁库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比较严格的贯彻,对古代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架阁库管理的核心在于档案的有序化编排、存放,避免混乱无序,方便检索利用[8]元明清代的架阁库不同程度地沿用《庆元条法事类》中有关架阁库管理的制度,直到架阁库退出历史舞台四、官员架阁库的设立始于北宋,架阁官的设置也是从北宋开始的《宋史?职官志》中有关架阁官的解释:“主管架阁库,掌诸帐文案以备用择选人有时望者为之 1983年开始,已经出现了介绍架阁官员的文章,是吴祥瑞的《宋代架阁官员简介》,后来陆续有很多介绍架阁官员的文章,如王金玉的《宋代架阁官考索》、《宋代架阁官名考究》,以及近几年刘斌的《宋代六部架阁官》等王金玉在《宋代架阁官考索》中,介绍过宋代六部架阁库专职官员的设置,始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吏部侍郎何执中向宋徽宗建议设吏部架阁官吏部设立架阁官之后,效果显著,户部、礼部、刑部、工部等也纷纷效仿这在庞大的国家机构中似乎是件小事,但在中国官制史上却是零的突破,影响深远[9]北宋时期六部架阁官的称谓是“管勾六曹架阁文字”,南宋时因避高宗赵构名讳,改称“主管六部架阁文字”,有时简称“主管某部架阁”,甚至只称“架阁”。
无论如何称谓,宋代朝廷给档案工作专职官员一个区别于其他官员的恰当官名,表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是一个进步[10]关于架阁官的设置人数问题,南宋首任礼兵部架阁官周紫芝在他的《尚书六部架阁(记)》中有所阐释:“吏部之有两铨,所以赋入之多寡,其牍号为最繁,故部以一官主之,余不能如二部之多,则以一官而兼二曹,所以因时制宜而为之损益者是也[11] 说明当时是根据各部档案馆藏的数量,设置了四位架阁官,吏部、礼部各一名,礼、兵部共设一名,刑、工部共设一名我们可以把这种设置方法看作是档案官员设置原则的一种提炼,可以“既不使人员虚设浪费,又使档案得到集中管理[12]在架阁官的设置方面,“择选有时望者为之”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王金玉在《宋代架阁官考索》中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见于《咸淳临安志》、《宋会要》、《宋史》等文献中的架阁官140人,其中83人出身进士或赐童子出身,占总数的60%,王金玉还认为“实际情况要超过这个比例”、架阁官“不仅要公正无私,而且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不是科举出身者难当此任[13]吴祥瑞也曾在文章中对50余名担任过架阁官的人物进行分析,同样证实了这一标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统治者对架阁官员任用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著名史学家郑樵就曾先后担任过礼部、兵部架阁库主管官员。
为架阁库设置专门的官员,能促进档案的有序、有效管理,对档案和架阁库的保护与发展都是极有意义的五、建筑档案保护工作发展到宋代,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作为库房的架阁库,在选址以及建造、维护上都具备了一定得科学性和实用性,这对文书档案的保护是极为有利的王金玉经过考证,确认南宋《咸淳临安志》(撰于1268年)中的《京城图》是古代第一幅标明国家档案馆位置的地图,距今已经有700多年根据《京城图》中的相关信息,王金玉发表了《南宋<京城图>标明档案机构的意义》、《南宋六部架阁库研究》,是研究架阁库建筑和选址的代表作品在《南宋六部架阁库研究》中,王金玉提到,《京城图》中所标明的架阁库,即为南宋时期的六部架阁库按《京城图》中所显示,六部机关位于城南,而架阁库则处于北部城郊的河边,这种布局是从防火和安全方面考虑的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良,宋以后的公文主要以纸张为载体,防火就成了架阁库建立必须考虑的因素南宋六部架阁库“从地理位置上看,六部架阁前有小河,后有大河,对防火也极为有利[14]《宋史》中记载,在六部架阁库建立之前,临安城内就已多次发生火灾,不同程度的殃及三省六部等中枢机构把保存着重要文件的架阁库建在远离机关和闹市的郊区,对档案的保护是有很大作用的。
南宋六部架阁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其选址是比较正确的,它“远离衙署和市区,又两面临水,很明显选择馆址时有防水的意识在其中”[15] 王金玉在《古代衙署图上的架阁库说明了什么》中还提到了南方的架阁库建筑南方的架阁库建造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少是两层楼建筑,如宋代的汀州府,宋代的庆元府(今宁波)架阁库也是典型的楼式建筑楼式建筑是防止档案受潮霉烂的一种办法[16]架阁库的建筑,不仅注重地域的气候,还关注防火这一关键,说明古代档案意识已经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对档案保管场所的建筑选址、建造都是有规划、有原则的[17]六、“千文架阁法”提到架阁库,就一定会提到“千文架阁法”, “在我国古代档案管理工作中,真正能称得上是一种先进方法的,就是宋代周湛所创立的‘千文架阁法’所谓‘千文架阁法’,是以档案的形成时间排列先后次序,用儿童启蒙课本《千字文》编立字号,对档案进行有序化管理,以防止遗失、方便利用的方法 [18] 对“千文架阁法”研究最多、贡献最大的是王金玉,从最初介绍“千文架阁法”创始人的《“千文架阁法”的创始人——周湛》、纠正以往误称的《“千文架阁法”非“千丈架阁法”》、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关于“千文架阁法”的阐释:《“千文架阁法”再探》、《宋代档案管理中的分类——千文架阁法三探》、《“千文架阁法”在近代的应用》等,都把“架阁库”管理中的精华“千文架阁法”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介绍。
千文架阁法”名称的确认,是档案学界关于架阁库问题研究一个重要的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曾经以“千丈架阁法”为这一套管理方法的名称,王金玉经过考证,明确了这是因为文字的误识而导致的错误叫法曾巩的《隆平集》中有关“千文架阁法”的记载“江西民喜讼,多窃去案赎,而州县不能制,湛为转运使,为立千文架阁法,以岁月为次,严其遗亡之罪,朝廷颁诸路为法,至今不易这是关于“千文架阁法”最早也是比较正确的记载,由于“文”、“丈”二字十分相似,所以“千文架阁法”一度被误称为“千丈架阁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宋代开始,“千文架阁法”就普遍应用到了各类档案的保管中,经过王金玉的考证,“千文架阁法在”北洋政府外交部、北洋政府陆军部、孔府档案的保存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千文架阁法”能沿袭九百年不衰,是因为“自从周湛创立“千文架阁法”以后,用《千字文》编列文号及各种事物的序列号这种习惯逐渐养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被应用起来,它被社会普遍地接受了。












